劉明
(湖南理工學院龍舟學院 湖南岳陽 414006)
近年來,伴隨著我國“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國”戰略的持續推進,長株潭城市群社區居民參與體育鍛煉的動機不斷增強,對體育活動、體育場地設施、體育信息、體育指導等的需求日益提高。然而,就近年來長株潭城市群社區公共體育發展現狀來看,多個社區在“體醫結合”方面的探索與實踐力度較弱,難以滿足當前長株潭城市群社區居民對體育運動和醫療的雙重需求。
以長沙市、株洲市和湘潭市各5個社區,總計15個社區為研究對象,對各社區的體育組織、體育活動、體育場地設施、體育指導、體育資金等進行分析與研究。
2.2.1 文獻資料法
在中國知網上以“體醫結合”“社區公共體育服務”“長株潭社區公共體育服務”等為關鍵詞查閱相關文獻150余篇。同時,在長沙市、株洲市和湘潭市體育局官網搜集2015年來3個城市出臺的體育法規和社區體育工作大事件,并進行整理分析。
2.2.2 問卷調查法
向15個社區的長住居民發放調查問卷,詳細了解15個社區公共體育服務的第一手資料。調查問卷有3類:《體育運動訓練價值認知調查問卷》《影響體育運動訓練健康的因素調查問卷》《運動處方了解程度調查問卷》。經過專家對問卷內容和結構的有效性的檢驗,95%的專家認為問卷內容和結構合理。
2.2.3 實踐探索法
對所調查的15個社區開展的“體醫結合”實踐進行探索,總結經驗與不足,結合長株潭城市群地方政府在今后幾年內針對社區“體育結合”公共體育服務的相關政策進行分析,為構建“體醫結合”社區體育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提供依據。
面向15個社區的300名居民發放《體育運動訓練價值認知調查問卷》進行調查,共發放問卷300份,回收280份,回收率為93.3%,有效率為100%。
如表1所示,長株潭城市群社區居民對“體育運動訓練能促進健康”這一觀點廣泛持肯定意見,有275名居民表示“同意”,占總調查人數的98.2%。由此可以看出,長株潭城市群社區居民對“體醫結合”廣泛持支持態度。
面向15個社區的300名居民發放《影響體育運動訓練健康的因素調查問卷》開展調查,共發放問卷300份,回收290份,回收率為96.7%,有效率為100%。
由表2可以看出,長株潭城市群社區居民對運動損傷原因分析存微小的差異。有263名居民表示“缺少專業的體育運動指導”對運動健康有影響,占總調查人數的90.7%;有264名居民表示“缺少體質檢測”對運動健康有影響,占總調查人數的91.0%;有265名居民表示“缺少專業的體育健康服務”對運動健康有影響,占總調查人數的91.4%。

表2 影響體育運動訓練健康的因素調查結果(人)
面向15個社區的300名居民發放《運動處方了解程度調查問卷》開展調查,共發放問卷300份,回收285份,回收率為95.0%,有效率為100%。
運動處方是“體醫結合”的重要實施手段。調查結果顯示(見表3),有168名居民表示對運動處方的定義“毫不了解”,占總調查人數的58.9%。出現以上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多數居民并沒有從字面上看到有關于運動處方定義的內容。即使居民按照運動處方進行運動訓練,但依然不知道什么是運動處方。有216名居民表示對運動處方的原理“毫不了解”,占總調查人數的75.8%。

表3 運動處方了解程度調查結果(人)
通過對長沙市、株洲市和湘潭市15個社區的部分居民的問卷調查進行分析,可以發現長株潭城市群社區公共體育服務方面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宣傳力度不足,導致居民對“體醫結合”的態度不一,從而影響參與“體醫結合”的積極性;“體醫結合”專業人才不足,導致居民不能享受科學的體育運動指導、體質檢測與評估、體育健康服務及科學的運動處方。
社區“體醫結合”,可由各城市地方政府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從社區體育部門和社區醫療機構確立一家牽頭的行政主管單位,進行縱向管理。橫向則在各城市地方政府的指導下,依托各地現有的健身、醫療、疾控等資源,從上到下,最終鏈接基層社區體育服務機構、社區衛生機構。
各城市地方政府應當以社區體育服務機構和社區衛生醫療機構(如社區門診、社區醫院)為主要陣地,定期向全社區居民開展有關于體育運動健康教育的宣講活動,以真實案例引發居民對“科學體育運動能夠促進健康”的深層次思考,讓他們認識到“體醫結合”的積極作用。宣講結束后,可以向社區居民發放“體醫結合”相關的運動手冊,或邀請社區居民添加社區體育服務機構和社區衛生醫療機構的微信。
各城市地方政府應在國民體質監測中心指導、社區體育服務機構、社區醫療機構、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和社區老年人健康促進中心的共同參與下,免費向社區居民提供體質檢測服務,檢測的項目包括體質測定11項、身體成分分析、骨密度檢測、亞健康測試等。檢測人員要耐心回答社區居民關于體質檢測數據的疑惑。并根據社區居民的檢測數據,為每位居民制定個性化的運動處方。
各城市地方政府要充分發揮高校在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方面的教育資源優勢,鼓勵高校安排學生進入社區體育組織進行崗位實習或社會公益服務,為社區居民提供科學、系統的體育運動訓練指導。對于社區而言,高校體育專業人才的進入,能夠大大提升社區體育運動指導、社區居民體質檢測與評估、運動處方制定的科學性,從而顯著推動社區“體育結合”的高質量發展。
在“體醫結合”背景下,長株潭城市群各城市地方政府除了做好以上幾項工作外,還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深層次探索與實踐。其一,進一步完善社區場地設施,豐富社區體育活動,為社區居民體育健身提供良好的條件。其二,與學校體育健康教育保持聯通,引導社區青少年兒童廣泛開展健身活動。其三,積極學習與借鑒其他城市社區在“體醫結合”公共體育服務方面的優秀經驗。其四,進一步完善社區體質監測站、智慧健康驛站等,滿足社區居民對自身體質監測的需求。其五,建立社區居民(不同人群、不同環境、不同身體狀況)的運動處方庫,實現運動處方的精準個性化指導。其六,提升社區醫療機構人才培養水平,培養一批會開運動處方的社區醫生;提升社區體育服務機構人才培養水平,培養一批能指導慢病患者科學進行體育健身的社區體育指導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