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潔
(濟南大學體育學院 山東濟南 250000)
當前,國家高度重視包括太極拳在內的武術文化的傳播,頒布了一系列的政策。當前,太極拳在國內傳播較為順利,然而其在國際傳播過程中的實際效果卻一直差強人意,相比于其他的體育運動項目,太極拳在國際化發展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由于其自身的復雜性、評價標準的主觀性等因素限制了其國際化傳播。該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邏輯思辨法等研究方法,旨在總結前人理論基礎上發現“5W”模式下太極拳傳播中的問題,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針對性的建議,為促進太極拳在國際大舞臺上的傳播提供理論依據。
太極拳包涵太極、陰陽辯證理念,是結合古代易學的陰陽五行變化、中醫經絡學、導引術和吐納術,創出的動作輕柔緩慢、富有靈性、剛柔并濟,具有祛病強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的拳種。
太極拳蘊涵“天人合一”的思想,即要求人要順應自然變化規律,達到天與人和諧共生。練習太極拳過程中,虛實分明、動靜結合、開合有致、剛柔并濟等都是順力而為,遵循自然規律,符合“天人合一”的理念;太極拳的“中和思想”所包含的是中正、和睦、和諧之意,體現的是由拳術影響人的思想及形體進而到精神。
1948年,拉斯韋爾明確提出傳播過程中的5個基本構成要素,也就是“5W”模式,分別為誰(Who)、說了什么(Say What)、通過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對誰說(To Whom)、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如圖1所示。

圖1 拉斯韋爾“5W”模式
太極拳傳播者主要包括太極拳愛好者、教練員、教師、運動員等,他們主要是通過高校教師教授、俱樂部教練教學及民間師父傳授來進行學習。由于不同地域人們的思維方式、實踐經歷等不同,對太極拳教學未能達到相同的見解,以及師承制“傳男不傳女”“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師父”,這種傳統封建的思想阻礙了太極拳的傳播。傳拳人員方面也是一大空缺,傳拳人員對于太極拳文化缺乏真正的解讀,教拳人員專業素質較差且職業道德欠缺,更有甚者僅在國內通過較短時間的學習就去國外大張旗鼓地辦班招生、收徒,造成太極拳傳播呈現出商業化、利益化的發展趨勢,不利于太極拳的國際化傳播。
當前,太極拳相關刊物并不是很豐富,通過查閱資料發現前些年關于太極拳研究的文章呈現明顯上升趨勢,但近幾年總體上卻呈現出下降趨勢。通過中國知網平臺查閱可知,相關的外文文獻僅有365篇,2018年關于太極拳的外文文獻有23篇,而2019年減少至15篇,至2020年9月僅有14篇相關文章。由此看出,太極拳國際化傳播過程中遇到了瓶頸,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其在國際上的發展。隨著現代化媒介工具的迅速發展和普及,信息的傳播愈發離不開大眾傳媒的推動。我國專業人士不能夠進行長遠的規劃及認識較為淺顯,也導致了太極拳在國際化傳播過程中發展緩慢。
近年來,太極拳風靡全球,太極拳傳播者應做到傳播相應理論知識與技術,像《太極張三豐》《推手》等影視作品僅重技術,忽視了太極拳的養生及文化內涵等核心價值的傳播,從而導致了文化誤讀現象的出現。同時,太極拳發展數年,出現了不同的門派,演練方式、技擊方式、文化內涵也不同,各個門派習練的人并不多,真正鉆研該門派太極拳起源、明白動作技擊作用、深知內涵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僅僅會表面功夫,對太極拳的傳播沒有統一的途徑和方法,因此,在傳播過程中不能針對學習者的興趣愛好進行選擇性的教學,從而不能產生很好的效果,也不能使國外人士對學習太極拳產生濃厚的興趣。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雖大力宣傳太極拳,但是并沒有取得非常明顯的效果,由于東西方地域和文化的差異造成文化價值觀不同,西方人崇尚快運動及技擊性強的運動,而東方人受到“中庸”文化的影響,更傾向于較為平和的健康養生方式。從公園和廣場的晨練及各門派進行的演武大賽發現,練習太極拳的青少年偏少,多集中為中老年人,這是因為太極拳并不符合受眾者自身身體素質特點和需求,而且太極拳流派眾多,受眾人群不知道選擇哪種門派進行習練,太極拳在傳播過程中忽視了對受眾者的影響,使受眾者并不能產生練習興趣。與此相比,韓國的跆拳道之所以能夠傳入中國并占據廣大市場,是因為跆拳道簡單易學,僅包括品勢、競技、跆舞3種形式,能夠根據不同受眾的身體特征情況進行教授,滿足了不同受眾的需求。
通過查閱資料發現,專門研究太極拳國際化傳播效果的文獻較少,說明目前國內對太極拳國際化傳播不夠重視。太極拳起源于封建社會,由于受封建傳統思想的制約,其并不能很好的傳播。當今,現代化傳播媒介發展迅速,但是武術界人士及傳媒領域的人員并未發揮好大眾傳媒的作用,使其沒有發揮應有的價值。同時,傳播者缺乏對太極拳文化內涵的了解,而且在傳播過程中受到語言、受教育程度、價值觀等因素的約束,以及不能根據練拳者進行因材施教,使國外受眾并未真正喜愛太極拳。因此,需要沖破傳統封建思想的枷鎖,善于選擇并利用大眾傳媒途徑,改善傳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更好地促進太極拳發展,適應國際化發展大勢。
據不完整數據統計,世界上有160多個國家習練太極拳,太極拳是武術中傳播最好、范圍最廣的一項拳術。為了讓太極拳文化更好地走出國門,我國需要定期安排人員到國外進行教拳,因此要不斷更新民間老一代武術家的觀念,認識到技術廣泛傳播的重要性。同時,調動武術教師、武術專業大學生、教練員及運動員的熱情與積極性,提高外語水平,加強專業技術和專業理論的學習,注重技術動作演練的正確性、動作的技擊性及所蘊含的哲學思想和文化內涵。當下,國家及政府有關部門應鼓勵傳播者走出去進行教學,提高傳播人員的各方面待遇,如住房、工資、醫療衛生保健等方面的補貼,讓傳播者受益,吸引更多傳播者自愿去國外傳播太極拳。
當今是體育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應加強體育網站和體育頻道建設工作,將太極拳文化要素加入其中,從而滲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同時,借助孔子學院加強對太極拳內在的武術理論及技術研究,是在當今社會太極拳國際化傳播的有效途徑之一。至2020年,我國已經在全球超過500個大城市中建立了孔子學院,借助孔子學院平臺多次舉辦太極拳表演、太極拳比賽、太極拳知識論壇等活動,凸顯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吸引更多國外受眾學拳,從而為太極拳的傳播提供更多的機會和,增強傳播力度。
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拳術眾多,有梅花拳、燕青拳、螳螂拳、形意拳等,這些不同類型的拳術能夠傳承下去,靠的不是自家門派的與世隔絕,而是不同門派習練者之間的交流學習,汲取別家拳術中優秀的內容融合到自家拳中,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而太極拳的發展是從最開始的陳氏太極拳演變出諸多門派,各門派太極拳有相似之處,又有自己的獨特特點,在整理太極拳內容時可以記錄老一代武術家的優秀思想并將其進一步整合,不斷去除封建迂腐的思想,改變阻礙太極拳發展的因素,加入當今的元素,真正凸顯太極拳特色,從而讓更多的國外受眾在習練拳術時能夠選擇適合自己的拳種。
現今,西方社會相對較為發達,如美國人均GDP比較高,第三產業需求相對較高,為太極拳進入美國市場創造了條件。美國社會以競技性強、競爭激烈的體育運動為主,如短跑、賽車、足球、籃球等體育項目。這些都是以大運動量、大體能消耗為主的運動,老年人并不適合參加且對其服務需求比較小,而太極拳是一種慢節奏且能夠強身健體的運動,符合老年人服務需求,促進了太極拳在受眾方面的發展。然而,太極拳不僅適用于中老年人,還適用于包括青少年在內的各個年齡段的受眾群體,傳授者在傳授過程中要根據受眾者特點做到因材施教,廣泛調動受眾群體的學習積極性,使受眾者產生濃厚的學拳興趣,從而使太極拳滿足不同受眾群體的需求,促進太極拳更好的傳承和發展。
傳播者進行國際化傳播中不太注重傳播效果的反饋,雖然其重要性已經被認識到,但是傳播效果并不是十分顯著。太極拳在傳播過程中,傳播者還是依靠原有的形式進行傳播,不能發現受眾者自身的特點、受眾群體的興趣所在及習練太極拳產生的效果。太極拳國際化傳播過程中需要反饋信息,不斷總結、修正,揚長避短。因此,政府及相關部門需要建立專門的反饋機構,及時了解國外受眾群體的需求特征,從而選擇合適的傳授方式進行教授,使太極拳在國際化大舞臺上更好地發展。
太極文化是中國古代最具有特色和代表性的哲學思想之一,深受儒家文化、道家哲學思想的影響。以“太極”命名的太極拳是太極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全體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國的瑰寶。太極拳在國內外傳播過程中遇到了以下問題:(1)傳播者數量較少,專業知識欠缺;(2)傳播中利用網絡媒體宣傳力度不夠;(3)傳播內容相對匱乏;(4)不能滿足受眾群體的需求;(5)傳播效果不明顯。該文針對這5個方面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1)增加傳播者數量,提高傳播者專業素質和職業素養;(2)利用多種渠道進行傳播;(3)繼承與創新并用,豐富太極拳理論;(4)對受眾人群分類,做到以人為本;(5)及時搜集傳播效果信息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