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頌恬,王 毅
(成都中醫藥大學,四川 成都 611137)
病案伴隨著醫學的發展而產生, 反映著病人接受醫療的全過程, 是重要的醫療記錄歷史資料[1]。目前,我國大部分醫院已經完成信息系統建設,但病案管理系統仍不能滿足社會需求,如病案檢索困難、安全性存在隱患、數據整理功能不完善等,已然成為醫院病案管理發展的障礙。
基于區塊鏈技術平臺的醫院病案系統的去中心化優勢,讓患者獲得了病案的所有權;鏈上代碼會將交易及時地提交到賬本中,賬本記錄并維持每筆交易記錄防篡改;Hyperledger Fabric是區塊鏈中聯盟鏈的一種實現,具有支持可插拔的共識機制和完備的權限管理優勢,所以Fabric框架最適用于病案管理[2]。
病案作為醫療信息的集成,患者、醫生、第三方對于病案都有相應的需求,依據不同人群的需求,我們將其分為了功能性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3]。
功能性需求在病案系統中主要體現為用戶管理,包括用戶注冊、用戶登錄、用戶授權;病歷管理,包括創建病歷、查詢病歷、生成病歷;第三方管理,包括授權申請、數據統計、交易監管。
非功能性需求包括如下幾部分:安全性需求,Hyperledger Fabric中的DPOS(委托權益證明)機制和哈希函數能提升病案系統的安全性,且每一個區塊都有對應的唯一的哈希值,且哈希值隨著區塊的變化而改變[4];響應時間需求,DPOS機制具有資源耗損少、共識時間短和吞吐量高的特點,能夠很好地滿足拜占庭問題中的“一致性”要求;頁面需求,醫院病案管理系統應當簡潔、方便,盡可能地減少患者的輸入;解耦需求,基于區塊鏈技術的病案管理系統的區塊鏈網絡、前端客戶端和后端客戶端這三個部分是相互獨立的,每個部分由不同的人負責,功能不同。
四川某醫院使用的傳統病案管理系統現已不能滿足社會需要,應用區塊鏈技術對病案管理系統進行重新設計。
采集分為三類:一是采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包含姓名、性別等,并生成相應的哈希值;二是采集醫生的有關信息,包括姓名、科室等;三是第三方的相關信息,如保險公司,包括公司名稱、營業執照等。使用者填寫資料后,系統會自動將信息傳送給管理員審核。判斷信息無誤后,使用者才可以使用系統。
加工是醫生添加病歷的過程。醫生首先登錄系統,通過患者提供的授權碼進入患者的病案。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就診記錄及身體狀況,再添加此次新病歷的相關內容,即醫生診療過程記錄。如圖1所示:
首先,醫生和患者生成用于身份認證的橢圓曲線密鑰和時間戳。其次,醫生在添加病歷時要確保每一項信息的準確性并進行簽名和加密。患者收到病案后進行相關驗證,確認無誤后添加授權碼并進行簽名,醫生對患者發送的消息再次進行驗證。如圖2所示:

圖2 存儲病案過程圖
申請授權主要分為兩個步驟:一是申請者向患者發送申請;二是患者接收到申請后,驗證申請者的身份信息和申請信息。驗證結束后,如無誤,則可以向申請者發送授權碼[6]。如圖3所示:

圖3 患者授權過程圖
擁有病案所有權的患者首先要向區塊終端發送查詢需求,終端收到請求后,患者可以查看自己所有的病歷數據,而作為申請者的第三方,則需要通過患者的授權碼進行檢索查詢。如圖4所示:

圖4 患者查詢病案過程圖
為了對基于區塊鏈的病案管理系統有一個綜合性認識,在四川某醫院進行了為期半年的試運行,共收集了15000份病案,并對其進行了整理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新舊病案系統效果對比表

?
可以發現病床使用率增加了4.6%,病床周轉率提高了4次/年,都達到同級醫院水平。病床的優化使用, 能提高服務質量, 減少病人負擔, 從而提高醫院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7]。新病案管理系統能夠及時反饋患者相關信息,促使部門相關人員通力合作,醫生、患者相互協調配合,從而提高了病床使用率和病床周轉率。
門診診斷符合率提高了2.9%,手術前后診斷符合率增高了4.1%,全部與同級醫院水平基本持平。新病案管理系統是以患者為核心的病案管理,患者作為病案的所有者,授權醫生在診斷疾病之前能夠查詢患者之前的患病信息及治療結果,進而提高了手術前后診斷符合率和門診診斷與出院診斷符合率,降低了漏診率和誤診率。
治愈率增加了5.5%,好轉率上漲了3.4%,危重患者搶救成功率提高了1.7%,病死率下降了2.8%,都達到了正常數據水平。新病案管理系統采集了患者過敏史等原始信息,并且每一次診療過程和效果在系統中皆有記錄。醫生在作出診療決定之前可以把握患者的全部信息,從而進行合理、最佳的選擇,使得醫院的治療質量指標不斷向好。
手術并發癥降低了3.2%,院內感染率下降了3.4%,都優于同級醫院平均水平。醫生可以通過完整的檢查資料,預見手術風險,進而采取回避措施,盡量避免手術并發癥的產生。同時,鏈上數據也為醫生及時預見院內感染創造了可能性,及時對相關人員進行隔離并對相關物品進行消毒、滅菌處理,從而降低了院內感染率。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區塊鏈技術在病案管理系統中的使用,推動了病案管理的科學化與規范化,在保證醫療質量的同時,提高了醫院管理效率和經濟效益,促進了醫院現代化管理發展。
第一,繼續深入完善信息化建設,為發展區塊鏈技術夯實基礎。當下,醫院信息化建設已取得一些成就,但還存在很多缺陷[8]。繼續深入完善信息化建設,不僅要著眼于醫院發展現狀與目標,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實用性和優越性,為發展區塊鏈技術或其他新興信息技術夯實基礎,促使病案系統隨著醫院的發展而發展。
第二,引進醫學信息技術人才,加強病案管理人員培養。現代化醫院應高度重視信息技術人才在信息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9]。醫學信息技術人才不僅了解區塊鏈技術,而且對于醫學相關學科知識也比較熟悉。同時,病案管理人才短缺已成為限制我國病案管理快速發展的瓶頸, 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專業人才培養的滯后問題[10]。
第三,完善相關規定,保護患者、醫生及醫院等利益相關者的合法權益。區塊鏈技術中有DPOS機制、授權簽名和哈希函數等確保了病案系統的安全性,但是目前病案管理規定仍有許多不足之處。完備的病案信息增加了醫療結果的準確性,從而合理有效地調解病案醫療糾紛,所以完善病案管理規定是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