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摘 ?要:在新時代的教育教學中,互聯網+教育已經成為了教學的主要手段,微課就是體現這一教學手段的基礎表現方式。為了促進高中學生更好的完成語文學習,教師要充分的利用好微課教學,幫助學生學好語文知識的同時,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通過語文微課學習,了解到更多的傳統文化歷史,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為此,本文主要講述的就是互聯網+教育下,微課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價值,以及應用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互聯網+教育;微課;高中語文;應用價值,有效策略
引 ?言:
微課是近些年新興的教育教學方式,就是通過簡短的視頻,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再結合實際的教學內容,完成語文教學。在高中階段,學生的學習壓力較大,課堂的有效時間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微課的有效應用,就能讓學生隨時隨地進行學習,增加了學習的便捷性。不管是課前的預習,還是課中的學習,以及課后的復習,微課都能幫助學生開展學習。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制作微課時,要控制時間,還要明白微課時輔助教學的手段,不是教學的主要方向,在清楚這些之后,在進行微課教學,提生高中語文教學的質量與效率。
一、互聯網+教育下微課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實際應用價值
微課具有時間短,方便觀看等特點,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為了能幫助教學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另外,在過去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常常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教師一味的進行灌輸式教學,學生的思維沒有得到鍛煉,更沒有學習的興趣,只是在應付學習,而微課的出現,正好解決了這個問題。隨著教育的不斷改革和發展,互聯網+教育的模式已經成為了現在的教學主流,高中語文教師要善用微課,尊重學生的自主地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教師還要精心的設計教學環節,發揮出微課教學的強大作用。[1]
二、互聯網+教育下微課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有效策略
(一)利用微課設計教學情境
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情境教學的方式是最有效率的教學方式,能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更好的學習語文知識。高中語文教師應當利用好微課,設計教學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提高教學的質量與效率。把結合了生活的教學情境應用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利用微課讓學生進一步的融入情境。例如,在進行《我有一個夢想》的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分享自己的夢想,并且幫助學生把夢想制作成視頻,讓學生朝著自己的夢想去努力學習與奮斗。
(二)鼓勵學生借助微課預習
要想完成一堂好的語文教學課堂,就需要學生在上課前進行預習。學生要借助微課進行課前預習,提前掌握好新課的內容,這樣才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學生能更快速的掌握知識點,教師也能加快教學進度,提升教學的效率。在微課教學中,學生的預習是有層次的,可以先大致的了解教學內容,帶著思考去進行微課學習,然后主動的進行知識探索,分析教學的內容,以便咋課堂上能夠跟得上教師的教學速度。高中階段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時期,學生的學習壓力很大,課堂教學的時間總是不夠,所以,語文教師要充分的利用好微課,鼓勵學生借助微課進行預習,這樣能大大的縮短教學時間,讓學生可以學習到更多的知識。[2]例如,學生在學習《我的母親》一課時,通過預習對文章有了大致的了解,教師可以制作關于母愛的視頻,讓學生分析母親的性格對于老舍的影響,體會母愛的偉大,感受老舍與母親之間的珍貴感情,教師在制作視頻時,要重點強調母親對老舍的教育,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經歷,深刻的理解文章內涵。通過預習,學生可以優先掌握教學內容,能提高教學的效率,體現微課的應用價值。
(三)通過微課完成課堂導入
語文教師中一項重要的教學手段就是課堂導入,這在很大程度上能決定教學的質量與效率。有效的課堂導入能成功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能使教學的效率的到提高,教師要重視課堂導入環節,在進行導入時要借助微課的幫助,讓導入的內容更加生動形象,進而引發學生的探索學習欲望,讓學生可以在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中,學習到更多的語文知識。例如,在進行《林黛玉進賈府》的學習時,教師可以先給學生播放影視劇中的《紅樓夢》片段,調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的注意力給吸引,然后就能自然的過渡到教學內容之中了,然后教師再給學生講幾段《紅樓夢》中的小故事,可以更多的學習知識。在教學的實踐中,高中語文教師通過微課的形式,進行課堂帶入,能獲得比較好的教學效果,也更加受到學生的喜愛。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教育事業不斷改革發展的今天,互聯網+教育下,微課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是決定語文教學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高中語文教師要及時的調整優化自己的教學方式,借助微課完成更多的教學,用寓教于樂的方式提升教學效果,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幫助學生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為將來的學習生活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王春陽.淺談微課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文理導航(上旬),2021(06):12-13.
[2]洪繼輝.微課在高中語文課堂中的有效應用研究[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0,5(06):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