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靈
【摘要】“蛋殼”心理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成長,長此以往容易讓學生出現心理脆弱的不良現象,導致學生無法抵抗挫折,更無法積極面對未來的人生道路。本文從“碰雞蛋”“滾雞蛋”“煮雞蛋”、在成功中有效提升自信心的四種方式,針對“蛋殼”心理展開了強化心理教育,以期通過本次研究對有效規避學生的“蛋殼”心理,實現心理素質的有效提升有所幫助。
【關鍵詞】“蛋殼”心理;強化;心理教育
當前,學生成長環境優渥,很多學生在家庭、學校的保護下,很少遇到生活、學習等方面的困難問題,但是,生活環境是復雜的,不可能一馬平川,如果學生不具備強大的內心,很難應對生活中各種復雜問題。比如,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報道中出現的關于學生的惡性事件,這些現象背后反映的是學生心理脆弱,無法應對生活中的挫折問題。因此,在教育中應警惕“蛋殼”心理現象,并能夠深入地剖析該現象,查明“蛋殼”心理產生的原因,進而加強心理教育工作,為提高學生心理承受力,減少“蛋殼”心理的出現提供有利條件。
一、“蛋殼”心理產生成因分析
筆者通過對當前學生所產生的“蛋殼”心理問題進行整合分析,得知“蛋殼”心理產生成因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教育方式所致。有的教師一味推崇鼓勵教育,不愿也不敢批評學生,導致學生一旦遇到他人批評之后,出現無法客觀面對批評的不良現象。第二,學生成長環境所致。在父母手心里捧著長大的學生,他們的日常生活、學習都有父母操持,不需要自己動手就能完成,甚至一些家庭還出現了嚴重的溺愛現象,即使自己孩子出現了錯誤,也不對其進行批評,導致很多學生習慣了這種成長環境,一旦現實中出現了和這種環境不符的現象,就會產生逆反、害怕、心理脆弱等“蛋殼”心理現象。另外,單親家庭、留守兒童等多方面的因素也加劇了學生的脆弱心理。處于單親家庭成長環境的學生往往會產生不如他人的心理動態,遇到一些小問題相對地會比較敏感、脆弱。第三,自卑心理所致。自卑的學生由于自我認知出現了偏差,容易產生懼怕社交、害怕嘲笑等不良心理現象,導致學生無法積極地面對個人日常生活,將自己封閉在個人世界里不能自拔。
二、警惕“蛋殼”心理,強化心理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通過“碰雞蛋”,提升學生自我認知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蛋殼”心理產生的成因主要是由于當前學生的教育環境、成長環境所致。在這種環境下,學生無法對自身進行客觀的評判,進而引發“蛋殼”心理的出現。鑒于此,教師應從以下幾個層面來提高學生的自我認知水平:第一,幫助學生客觀地認識自己。認識自己有時候要善于接受別人的觀點,打破來自“溫室環境”對學生的評價。在這個評價過程中,班主任起著重要的作用,需要對學生積極引導。比如,為了達到較好的教育效果,教師可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設置“照鏡子”游戲,讓學生和自己好朋友結隊,每天通過“照鏡子”來說出對方的一個優點,以及一個需要改進的缺點,連續進行四天后,重新分組,開始下一輪的“照鏡子”游戲活動。第二,對學生進行客觀的評判,不斷提升學生自我認知水平。教師作為教育工作者,應秉承客觀的態度對學生進行中肯、切實的評價,避免主觀色彩評價詞語的匯入,在評價的時候既要肯定學生的優點,又要明確學生的缺點,以鼓勵贊揚為主、側面婉約批評為輔助并提出改正措施,既有效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同時又讓學生看到自己的不足。針對已經出現“蛋殼”心理的學生,應積極展開心理疏導教育工作,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糾正工作,并幫助學生完成自我缺點的整改工作。
(二)通過“滾雞蛋”,提高學生抗挫能力
提升學生的正確認知后,還應對學生進行心理引導,使其具有直面挫折的勇氣。對此,教師應從以下幾方面來對學生抗挫能力進行提升:第一,開展挫折教育工作。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會遇到各種艱難險阻,面對艱難險阻應具備強大的內心支撐,才能渡過難關,積極地面對生活。教師應認識到挫折教育的重要性,并設置相關的教學課程、游戲來展開挫折教育工作。比如,攀巖游戲,在攀巖的過程中,游戲的難易程度要合理控制。在游戲的初級階段,游戲應是簡單、無障礙的攀巖,鼓勵學生勇于參與到游戲中。當學生投入到攀巖游戲中,增加攀巖高度、設置障礙來讓學生感受挫折,勇于面對挫折,進而培養學生抗挫能力。第二,重視引導教育。一些學生抗挫能力較差,在進行抗挫教育的時候容易出現打退堂鼓的現象,嚴重的還會產生逆反心理,班主任應展開德育,融入思政教學理論來對學生不良心理進行疏導,并循序漸進地糾正學生的不良行為,進而鼓勵學生勇敢地對抗挫折,避免消極心理的出現。
(三)通過“煮雞蛋”,提升學生面對失敗能力
在學生正確地認知自身,能夠勇于面對挫折之后,還應學會面對失敗,這樣才能有效地減少“蛋殼”心理的出現。對此,教師首先應讓學生認識到失敗是正常的一件事情,需要學生正確地看待這一問題,在面對失敗的時候,不要出現氣惱、沮喪的心理現象,而應直視困難,在失敗中總結經驗,找到不足之處,尋找解決辦法。其次,重視抗挫教育,在日常教學中不斷滲透失敗教育。比如,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設置高于學生認知水平的題目,讓學生感受失敗、品嘗挫折。例如,在課程教學中出一些學生經過冥思苦想也做不出來的問題,借此來教育學生:我們無論在學習中還是生活中,總會有超出我們能力之外的事情。并通過教師親身經歷的事情來給學生做教育范例,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挫折、困難是每個人成長中必須要歷練的事情;通過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際生活案例來強化挫折教育的效果。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教育中教師要注重學生心理疏導工作,當發現學生產生對抗心理之后,應積極做好心理培育工作,防止學生出現逆反心理,導致無法實現預期的教育效果。
(四)在成功中實現自信心的有效提升
具有“蛋殼”心理的學生由于缺乏客觀的自我認知,導致容易出現自卑心理,針對于此,教師應從以下幾點來提升學生自信心:第一,在簡單的學習任務中提升自信。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簡單的學習任務,并在完成學習任務之后,給予充分的肯定,讓學生感受到成功,進而實現自信心的有效提升。第二,借助恰當的時機,強化學生正向行為。比如,很多學習成績不是很好的學生在經過努力學習之后,獲得了很大進步,教師應對其重點表揚,必要的情況下還應設置相應的獎勵,以此通過強化學生的正向行為來達到提升學生自信心的目的。第三,通過閃光點展示來提升學生的自信。一些心理脆弱的學生特別需要獲得他人的贊許,因此,通過開展一些學習生活之外的娛樂性活動,來讓這些學生被其他學生更為全面地了解,認識到這些不善于表現的學生也有很多的閃光之處,進而愿意主動接近這些心理脆弱、有自卑心理的學生,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來實現有效帶動。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蛋殼”心理是一種不良的心理現象,嚴重制約學生的健康成長。對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對學生心理引導的教育工作,積極地展開認知自我、抗挫能力、抗失敗的教育工作,同時,不斷強化對學生的自信教育,并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設置成功事件來強化學生正向行為,進而幫助學生形成良性的心理教育方式,減少“蛋殼”心理現象的發生。
參考文獻:
[1]清風.如何讓孩子的“蛋殼心理”變強大[J].人生與伴侶(上半月版),2015(12):43.
[2]風車.如何讓孩子遠離“蛋殼心理”[J].人生與伴侶(上半月版),2015(5):29.
[3]彥花.你有“蛋殼效應癥”嗎?[J].心理與健康,2012(3):31.
責任編輯? 溫鐵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