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靜
【摘要】教學形式上的一次次變革總會激起一些迷霧,我們怎么撥開云霧見月明?這讓教師有了更多的思考。教與學在課程改革中應改變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從本質上進行教學改革,而不要被形式掩蓋了實質,要抓住關鍵問題,理解教學本質,以不變應萬變。
【關鍵詞】教學改革;形式與實質
一、緣起——拓展性課程的實施
拓展性課程的實施,是從多元智能的理論出發讓不同的學生在不同的領域都能有所發展,改變單一地借助學科成績進行評價,就目前來看,拓展性課程的實行尚未達到教學改革的要求。尤其是一些農村學校的教師,面對課程的開發與設計,還在摸索中,在基礎性課程的實施上很難盡善盡美地把握,更何況無課程情況下的天馬行空。沒有目標的學習,學生的學習狀態不佳,技能沒學好,課堂紀律也有所倒退。因此,改革的意圖能不能落實,最終會影響改革的效果,關鍵是對其初衷的理解和把握。
二、改變——評價方式與教學形式
(一)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
從指導性學習(教材中有現成的知識點總結),到半自主學習(師生合作學習),再到自主探究性學習(生生互動學習)。課堂作為學習共同體影響著學生的投入程度,決定著一個由一群獨立的個體組成的班級能否順利發展成為極具凝聚力、充滿希望和求知欲的團體。卡羅林·巴恩斯堅信學習的內容是社會建構的,而建構的內容又會影響學生可能會學到的東西。學生不是死記硬背具體知識,而是在體驗中尋找意義,并與同學交流。
(二)教師教學方式的改變
以往教師一味“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已經改變,目前,學生從被動接受學習轉變為自我表達式學習,再由學優生帶領其他學生進行引領式學習。建構主義關于教與學的思想,認為教師應該幫助學生積極參與,建構他們自己的知識和道德。要求教師創建充滿關愛的學習共同體,使學生對他們“要做什么”和“如何做”擁有發言權;還要求教師多花些時間來幫助學生獨立思考、關心他人。
(三)學校評價方式的改變
從三好學生(品德好、學習好、體育好),到星級學生(多學科、全面、多元地評價),最終實現各個學校個性化的評價(重視個性發展和特長評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指出: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突出評價的發展性功能集中體現了“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教育理念。
三、不變——育人初心與學習本質
(一)不光以成才論優劣
學校教育,應首先是成人的教育,成人才能成才。青少年研究專家孫云曉說:“習慣決定孩子的命運。”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如果是好習慣,則會終生受益;反之,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害了自己一輩子,所以,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至關重要。現代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各種文化知識,使他們學會認知和學會學習,而且要結合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實際,按照社會的要求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質教育,引導學生按照社會的要求成長,教會他們做人和生活。“禮義廉恥”,出自《管子牧民》:“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管子認為“禮”就是不能越出應有的節度,即思想行為不能超出道德規范;“義”,要求人們的行為不超過一定的界限,不自己推薦自己,即使自己的思想行為符合道德標準;“廉”,就是不隱瞞自己的缺點過錯,即廉潔不貪;“恥”就是不與不正派的人在一起,不跟邪惡者同流合污,即要知羞恥。他認為“禮、義、廉、恥”與法相比,比法更為重要,把它們認作支撐國家大廈的四根柱子。做到了這四點,就可以避免種種社會問題的產生。如果不是一個回饋社會、懂得感恩的人,就算成才也不一定能為社會做貢獻。
(二)不能僅以分數論高低
受應試教育影響,師生面對的多數都是分數,因此,也會逐漸地形成評價的片面化。教師要不忘全面評價的初心,牢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使命。不能只以分數論高低,要多比態度與勤奮。有句話說,“失敗是成功之母”,教師如果片面地認為只有失敗了才能成功那就大錯特錯了。很明顯,一次次體驗成功的人才會越來越自信。不以短暫的得失來品評,我們需要更多的成功經歷來呈現。加德納認為,教育工作者只有做到教學評價方式的多元化,才能促使教育工作者在教學中更加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既重視學生的學習結果,又重視他們的學習過程,更加重視學生實際學習能力的培養,使教學過程成為促使學生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過程。
(三)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教學生學習方法比讓學生理解特定的某個知識點更重要,因為有了方法他能自主學習更多的知識點,開拓視野。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往往為了尋求捷徑,不惜教給學生許多不靈活的辦法,卻不知這種記憶轉瞬即逝,只有懂得方法、掌握技能才能解決問題的本質。贊科夫教學論思想的核心就是讓學生自己去尋求問題的正確解答,讓他們自己領會知識,掌握技巧。教學不是僅教學生學會某種知識,而是要求教學生會學,教師應重視將好的方法教給學生。
(四)目光長遠,面向未來
有些學生因為沒有長遠的學習目標,導致學習動力嚴重不足。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長遠的目標,為目標而行動。從一年級開始,建立每學年的目標,書面表達學生的目標,每年可適當調整,直到學生確定自己的最終目標,反復提醒學生自己曾經樹立的遠大的目標,并要求其付諸行動為之奮斗,提高其學習動力的可持續性。
(五)亦師亦友,愛在心間
教育中,愛是永恒不變的主題,唯有帶愛的教育才能潤物細無聲。所謂“親其師則信其道”。愛是拉近彼此間距離最好的法寶,而威嚴與親近并存的關系會讓學習的效率更高。具有較高教育素養的教師,能夠有效地與學生溝通,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育教學過程中去,使教師和學生在民主、友好、信任與合作的氣氛下共同進步,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學效率和實現教育教學效果。
四、展望
不管是大單元統一下的教學還是由學生自主學習,我們要懂得形式上的改變不能撼動實質性的變化,抓住教與學的本質,以不變應萬變,明確改革的目的和要達到的既定目標,以及操作方式與實施建議,更要做好失敗的預設,如果達不到最初的理想狀態如何繼續執行或者停止執行,要有備用的預案供大家選擇。
參考文獻:
[1]續潤華.我國中小學課程與教學改革的若干熱點問題探究[M].中國檔案出版社,2006.
[2]姜樂仁.啟發式教學新探? 從小學數學教學改革實驗開始的研究報告[M].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3](美)霍華德·加德納.多元智能沈[M].致隆,譯.新華出版社,2004.
[4](美)理查德·I·阿蘭茲.學會教學(第六版)[M].叢立新,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 羅良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