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農村初中,存在部分語文學困生。語文學困生在學習語文課程和相關知識時存在較大困難,難以取得良好的語文成績,無法有效培養(yǎng)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對此,農村初中語文教師有必要深入分析語文學困生的成因,并對之采取有效的轉化策略。本文淺析了農村初中語文學困生的成因,探究了農村初中語文學困生的轉化策略,以期為農村初中語文教學提供借鑒。
【關鍵詞】農村;初中語文;學困生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1)18-018-02
【本文著錄格式】李紅霞.農村初中語文學困生的轉化策略分析[J].課外語文,2021,20(18):18-19.
前言
在初中教學科目中,語文學科占據(jù)著基礎性地位。同時,語文課程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對其他課程的學習具有奠基作用。因此,語文教師要對學困生的成因進行深入分析,并立足于教學實踐,積極探究有效的轉化策略,實現(xiàn)對學困生的有效轉化,提高學困生的語文成績,并培養(yǎng)其語文素養(yǎng),促進其實現(xiàn)良好的全面發(fā)展。
一、農村初中語文學困生的成因
(一)家庭教育的影響
農村地區(qū)的學生家長一般較為忽視對學生的家庭教育。多數(shù)家長具有沉重繁忙的工作,且缺乏較高的文化程度,對學生的學習狀況缺乏必要的有效監(jiān)督。部分家長對語文課程缺乏正確的認識,未能充分認識到語文課程的重要性,對子女在語文學習上的困難視而不見、漠不關心。
(二)學校環(huán)境的影響
農村地區(qū)的學校在教學資源和基礎設施上,與城市學校存在較大的差距。學校的語文學習資源相對較少,圖書館現(xiàn)有的館藏書籍相對較少,且缺乏正常高效的運營管理,難以為學生的語文學習創(chuàng)設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
(三)語文課程的因素
語文課程涵蓋的知識面更廣,涉及的教學內容更多。以部編版語文教材為例,教材精心篩選了部分說明文、議論文以及文言文。對于語文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而言,說明文具有較強的枯燥性,難以激發(fā)其學習興趣;議論文具有較強的邏輯性,難以理解;文言文涉及較多的古代漢語知識和歷史文化背景,學習難度較大。若缺乏對語文教材內容的有效學習,語文基礎薄弱的學生極易成為學困生。
二、農村初中語文學困生的轉化策略
(一)增強學困生的語文學習信心
語文學困生普遍對語文課程學習缺乏自信心,極易自暴自棄。對此,語文教師要高度重視增強學困生的語文學習信心。語文教師不能將學習成績作為衡量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而對學生進行區(qū)別對待,這樣會嚴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并挫傷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自信心。教師要一視同仁地對待學生,并重點加強對學困生的關愛和鼓勵,并深入挖掘學困生身上潛在的語文學習優(yōu)勢,以此為切入點,增強學困生對語文學習的信心。例如,筆者在日常教學實踐中,深入挖掘學困生身上潛在的各種語文學習優(yōu)勢,并加以鼓勵,有效點燃了學困生對語文學習的信心。有的學困生能寫一手漂亮的字,有的學困生善于朗讀,有的學困生具有較強的記憶力,有的學困生思維活躍……筆者以學困生的閃光點為切入點,加以鼓勵和指導,對學生形成了有效激勵,有效增強了學困生對語文學習的信心。
(二)加強對學困生的人文關懷
學困生和普通學生一樣,都具有較強的自尊心。同普通學生和優(yōu)等生相比,學困生的心理更為敏感。對此,語文教師要加強對學困生的人文關懷,構建和諧融洽、親密無間的師生關系,以誠摯之心,對學困生進行關懷愛護,實現(xiàn)對學困生的感化教育。教師要對學困生進行細致觀察,并對其作出正確評價,對學困生存在的缺點和不足,要在寬容的基礎上加以引導矯正,在潛移默化中實現(xiàn)對學困生的轉化。語文教師要以大愛精神喚醒學困生的良知和熱情,引導學困生全身心投入語文學習中,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成績,使之擺脫學習困難的境遇。
(三)夯實學困生的語文基礎
學困生普遍缺乏良好的語文基礎。對此,語文教師要注重夯實學困生的語文基礎,增強其基本的讀、寫、聽、說能力。教師要夯實學困生的注音基礎和寫字基礎。首先,教師要從思想上引起學困生對語文字詞基礎知識的重視,引導其自覺加強字詞基礎訓練。其次,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內容,從教材課文中精心篩選出具有基礎教學意義的字詞,將之匯總起來,作為夯實學困生字詞基礎的重要資料。同時,教師要對學困生的拼音基礎開展有針對性的補差工作,確保學困生能將漢字拼音讀準,并對漢語拼音的各項規(guī)則進行熟練掌握。另外,教師要對學困生加強詞語抄寫、改正錯別字、默寫詞語的相關訓練,并定期對學困生的字詞基礎進行考核。最后,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率先垂范,規(guī)范使用漢字,避免筆誤和亂用簡化字。例如,筆者在開展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上冊中《秋天的懷念》的教學時,即重點加強了對學困生的字詞教學,夯實了學困生的字詞基礎。筆者從課文中篩選出癱瘓、暴怒、沉寂、侍弄、捶打、憔悴、央求、絮叨、訣別、淡雅、爛漫等字詞,要求學困生注音和抄寫。在此基礎上,通過默寫方式,考核學困生對字詞的掌握。通過該方法,有效夯實了學生的字詞基礎。
(四)培養(yǎng)學困生的語文學習習慣
高效優(yōu)質的語文學習有賴于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困生進行轉化,要注重培養(yǎng)學困生的語文學習習慣。教師要細致考察學困生在語文學習上存在的壞習慣,對之進行有效矯正。同時,教師要引導學困生培養(yǎng)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首先,教師要引導學困生學會正確使用各類工具書,培養(yǎng)其使用工具書開展自主探究學習的好習慣。所謂工具書,是指字典、詞典以及各類學習資料。部分學困生缺乏良好的字詞基礎,教師可引導其通過查閱字典,清晰準確地掌握字詞的正確讀音和書寫。教師要引導學困生通過工具書開展自主探究學習和獨立思考,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其次,教師要引導學困生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能為學困生的語文學習帶來源頭活水,并開闊學困生的語文視野。學困生在閱讀過程中,會下意識地運用所學的語文基礎知識,能實現(xiàn)對自身語文基礎的有效夯實,還能在潛移默化中增強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同時,教師要引導學困生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引導學困生在閱讀過程中,將生僻字、詞匯畫下來,并查閱工具書,掌握其讀音、字形和含義,增加語文基礎知識積累;將優(yōu)美詞句畫下來,并摘抄到筆記本上,在鍛煉書寫能力的同時,積累寫作素材,為培養(yǎng)良好的寫作能力奠定基礎;將讀后感記錄在筆記本上,增強其獨立思考能力和寫作能力。總之,語文教師要通過引導學困生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實現(xiàn)對學困生的有效轉化。
(五)加強對學困生的課外輔導
學困生與優(yōu)等生存在較大的差距,僅憑課堂教學,難以實現(xiàn)對學困生的有效轉化。對此,教師要根據(jù)教學實際情況,結合自身條件,加強對學困生的課外輔導,據(jù)此縮小學困生與優(yōu)等生之間存在的學習差距。教師在對學困生開展課外輔導時,首先要注重夯實其語文基礎,然后,深入分析學困生的語文學習具體情況和主要特點,有針對性地對之進行輔導,從知識層面上彌補學困生存在的不足。同時,教師要注重引導學困生掌握正確的語文學習方法,與學困生展開溝通交流,并組織學困生召開學習方法討論會,對有效的語文學習方法進行總結匯總,并指導學困生根據(jù)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在短期內提高語文學習效率。另外,教師要注重加強對學困生的作業(yè)輔導、作文輔導和考試輔導。教師要重點檢查學困生的課后作業(yè),及時發(fā)現(xiàn)和糾正其中存在的錯誤;定期對學困生開展作文輔導,引導學困生掌握基本的寫作技巧,增強其作文能力;要以學生的考試試卷為依據(jù),對學困生的考試錯誤條分縷析,并以同類題目加以強化訓練。
三、結語
綜上所述,受家庭教育和學校環(huán)境的影響,加上語文課程的因素,語文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極易成為學困生。對此,農村初中語文教師要通過增強學困生的語文學習信心、加強對學困生的人文關懷、夯實學困生的語文基礎、培養(yǎng)學困生的語文學習習慣、加強對學困生的課外輔導等轉化策略對學生進行轉換,使學生擺脫學習困難的境遇,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
參考文獻
[1]高志濤.農村初中語文學困生的轉化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7(5).
[2]馬莉.農村初中語文學困生轉化的實踐研究[J].新課程(教師版),2019(12).
[3]湛灝鋒.芻議農村初中語文學困生的轉化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8(35).
[4]劉欣.淺析農村初中語文學困生的轉化[J].新課程,2019(26).
[5]梁路.農村初中語文學困生的轉化策略[J].新一代:理論版,2019(8).
作者簡介:李紅霞,女,1976年生,江蘇南通人,本科,中一,研究方向為提高初中語文學困生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