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
【摘要】治理假冒學術期刊這張“牛皮癬”,法律不能缺位,走法治化治理之路才是上策。在立法層面,目前我國直接涉及保障學術期刊良性運行、仍然具有效力的法律規范共計15部,雖對學術期刊的健康發展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但也存在法律規范層級較低、缺乏對假冒學術期刊網絡監管方面的規制、地方立法細化度普遍偏低等問題;在司法層面,2014年1月至2020年6月,全國各級法院審結的涉及假冒學術期刊案件共計5件,雖有力制裁了該類違法行為,但亦存在裁判尺度不統一、受害者尋求法律救濟的意愿度較低、行政權與司法權的銜接還不完全通暢等影響司法懲治質效的問題。未來,應通過立法、司法以及受害人自身三個方面的努力,來提升假冒學術期刊法律規制質效。
【關鍵詞】假冒學術期刊 治理 法治化 立法 司法
【中圖分類號】G2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687(2021)3-041-07
【DOI】 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1.3.006
學術期刊具有記錄和發布科研成果、推動學術交流、積累科學知識、傳承傳統文化、激發創新思維、推動社會進步等多元價值,對于新時代我國科學研究事業的繁榮健康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經過70年的發展,中國學術期刊的規模不斷增長,據統計,2018年我國期刊總數就達到10 139種,其中經過評審認定,列入學術期刊陣列的有6 430種,占全國期刊總數的63%。”[1]由上可知,近年來我國學術期刊的建設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不可否認,學術期刊的良性運行也面臨著一些障礙甚至威脅,假冒學術期刊這張“牛皮癬”就是其一,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勢,“圈內人編假冒學術刊物斂財,為評職稱泉州數百教師受騙”[2]“夫妻團伙非法辦刊詐騙”[3]“期刊與學術江湖:學術期刊(假冒)中介緣何大行其道?”[4]等報道從未間斷、不絕于耳。君不見,各種假冒學術期刊的網站、電子郵箱在互聯網上大行其道,甚至有些假冒學術期刊的網絡搜索排名比被冒名的正規學術期刊網站還要靠前,讓投稿者難辨真假,有時必須練就一副火眼金睛,才能最終“見得佛祖、取得真經”,何其難矣!
在全面建設法治中國的今天,法律作為調整經濟社會發展和各類社會關系的最根本手段,在保障正規學術期刊有序發展、防范和懲治假冒學術期刊中,不僅不能缺位,而且還應發揮核心作用,即只有走治理假冒學術期刊的法治化之路才是根本之策。本文擬以分析探討我國直接涉及規制學術期刊的相關立法為邏輯起點,深入剖析假冒學術期刊司法懲治的現狀,最終基于立法、司法和受害者三個維度,提出若干優化意見建議。
一、規制學術期刊主要法律規范考察
2020年8月,筆者登錄中國政府法制信息網法律法規數據庫等平臺查詢統計,目前我國直接涉及規制學術期刊、仍然具有效力的法律規范(本文所說的法律規范是從廣義的法的淵源而言)共計15部,包括行政法規、國務院部門規章、地方性法規和地方政府規章等多個類別(見表1)。
1. 規制學術期刊主要法律規范特征厘析
通過對我國15部直接涉及規制學術期刊的法律規范梳理考察發現,主要呈現出以下特點。
(1)從制定時間上看,規制時間較早。早在20世紀末,我國相關法律規范就對包括學術期刊在內的相關出版發行工作良性運行問題予以關注,如《社會科學期刊質量管理標準(試行)》制定于1995年,《出版管理條例》出臺于1997年。同時,相關法律規范還根據時代發展變化的需要進行了多次修訂,如《遼寧省出版管理規定》自1998年頒布實施后,分別于2010、2014、2015和2017年進行了四次修訂;《云南省出版管理條例》自2000年制定出臺后,分別于2004和2005年修訂了兩次。
(2)從法律類別上看,呈現出多樣性。目前直接涉及規制學術期刊的法律規范從國務院出臺的行政法規《出版管理條例》,到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國家技術監督局和國家新聞出版署等部門制定的《期刊出版管理規定》《出版管理行政處罰實施辦法》等部門規章,再到上海市人大、遼寧省人大等地方權力機關頒布的《上海市出版物發行管理條例》《遼寧省出版管理規定》等地方性法規,湖北省政府、合肥市政府等地方人民政府實施的《湖北省出版物市場管理與服務辦法》《合肥市出版物市場管理辦法》等地方政府規章,規范、保障和引導學術期刊良性發展的法律類別共計四類,形成了從中央立法到地方立法的一系列法律體系。
(3)從法律內容上看,規制維度較廣。上述15部法律規范的規制視角較為全面,如《社會科學期刊質量管理標準(試行)》《標準出版管理辦法》等法律規范對包括學術期刊在內的出版物標準與質量進行了規制;《期刊出版管理規定》《青海省出版物發行管理條例》《江西省出版監督管理條例》等法律規范對包括學術期刊在內的出版物發行及監督管理進行了規制。但上述法律規范不論規制的內容如何,禁止假冒學術期刊是最基本和最低要求。例如,《期刊出版管理規定》第九條要求,創辦期刊必須具有“符合新聞出版總署認定條件的主管、主辦單位,有適應期刊出版活動需要的組織機構和符合國家規定資格條件的編輯專業人員”等條件,同時依照該規定第十條,創辦期刊還必須向相關主管部門申請報批,有嚴格的審核程序;《出版管理條例》第二十九條強調,“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偽造、假冒出版單位名稱或者報紙、期刊名稱出版出版物”,同時依照該條例第六十一條之規定,“未經批準,擅自設立出版物的或者偽造、假冒報紙、期刊名稱出版出版物的,由出版行政主管部門、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依照法定職權予以取締……尚不夠刑事處罰的,沒收出版物、違法所得和從事違法活動的專用工具、設備,違法經營額1萬元以上的,并處違法經營額5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罰款;違法經營額不足1萬元的,可以處5萬元以下的罰款”;《出版管理行政處罰實施辦法》第十七條規定,“新聞出版行政機關在執法檢查中,發現非法出版物,執法人員可以采取對違法行為的工具、設備依法查封或扣押等措施”等。
2. 規制學術期刊主要法律規范所存問題剖析
綜上可知,目前我國直接涉及規制學術期刊的主要法律規范對假冒學術期刊的禁止態度是極其鮮明的,從學術期刊設立的準入門檻,到對假冒學術期刊行政執法機構的明確以及行政處罰措施的規定,似乎已經面面俱到,“李鬼好像難以藏身”。但毋庸諱言,雖然上述法律規范對保障學術期刊的良性運行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前文所列舉的我國假冒學術期刊亂象產生的根源之一,即表明現行相關法律規范尚存在一定的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1)直接涉及規制學術期刊的法律規范層級較低。通過前文分析已知,雖然目前我國直接涉及規制學術期刊的主要法律規范有行政法規、國務院部門規章、地方性法規和地方政府規章四個類別,但缺乏《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下稱《立法法》)所規定的,處于我國法律淵源金字塔頂端,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所頒布制定的法律類別,因此在規制的力度上,相較于其他領域出臺的諸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而言,相對較弱。
(2)缺乏對假冒學術期刊網絡監管方面的法律規制。目前,假冒學術期刊主要借助互聯網平臺,通過設立假網站、假郵箱和假的微信公眾號來進行惡意營銷和“釣魚”,如學者馬愛芳等人所實證考察的73個假冒學術期刊均是通過“模仿、拷貝某一期刊自主網站內容,篡改編輯部聯系方式、投稿郵箱等關鍵信息,或是針對某些尚沒有建立自主網站的期刊構建虛假的期刊征稿平臺”[5]的方式施騙。但目前直接涉及規制學術期刊的主要法律規范,不論是中央立法還是地方立法,均未提及對假冒學術期刊的網絡監管問題,雖然我國涉及網絡安全的相關法律以及上述15部法律規范的條款能夠對假冒學術期刊的網絡監管問題有所規制,但針對性顯然不夠,這也容易引發行政執法部門之間的推諉扯皮。例如,筆者在調研中,一些學術期刊編輯就向筆者吐槽:“我們發現了假冒網站,向新聞出版部門反映,被‘推給了網監部門,到了網監部門,又像皮球一樣被踢了回去,被踢來踢去,最后不了了之,只能在期刊和官網上發一個聲明來提醒投稿者自己提高警惕。”
(3)直接規制學術期刊的地方立法細化度普遍偏低。依照《立法法》第七十三條等條款之規定,地方立法的一項重要任務即是執行中央立法等上位法的規定,因此地方立法對上位法的一些宏觀性、原則性規定應結合本轄區客觀實際來將其細化,這也是地方立法設立的初衷之一。但通過對目前我國直接涉及規制學術期刊的地方立法考察來看,該項工作尚不盡如人意,有些地方立法僅僅是對中央立法的簡單照搬。例如,國務院出臺的行政法規《出版管理條例》第七條規定:“出版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已經取得的違法嫌疑證據或者舉報,對涉嫌違法從事出版物出版、印刷或者復制、進口、發行等活動的行為進行查處。”可見,舉報假冒學術期刊是“李逵們”維權的重要路徑,也是行政執法部門獲取查處線索的重要渠道,因此地方立法應當對如何舉報、舉報的處理期限以及舉報處理回復等事項予以細化和明確,這樣才能夠讓舉報落到實處,但遺憾的是,目前相關地方立法未進行該項工作。上述事例非此一例,筆者在此不一一贅述。
二、假冒學術期刊司法懲治實證考察及問題探討
研究對象與方法的科學與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研究結果的準確性,為此筆者將最高人民法院正式公布的司法裁判文書作為研究素材。2020年8月,筆者登錄最高人民法院主辦的中國裁判文書網查證,2014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1日,全國各級人民法院審結的涉及假冒學術期刊案件共計5件。
1. 假冒學術期刊司法懲治基本特點解讀
(1)案件性質比較單一。通過梳理發現,5件涉及假冒學術期刊的案件均為以詐騙罪提起的刑事或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案發緣由均為投稿人因輕信該假冒期刊繳納了審稿費、版面費受騙。例如,在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區人民法院審理的“(2017)浙0104刑初731號”一案中,“被告人李某通過電話營銷方式向被害人傅某推銷代發論文業務,并通過微信與傅某確定在《中華醫院管理雜志》上代為發表論文,受害人傅某收到期刊后發現為虛假期刊,遂要求退款并報案”。[6]而目前,未見相關正規學術期刊雜志社以冒名者侵犯其名稱權、名譽權等為由提起民事訴訟或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案件。
(2)案件分布較為集中。通過對5件涉及假冒學術期刊犯罪人主要犯罪地和主要案發地的考察發現,浙江省、山東省、安徽省各發生1件,北京市發生2件,案件分布較為集中,北京市為最,占比近半數(見表2)。
(3)案件均為團伙作案。通過對涉及假冒學術期刊的5件案件中的當事人關系梳理發現,該類案件均未有單獨犯罪類型,而是由三人或三人以上的團伙進行作案,一些案件的犯罪人還為親友、同鄉關系,呈現出熟人間共同犯罪特征。例如,在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區人民法院審理的“(2017)皖0303刑初242號”一案中,共有劉某1、劉某2、吳某等24名犯罪人,其中劉某1、劉某2兩名主犯系夫妻關系,其余從犯中過半數與該二人具有同鄉關系;在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區人民法院審理的“(2017)浙0104刑初731號”一案中,犯罪人肖某1、肖某2系姐弟關系。
(4)犯罪方式較為雷同。通過對涉及假冒學術期刊的5件案件判決書中的案情介紹可知,該類案件的犯罪手法模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犯罪的基本套路為:選擇宿主學術期刊—試印仿冒期刊—制作冒名網站(郵箱、微信公眾號)—發放征稿函、審稿函、錄用函—要求匯入審稿費、版面費—在冒名網站、期刊上刊登文章。例如,在北京市順義區人民法院審理的“(2014)順刑初字第570號”案件中,李某1等四名犯罪人“選擇影響力大的醫學雜志,找到真的雜志模仿設計、排版,確認能進行仿制后,找人制作一個與雜志對應的網站,再找印刷廠印制其制作的以雜志社名義發出的征稿信函,對方收到征稿函后就會把稿件發到指定的郵箱里,其收到稿件后給對方發一封審稿信,再發一封錄用信,同時讓對方將版面費匯入指定賬戶,最后其將文章的一部分內容放到假網站上,使對方相信自己的論文是真的刊登在醫學雜志上,再制作一本假醫學雜志將對方稿件刊登在上面郵寄過去”。[7]
(5)有的犯罪有“合法外衣”。基于對上述5件案件犯罪人身份和犯罪情節的梳理發現,部分案件當事人并非完全的地下狀態,有些反而以成立網絡服務公司、文化傳媒公司等合法形式從事違法犯罪活動,即具有“合法外衣”。例如,在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法院審理的“(2017)京0101刑初197號”一案中,犯罪人李某為從事假冒學術期刊詐騙活動,成立了北京怡涵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其余犯罪人吳某然、章某彬、蔣某欣、劉某春、歐某琴、李某明均是該企業所謂員工;在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區人民法院審理的“(2017)皖0303刑初242號”一案中,犯罪人劉某為了從事假冒學術期刊詐騙活動,不僅成立了北京船山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甚至還在湖南成立了該公司的衡陽分公司,其余犯罪人吳某、劉某麗、陳某、譚某蘭、王某娟、羅某桃等二十余人均為該企業所謂員工。
(6)案件判處實刑為主。基于對涉及假冒學術期刊5件案件中犯罪人的量刑考察發現,刑罰主要采取了以實刑為主、緩刑為輔的態度,判處刑罰的犯罪人共計41名,其中判處實刑的犯罪人為33名,判處緩刑的犯罪人為8名。在當前法學理論界和司法實務界均普遍贊同保障人權、輕刑主義的背景下,涉及假冒學術期刊的5件案件中的犯罪人被判處實刑的比例高達80.48%,說明該類犯罪的犯罪情節較為惡劣,社會危害性較大。例如,在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區人民法院審理的“(2017)皖0303刑初242號”一案中,人民法院僅根據相關報案人查明的犯罪金額就高達1 737 661.5元。
2. 假冒學術期刊司法懲治所存問題剖判
通過上文分析可知,目前我國司法機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下稱《刑法》)等相關法律規范,對設立假冒學術期刊相關當事人予以了制裁,甚至在有的案件中,犯罪人被判處了高達十三年零七個月的有期徒刑,似乎司法懲治已經到位,但2014年以來僅有5起假冒學術期刊案件當事人受到了法律制裁,未有一起正規學術期刊提起主張名譽權、名稱權的案件,這不僅與人們的直觀感受不符,也與網絡上隨處可見的假冒學術期刊網站、電子信箱和高校、科研院所等機構普遍存在的假冒學術期刊小廣告的客觀事實有較大出入。毋庸諱言,司法權在介入假冒學術期刊的問題上,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和不足(當然,原因并非均由司法機關所造成)。
(1)司法機關裁判尺度尚不甚統一,有損司法公信力。習近平總書記曾明確指出,“公正是司法的靈魂和生命”,[8]只有公正的裁判才能獲得廣大人民群眾的信任。而對司法公正而言,最基本的要求即是同案同判,尺度衡平。但目前我國涉及假冒學術期刊的司法裁判中還存在尺度不統一的問題,如山東省濟南市與安徽省蚌埠市稍有不同。
(2)受害者尋求法律救濟的意愿度較低,不愿主動維權。依照我國現行法律,涉假冒學術期刊的案件既有可能是民事侵權賠償案件,亦有可能涉嫌詐騙等刑事犯罪,受害者主要包括兩個主體,即受騙的投稿人和名譽、名稱受到侵害的正規學術期刊,但從筆者的調研來看,上述兩種受害者主動尋求法律救濟的少之又少。首先,對受騙的投稿人而言,其多為高校師生和科研院所工作人員,急于發表論文的原因主要是評職稱、順利畢業等,受騙后出于面子、怕麻煩等考慮,絕大多數人最終選擇了沉默。其次,作為另一受害者的正規學術期刊,其維權意識亦整體不強,使具有不告不理性質的人民法院難以主動對假冒學術期刊侵害其名譽權、名稱權的侵權民事案件主動介入。眾所周知,假冒學術期刊不僅侵害了投稿者的財產權益,亦侵害了正規學術期刊的名譽權、名稱權,前者往往可通過《刑法》予以制裁,公安、檢察機關會主動介入;而后者,則主要由當事人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等相關法律、司法解釋之規定,主動向人民法院提出民事侵權之訴,否則司法權難以對侵害正規學術期刊名譽權、名稱權的行為予以懲治。但通過前文考察得知,目前中國裁判文書網所公布的2014年之后涉及假冒學術期刊的案件中,[9][10]未有一起正規學術期刊提起的名譽權、名稱權之訴,這說明目前我國的學術期刊整體維權積極性不高,通過法律途徑或訴訟方式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愿不強烈,這導致司法權對該問題的介入力有未逮。
(3)行政權與司法權的銜接還不完全通暢,存在以罰代刑。近年來,各地新聞出版行政執法機關對假冒學術期刊采取了不少行動,整體力度不小,如“2016年11月,山東省開展了為期一個月的打擊假冒學術期刊網站專項整治活動”[11]“河南省教育廳出臺《河南省關于開展假冒學術期刊網站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教辦社科〔2016〕822號),開展假冒學術期刊網站專項整治”等。[12]但進入司法程序的刑事案件正如前文所析,自2014年以來僅5件,這與常理和近年來假冒學術期刊大量存在的客觀事實不相稱。究其原因,最根本的一點可能正如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做出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所列舉的一些行政機關在執法辦案中存在的“有案不移、有案難移、以罰代刑現象”有關。[13]
三、優化假冒學術期刊法治化治理的思考建議
假冒學術期刊不僅會侵害正規學術期刊、投稿者的合法權益,也會對我國的學術秩序、學術環境造成損害,優化假冒學術期刊法律規制力度,還學術界和期刊界一片凈土刻不容緩,具體思考建議如下。
1. 立法維度:完善保障學術期刊良性運行的科學法律體系
良法才能善治,只有保障學術期刊良性運行的法律體系科學、完備,才能更好地防范假冒學術期刊的侵害,當假冒學術期刊侵權時能夠更好地保障和維護正規學術期刊和投稿者們的合法權益。
(1)提升中央立法的等級。所謂中央立法,是指由中央有權機關制定的,在全國范圍內實施的法律規范,中央立法相較于地方立法而言,具有規制范圍更廣、約束力更強等特點。中央立法不僅可以直接分配權利義務,調整經濟社會發展中產生的各類社會關系,還肩負著對地方立法的制定予以科學引導的職責。可以說,規制某一領域所形成的法律體系中的中央立法狀況決定了該領域法律體系的整體水準。但通過前文分析可知,目前涉及規制學術期刊的最高層級的中央立法僅為國務院頒布的行政法規——《出版管理條例》。因此筆者建議,借助當前我國文化立法熱潮,應盡快提升中央立法等級,強化保障學術期刊良性運行的法律體系質量與效益。
(2)強化地方立法的規制。地方立法是相對于中央立法而言的法律規范。所謂地方立法,是指地方有權機關根據授權所制定的,在本行政轄區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規范性法律文件,地方立法在調整地方各類社會關系中具有重要的價值作用。2015年3月15日,《立法法》進行了修訂,其中最為核心的一項內容即是地方立法權大擴容,將過去享有地方立法權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等主體擴大至所有設區的市,新增地方立法主體近300個,其緣由即提升地方社會治理能力。通過前文考察得知,目前直接保障學術期刊良性運行的地方立法僅寥寥幾部,且細化性不強。因此筆者建議,一是享有地方立法權的主體可根據本地實際情況,適時出臺適用于本轄區規制新聞出版事務的地方性法律文件,對涉及學術期刊的良性運行等問題予以針對性規制,從數量上完善保障學術期刊良性運行的法律體系;二是對于規制新聞出版事務的地方立法而言,在制訂和修訂完善中,必須體現地方立法的針對性、具體性,真正做到細化中央立法和契合地方需要。
2. 司法維度:強化司法權對假冒學術期刊的法律懲治力度
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司法機關是我國的法律適用機關,對于假冒學術期刊的法律規制而言,提升司法權對該問題的治理能力不可或缺。
(1)出臺細化規范,整合審判力量,提升司法裁判能力。準確適用法律的前提在于裁判依據的明晰,但目前相關裁判依據對于假冒學術期刊的規制還不夠具體、細化,特別是在刑事領域,目前雖有最高人民法院于1998年出臺的《關于審理非法出版物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但該解釋主要針對侵害著作權和出版含有煽動分裂國家、破壞國家統一和淫穢等內容的違法出版問題,因此建議對假冒學術期刊違法犯罪的罪名、量刑等也予以進一步明確,或可通過發布該類案件的指導案例、公報案例或典型案例等來指導和規范全國各級法院對該類案件的裁判活動。
(2)對假冒學術期刊違法活動的當事人視情節予以從業禁止。《刑法》第37條被稱為“禁業條款”,即對特定的犯罪人在其刑罰執行完畢或者假釋之日起對其從事一定職業予以限制,該條款的立法目的在于保障某些特殊領域、行業的正常運行秩序,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和避免有些犯罪人“重操舊業”。假冒學術期刊違法活動投入小、獲利大,目前來看,真正受到法律制裁的違法者僅是少數,因此具有較大的吸引力。從前文分析可知,部分違法者就是在披上“合法外衣”的情況下進行此類違法犯罪活動,因此對相關犯罪人予以從業禁止是必要的,但前文列舉的5件案件中,不論罪行輕重,無一犯罪人被法院予以從業禁止。基于以上分析,建議司法機關在未來的裁判中,視假冒學術期刊違法者的犯罪情節,積極適用從業禁止條款,具體為:從事假冒學術期刊的犯罪人禁止在一定時間內從事網絡服務、文化傳媒以及涉及出版印刷等相關職業,建議時間三到五年。
(3)做好行刑銜接,實現行政機關辦案與司法機關裁判有機契合。首先,新聞出版等行政執法機關要牢固樹立刑事優先的理念,所謂“‘刑事優先,是指針對同一不法行為,需要同時予以行政處罰與刑罰處罰時,應優先追究其刑事責任,因此行政執法機關在處理行政違法案件時,發現相關行為已涉嫌構成犯罪時,應當及時將案件移送司法機關立案追究”。[14]基于以上分析,在新聞出版等行政執法機關查處假冒學術期刊案件時,當發現涉案情節符合《刑法》規制時,應及時移送司法機關處理。同時為保證行刑銜接的順暢,建議新聞出版行政執法機關與司法機關共同建構信息共享機制、聯席會議機制等銜接制度。
3. 受害者維度:提升正規學術期刊和投稿者的法律維權能力
“解決假冒學術期刊這個問題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單獨依靠某一種力量就可以解決的”,[15]因此,除立法者、司法者等國家公權力機關的努力外,正規學術期刊、廣大投稿者亦要主動拿起法律的武器維護自身權益。
(1)期刊行業組織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幫助正規學術期刊和投稿者依法維權。所謂行業組織,是指在某一行業內部依法設立的,對行業成員進行服務、咨詢、溝通和協調的民間性社會團體。2020年7月,筆者登錄民政部全國社會組織信息查詢系統搜索得知,“目前我國共依法成立了中國科學技術期刊編輯學會(1991)、中國期刊協會(1992)、中國高校科技期刊研究會(2001)、重慶市期刊協會(2000)、內蒙古期刊協會(2016)、安徽省期刊協會(2011)等各級各類涉及期刊的行業組織共計59個”,[16]形成了覆蓋全國的期刊行業組織體系,完全可發揮其應有價值。例如,上述行業組織可經被冒名的正規學術期刊、受騙投稿者的授權和委托,牽頭“抱團法律維權”,即由其出面,統一聘請專業法律人士對假冒學術期刊發起集體訴訟。這樣做不僅可以提升維權效率,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被冒名的正規學術期刊及受騙投稿者的金錢、時間等成本投入。
(2)提升正規學術期刊雜志社法律顧問覆蓋率,由專業人士“對付”假冒者。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正規學術期刊的編輯們在某一專業領域具有較高的業務造詣,但也許對法律問題是個“門外漢”,欠缺運用法律武器進行維權的技能。筆者通過調研發現,目前聘請法律顧問的正規學術期刊雜志社仍屬個別現象,因此,建議規模較大的正規學術期刊雜志社可獨立聘請法律顧問,而地理上處于同一區域的、規模較小的正規學術期刊雜志社則可通過集體聘請法律顧問的方式,來處理包括“對付”假冒學術期刊等法律問題,以此避免編輯們陷入復雜繁瑣的法律訴訟中,也能提升對假冒學術期刊法律維權的效率效益。
結語
在法治社會中,對假冒學術期刊的治理,法律武器使用得好壞是關鍵,必須進一步強化之。當然,也必須認識到,治理假冒學術期刊這張長期存在的“牛皮癬”,法律規制需要從立法、司法等多個維度進行改革、創新和完善,久久為功。本文與其說是對假冒學術期刊法律規制問題進行探討,毋寧說是期冀引起期刊界、法律界和整個學術界乃至全社會對該問題的研究和關注,從而早日還廣大學術期刊一片凈土。
參考文獻:
[1] 秦鈉. 抓關鍵環節 促品牌建設[N].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9-10-15(005).
[2] 陳強. 圈內人編假冒學術刊物斂財,為評職稱泉州數百教師受騙[EB/OL].[2020-06-09]. http://news.sina.com.cn/e/2004-06-30/08342946334s.shtml.
[3] 夫妻非法辦刊詐騙:海口警方摧毀一特大辦假刊物詐騙團伙[N]. 南國都市報,2011-02-23(014).
[4] 期刊與學術江湖:學術期刊(假冒)中介緣何大行其道?[EB/OL].[2020-06-12].https://www.sohu.com/a/387030052_176877.
[5] 馬愛芳,王寶英. 中文科技期刊非法網站現狀及其對策研究[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6(4):401-408.
[6] 中國裁判文書網發布的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區人民法院(2017)浙0104刑初731號判決書[EB/OL].[2020-07-06].http://wenshu.court.gov.cn/website/wenshu/181107ANFZ0BXSK4/index.html?docId=1cfc6465f4b442f59ed3a8590154cc7e.
[7] 中國裁判文書網發布的北京市順義區人民法院(2014)順刑初字第570號判決書[EB/OL].[2020-07-06].http://wenshu.court.gov.cn/website/wenshu/181107ANFZ0BXSK4/index.html?docId=9e89c87bd0d84e6aacca63117805119e.
[8] 習近平. 以提高司法公信力為根本尺度 堅定不移深化司法體制改革[N]. 人民日報,2015-03-26(001).
[9] 中國裁判文書網發布的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人民法院 (2018)魯0113刑初14號判決書[EB/OL].[2020-07-16].http://wenshu.court.gov.cn/website/wenshu/181107ANFZ0BXSK4/index.html?docId=c0b6f2f229e942fa8869a8b30117f021.
[10] 中國裁判文書網發布的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區人民法院(2017)皖0303刑初242號判決書[EB/OL].[2020-07-16].http://wenshu.court.gov.cn/website/wenshu/181107ANFZ0BXSK4/index.html?docId=7666877f28a1446c8d01a9b3015587d0.
[11] 山東開展打擊假冒學術期刊網站專項整治 規范出版活動[EB/OL].[2020-07-12]. http://news.iqilu.com/shandong/yuanchuang/2016/1216/3261896.shtml.
[12] 河南省關于開展假冒學術期刊網站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EB/OL].[2020-07-12]. http://www2.hpu.edu.cn/topic/xuefeng/contents/5444/134193.html.
[13]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 人民日報,2014-10-29(001).
[14] 練育強. 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制度重構之理論基礎[J]. 學術月刊,2015(11):75-89.
[15] 張建軍. 編輯出版類期刊假冒或論文代發網站問題分析和預防策略[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6(10):331-334.
[16] 涉期刊業行業組織搜索統計[EB/OL].[2020-07-26]. http://www.chinanpo.gov.cn/celsearch/orgcx.html.
Legal Governance of Academic Journals: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Legislative and Judicial Adjudication
YAO Ming(Law School, Tongling University, Tongling 244061, China)
Abstract: To deal with the chronic disease of counterfeit academic journals, the law should not be absent, and the best policy is to take the road of legalization. At the legislative level, at present, there are 15 legal norm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healthy operation of academic journals and are still effective. Although they have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journals,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low level of legal norms, the lack of regulation on the network supervision of counterfeit academic journals, and the general low degree of refinement of local legislation From January 2000 to June 2020, courts at all levels in China have concluded a total of five cases involving counterfeiting academic journals. Although this kind of behavior has been strongly punished,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affecting the qua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judicial punishment, such as the lack of uniform judgment, the low willingness of victims to seek legal relief, and the incomplete connection between administrative power and judicial power. In the future, we should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legal regulation of counterfeit academic journals through the efforts of legislation, judiciary and the victims themselves.
Key words: counterfeit academic journal; governance; legalization; legislation; judici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