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素芳
摘要:目的:探討腦梗死患者康復功能鍛煉期間應用臨床護理干預的效果。方法:抽取我院收治的66例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33例,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臨床護理干預,比較兩組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評分。結果:觀察組焦慮、抑郁評分低于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腦梗死康復功能鍛煉期間應用臨床護理干預,能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狀態,提高生活質量。
關鍵詞:腦梗死;康復鍛煉;臨床護理;生活質量
本研究旨在探討腦梗死患者康復功能鍛煉期間應用臨床護理干預的效果[1]。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抽取我院2019年2月~2020年3月收治的66例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33例。對照組男19例,女14例;年齡55~72歲,平均年齡(64.52±7.75)歲。觀察組男18例,女15例;年齡52~71歲,平均年齡(65.25±7.26)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臨床護理干預:(1)建立臨床護理小組:選取優秀的護理人員組成專科護理小組,全面收集患者資料,根據臨床治療方案對患者展開護理,有針對性地檢查護理成果,提升護理質量。(2)開展健康教育:入院當天,護理人員向患者介紹治療方案,了解身心狀況,從而給予相關健康教育,科普腦梗死相關疾病知識,告知患者病情狀況,強調開展臨床護理的意義,提高患者治療護理的配合度;向患者發放健康資料,內容主要包括保健知識、飲食常識等,護理人員也應從蒙西醫角度出發,增強患者自我預防保健意識。(3)開展心理疏導及干預:堅持蒙西醫結合的護理理念,由護理人員結合患者情況有針對性地制定心理干預措施,引導患者進行自主心理調節,對存在嚴重心理問題的患者及時進行心理疏導,使其以樂觀平和的心態配合治療;同時,護理人員要將患者的診斷情況及各階段的康復情況及時告知患者,使其正確認識治療過程,樹立疾病治療信心。(4)體位護理: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病情康復進展情況,指導患者以合適的體位翻身、休息等,確保處于舒適體位。(5)按摩護理:在蒙醫護理中,按摩是一種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技術,通過對患者各處關節、穴位等進行按摩,可緩解不適癥狀,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肢體、神經等功能康復。(6)肢體功能護理:根據患者病情恢復情況,制定相應的康復計劃,指導進行肢體功能鍛煉;對肢體處于弛緩狀態的患者,可以給予拮抗肌電生物反饋物理治療,協助患者在室內行走,或指導家屬協助患者進行站立活動,通過扶床或椅起身,訓練下肢承受力,從而促進肢體功能的恢復。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評分。通過焦慮(SAS)、抑郁情緒量表(SDS)評分評估患者心理狀態,評分越低表示心理狀態改善情況越好;通過生活質量量表(QOL)評分評估生活質量,評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高。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處理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焦慮、抑郁評分低于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3討論
在蒙醫理念中,人體中的各個因素是互相制衡的,各類疾病的發生主要是因為各個因素失衡和異常。蒙醫治療遵循的原則是幫助機體恢復到平衡及正常的狀態。圍繞蒙西醫結合的施護原則,為患者制定科學的護理方案,有計劃性地實施護理措施,加強康復功能鍛煉對患者健康的保障[1]。很多腦梗死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負面心理,對治療造成不利影響,醫護人員在實施臨床護理時要關注患者心理狀況,及時給予必要的心理護理。管理者也要定期考核護理人員的專業能力,保障護理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焦慮、抑郁評分低于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腦梗死患者康復功能鍛煉期間應用臨床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改善心理狀態,提高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丁旭.延續護理對腦梗死出院患者治療依從性的影響分析[J].實用臨床護理學,2020,5(45):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