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竹筠
摘 ?要:隨著“以人為本”視域下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學生的主體性、教學活動的實踐性愈加受到人們的關注。生活化教學作為聯系理論與實際的橋梁,在推進實踐化教學的道路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采取生活化教學方式有助于將學生從單一的課本中“喚醒”使其更多地關注周圍的世界,從而在生活與實踐中成長。小學語文作為一門語言的教學其中蘊含著大量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教師應善于將語文教學與生活實際相連,使學生在學習的同時收獲成長與生活的經驗。
關鍵詞:小學語文;生活化;策略分析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要“打破學校與社會的圍墻”,使學生在“做中學”。陶行知先生是生活化教學的提倡者與實踐者,他的教學思想核心即是在生活中、實踐中培養人才。在當今時代,教學與生活曾一度被嚴重割裂,學生進行學習的目的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學習與實踐成為了互不相容的兩極。隨著應用型思考型的人才愈加匱乏,生活化教學成為了教育改革中璀璨之星。教師們逐漸發現,將所教內容與生活實際相結合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理解,還能夠提升學生的應用于遷移能力,使得有意義的學習真實發生。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運用生活化教學形式進行教學改革是打造現代化、趣味化語文課堂的重要策略。
一、以生活情景作導入,科學激趣
語文學科與生活息息相關,語文知識從生活中產生最終也在生活中進行運用與實踐。教師可以在教學中以生活化的情景為導入,喚醒學生頭腦中對某一內容的記憶與感知,這樣做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還可以使學生在已有的認知基礎上進行有效的構建,從而更加系統、完整地吸收知識內容。
例如,在進行一年級下冊《靜夜思》這篇古詩的教學時,由于一年級的學生年齡尚幼,其理解能力與共情能力尚未發展成熟,倘若教師直接進行古詩教學學生難免會產生難以理解古詩內容的學習困境。因此,教師不妨在正式講授古詩前為學生創設與古詩景象相近的生活情景,在學生熟悉的情景中對其進行循序漸進的古詩教學。首先,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呈現一幅“夜月”的景象,并以講述的方式讓學生回想平時在晚上看月亮的場景,為學生奠定繼續學習與理解本首詩的基礎。在學生回想完畢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以發言的形式講述在夜晚時觀月的感受,使學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夜晚對月的心情。此時學生已經對本首詩中的“夜”與“月”有了較為深刻地感知,已經具備了進一步學習本首詩的基礎,這時教師可以對《靜夜思》進行深入地講解,有了先前生活化情景做導入,學生能夠較為容易地理解本首詩中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利用生活化情景做教學導入能夠在教學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通過教師的設計與引導學生能夠對生活中的場景進行回憶,并對相關心境進行再次體認,這樣的課堂導入不僅可以使學生具備一定的繼續學習能力,還可以為學生創造一個熟悉、輕松的學習氛圍,大幅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以生活知識為延伸,發散思維
生活化教學不僅可以在導入環節中體現,在新授環節中教師可以根據所教內容適當延伸,以生活中的事例為引,促進學生遷移與應用能力的生成。以生活中的知識為延伸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生動有效的鍛煉平臺,還可以加強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使學生感知學習的真實意義。
例如,在進行二年級上冊《植物媽媽有辦法》這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在講解課文中與“植物播種”相關例子的同時為學生廣泛搜集與“植物播種”有關的資源,通過將豐富的事例與教材中內容的結合,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課文中列舉出了“蒲公英”“蒼耳”“豌豆”等植物傳播種子的方式,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為學生拓展其他的植物傳播種子的方式,并通過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呈現出相關畫面,還可以以小組討論與交流的方式讓學生就“植物播種”這一話題進行討論與分享。使學生能夠更加準確地感受植物播種的多樣性特點。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為學生布置相關任務,要求學生在生活中對植物播種進行細致地觀察,并結合課文的寫作手法進行作文寫作,這樣使學生在更加深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能夠促進其遷移與應用能力的生成。將課堂學習的內容在生活中進行適當地延伸是幫助學生進行有意義學習的有效途徑,通過將課堂知識與生活實踐進行有效結合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并使其深刻感知到學習的意義。這樣做不僅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能動性,還有助于學生實踐能力與思考能力的發展與提升。
在利用生活中的內容進行課堂延伸時,教師應注意所教內容與生活化知識的聯系,避免將二者進行牽強地結合,應在生活中選取與課文有關的內容進行延伸。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進行關聯內容的選擇,應選擇那些能夠促進學生發展但又不會為學生的學習造成過大壓力的知識作為延伸內容。
三、以實踐活動為平臺,提升感知
在繁重的學業壓力下,學生逐漸養成了“學習麻木”的心理,即不知為何學習,也找不到學習的意義所在。學生久處于這種情況下會在學習上變得被動接受,而喪失了學習的主動性。小學生處于培植學習興趣的階段,在此階段教師應注重為學生開展活動課堂,以活動的形式促使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并體會學習的意義所在。
例如,在進行五年級下冊《草船借箭》這篇課文的教學時,教師在講解完基礎知識后可以以開展活動的形式加深學生對本文的理解。教師可以將課文改編成情景劇,并讓學生分角色進行演繹,在學生演繹課文中情景中情景的時候他們對課文的理解便愈加深入。通過活動的形式進行學習不僅可以使學生擺脫被動接受學習的困境,還可以激發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使其積極參與課堂,發揮學習主體的作用。實踐活動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自由活動的平臺,可以使學生在輕松、有趣的氛圍中進行學習,在提升其學習效率的同時可以收獲更佳的教學效果。教師還可以結合生活中的情景開展教學活動,也可以在生活中拓展教學活動,使生活與教學有機結合,為學生的發展貢獻力量。教學活動生活化是促進學生積極發展的有效平臺,以活動促學習、以生活化促發展,是當今語文教學課堂的主要發展趨勢,教師應將生活化教學與學生實際情況相結合,設計適合自己學生發展的生活化教學方式,使生活化教學切實發揮作用。
唯有實踐活動才能檢驗知識與理論,睿智的教師應學會以實踐活動的方式促進學生的學習。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具有靈活性的特點,教師應順應其發展特點合理設計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將生活化與活動有效結合,提升學生的感知力與學習認同感。
總而言之,生活化教學作為新時代課堂中教學的新方法已經被廣泛使用,生活化教學不僅是現代化課堂的標志之一,也是切實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有效手段。生活化教學可以在教學的任何環節中使用,教師可以生活中的情景作為導入,也可以在新授環節中將生活化的知識作為教學的延伸,甚至可以在生活中布置練習與活動,以此促進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與運用。教師在進行生活化教學時應以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為基礎,以最近發展區理論為引導,為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設計適合其發展的生活化教學內容。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考慮學生的基礎水平與能力因素,避免一味追求完美的生活化教學效果而忽視學生的實際發展需求,教師應時刻將促進學生發展視為第一目標,使生活化教學為學生的良好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1]徐沁雪.課堂小天地 生活大課堂——淺談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J].讀寫算,2021(12):173-174.
[2]卓霓紅.知識來源于生活——引用生活化教學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有效路徑探究[J].考試周刊,2021(34):56-57.
[3]卓霓紅.知識來源于生活——引用生活化教學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有效路徑探究[J].考試周刊,2021(34):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