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麗 曾梓珣
摘要:二胡曲《賽馬》是作曲家黃海懷的經典作品之一,作品情感飽滿,熱情奔放,內容豐富。本文主要闡述《賽馬》的情感以及創作背景,分析該作品的演奏技巧以及演奏方式。希望更多的音樂愛好者可以掌握這首作品的技巧與情感,更好的將這首作品演繹出來。
關鍵詞:蒙古族? 風格? 《賽馬》? 技巧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11-0057-04
二胡曲《賽馬》是由我國著名二胡演奏家、作曲家黃海懷于1960年創作完成。作品取材于內蒙民歌,曲調熱情奔放,形象逼真地描繪了蒙古族人民在傳統節日進行賽馬的熱鬧場面,充分展示了蒙古族人民勇敢頑強的精神和對生活的熱愛。二胡曲《賽馬》一經問世,便得到了大眾的一致好評。這部二胡曲的成功也為我國民族二胡曲的傳承與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成為了我國民族二胡曲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一、主要內容
賽馬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一項蒙古民族民間運動,民族文化背景深厚。二胡曲《賽馬》就是以蒙古騎手們為主人公,主要描寫了騎手們為了慶祝草原上的節日,騎著馬在草原上自由的馳騁的情景。很多觀眾僅僅知道這項民間運動的簡略內容,對于運動中的細節部分并不知曉。二胡曲《賽馬》就很好的將細節部分展示給觀眾,將蒙古騎手們人物的內心刻畫更好的剖析在舞臺之上。既增強了賽馬這個運動的傳奇性與色彩性,又加強了主題旋律的節奏感,讓舞臺藝術效果更加豐富。為了更好的體現出《賽馬》的創作內容,編創者與演奏者在進行制作與排練的時候,加強了演奏技巧的展示,為觀眾呈現出了更加強烈的視覺效果,也將恢弘的草原面貌得以最大化的復原。
二、曲式分析
樂曲在一開始,用二胡模仿馬頭琴創造了一段“獨白式”的旋律特征。用激昂熱烈的情緒,描寫出了一副萬馬奔騰的壯烈景象,緊接著引用極具蒙古族元素的民歌《紅旗頌》的旋律,通過錦上添花的變奏,加以配合演奏中的大量撥弦技法,將草原的一覽無余與賽馬的豪情壯志緊密相連,使得樂曲綻放出華彩樂章。與此同時,這種創作手法也將二胡的演奏技巧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境界。在樂曲的最后,采用首尾呼應的方式,進行了旋律的再現,讓觀眾欲罷不能,久久留戀在這動人的旋律里。
三、演奏技巧
(一)噴弓技術的運用
噴弓是指音頭的運弓要如同火山噴發似的突然、強烈,利用右手腕的瞬間甩動來完成。
噴弓技術的運用主要體現在第40~51小節指法的使用上,彈奏者要注意彈奏的連續性,右手使用噴弓,左手彈奏琶音。運用手腕的力量,讓音階之間的連接更加自然,過度也更加流暢;在保證彈奏音準的前提下,適當地運用斷奏。在演奏該部分的時候,要充分的理解樂曲的情感與作品創作背景,了解作者當時內心的真切想法,通過靈活地控制手腕的力量將樂曲的高低音呈現出來。
彈奏者手腕要和手臂配合協調,運用全身肌肉力量,時而放松時而緊繃。要注重肌肉力量的搭配,不能讓整支樂曲的演奏過于僵硬。彈奏時,手腕凸出,并且保持手指自然彎曲,同時身體也要端正,讓音符的連續性得到保證。手腕的移動要連續自然,才可以使得音色更加飽滿。很多演奏者在進行噴弓技術的運用的時候,全程保持放松的狀態,這樣雖然可以使得手腕的狀態更加靈活,但是無法保持音色的自然。因此演奏者要適當的把握手腕的放松與緊繃,這樣才可以使得彈奏技術更加有力,也可以讓整個樂曲的演奏更加完整。
(二)顫指音技術的運用
顫指音也稱打音,為左手技巧,在演奏本音時,用手指連續快速地擊打本音上方的二度音或三度音,以發出類似吹奏樂器中打花舌的聲音,其實際效果為三十二分音符與上方音的交替重復。
在樂曲65~75小節,主題又一次出現。此時,彈奏者右手的主題旋律由低音區轉高音區,右手使用顫指音技術。左手大搓的指法在低音區演奏,表現了馬兒在草原上自由自在馳騁的景象。對于顫指音技術的運用來說,彈奏者手指與手腕的動作同樣重要。手指動作是二胡演奏的關鍵技巧,只有手指動作熟練,才可以讓二胡的演奏更加流暢。在這首曲子顫指音技術的運用當中,需要注意的是,演奏者手指的形態要始終保持靈活。雖然每位演奏者的手指形態有所差異,但是在日常訓練的過程當中,要熟練地掌握手指的具體彈奏技巧。通過長時間的日常訓練,加強身體的訓練記憶,這樣才可以使得正式彈奏的時候更加順利也更加流暢。作為演奏者也要適應彈奏環境的不斷變化,無論是在正式的彈奏場合,還是在私下的練習當中,都要調整自己的狀態,找到手指彈奏的技巧與方式。要注重手指尖的平衡,把握手指彈出的跨度。《賽馬》的顫指音技術的運用難點就是手指的技巧,該作品部分樂曲的音色相對來說較低,因為這一部分所體現的就是面對大草原,蒙古勇士的拼搏與向往自由的精神。因此在顫指音技術的運用當中,演奏者需要注重手指觸弦的力量,無論是做出彈下還是提起的動作,都要迅速流暢,使得樂器的音色得到充分的釋放。
作品《賽馬》的音樂節奏有快有慢,因此要注重顫指音技術運用的間隔與停頓。合理準確地在快速彈奏的時候保持手指有力,在慢速彈奏的時候保持音準平穩。尤其是在整首樂曲的主題旋律部分,這部分有很多的滑音。該部分所表現的就是大自然的美麗與人類的熱情,在這一彈奏段中,為了更好的表達自然中山、林、風、馬鳴的聲音,作者也運用了許多顫指音技術。演奏者必須要熟記樂譜,找出合適的停頓時間,才可以完成一系列復雜的手指操作。要把握停頓的時機與力量,停頓之后保持音節之間的連續性,這樣才可以保證整支曲目的流暢程度。
(三)頓弓技術的運用
頓弓的“頓”即停頓之意,它是音符之間有所停頓的一種弓法,依靠手指敏捷的動作,使弓毛在弦上一緊一松地交替進行,配合弓子的拉推,發出短促而富有彈性的聲音。頓弓有分頓弓與連頓弓之分,其中連頓弓即一弓演奏兩個以上的頓音。
為了讓頓弓技術的運用更加靈活,彈奏者要深切的了解作者創作時的內心情感。作品的情感可以讓作品的演繹更加生動,對于這首作品來說,整首作品的情感基調是較為生動的。因此演奏者在演奏的時候,要不斷地將情感推向高潮。并且要將情感的深度與廣度充分的體現出來,爭取讓聽眾達到共鳴。與此同時,還要保證技巧與情感相統一。頓弓技術技巧與情感二者應該是相輔相成的,無論忽略了哪一點,都會使得整首作品的演繹過于蒼白,也會使得作品最終的呈現無法打動聽眾。值得注意的是,在彈奏者進行快速彈奏的時候,也要保持氣息的平穩和呼吸的平衡,保證手指觸弦有力。不能因為情感而忽略了技巧,也不能一味地追求技巧,而忽略了整首曲子的情感。要保持整首曲子的連貫性,使得整首歌曲的演繹達到最佳狀態。彈奏者還要注重彈奏的動作干凈利落。尤其是在第三部分第一小節的后半段,該部分延續了前半段高昂的音色,將作者內心的情感表達的淋漓盡致。因此演奏者在彈奏的時候不能拖泥帶水,即使是較為低沉的音色,也要彈奏得鏗鏘有力。這一部分是作者內心情感的累積,為下一樂段做出了良好的鋪墊。在音調上,這一部分也是整首樂曲的基調。如果彈奏者不能夠保證動作的干凈利落,會對整首樂曲的演奏產生較大的影響。也會造成彈奏者在后續彈奏的時候,無法靈活地表現音調的強弱,不利于彈奏者的發揮。
(四)撥弦技術的運用
根據樂曲的需要,模仿彈撥樂器的演奏方法,用手指撥弦來發聲,即撥弦奏法。在《賽馬》中,黃海懷先生用撥弦來模仿馬蹄聲,為一創舉。
在樂曲第71~85小節,彈奏者右手采用顫指音的手法,表現出暴風雪的猛烈,左手的刮奏,仿佛是狂風呼嘯,帶有緊張感。刮奏不僅是一種情緒,更是一種語言,為作品《賽馬》營造出了特殊的舞臺氣氛。演奏者在使用撥弦技術的時候,要保證姿勢的正確。很多演奏者認為,要想更好地彈奏出這首樂曲,需要注意的就是手腕與手指的整體力量。但是,演奏的姿勢與手指、手腕一樣不可忽視。只有保證了正確的身體演奏姿勢,才可以讓演奏者的呼吸、力度與節奏更加平穩,也可以保證音色的自然以及飽滿。在演奏的時候,演奏者上身要保持直立。手腕自然端起,手指自然彎曲,保持雙腿自然分開。當演奏到旋律較慢的樂段的時候,彈奏者可以適當的放松身體的肌肉群力量。當演奏到旋律較快的樂段的時候,彈奏者必須保持警惕,將全身的肌肉與關節調動起來,才能使這首曲目的彈奏更加準確有力。尤其是在這支樂曲的引子部分,對彈奏者的基本功要求較高。引子的第一小節節奏較為緩慢,因此有很多彈奏者在緩慢的節奏中往往放松了身體的姿態,這不利于整治樂曲的演奏。即使是在較為緩慢的節奏當中,彈奏者也要保持姿態的充分端正,才可以更加準確的把握彈奏的力度。
彈奏者在使用撥弦技術的時候,還要保持氣息的連續流暢。尤其是在彈奏節奏較快部分的時候,更需要彈奏者保持連貫的氣息,才可以將這一部分呈現得更加完美。主題旋律是整首樂曲的高潮部分,在主題旋律上也有不同的風格轉換,讓整個樂曲從低沉轉變為了較為歡快的部分。主題旋律同時也是作者主人公內心心境的轉變,他們向往著美好的生活,也追逐自由和奔放。結束部分是主人公內心轉變的最好體現,在該樂曲上也出現了很多16分音符,音樂節奏較快。因此,對演奏者撥弦技術的氣息有著較多的要求。如果彈奏者在彈奏這一階段時不能保持氣息流暢,會出現不必要的停頓。這樣會使得整個樂曲的演奏大打折扣。
四、蒙古風格作品的傳承發展
(一)通過展演匯演展示蒙古族風格二胡曲作品的魅力
任何一種文化,要想有效地進行傳承,就一定要能夠不斷地進行文化輸出。因此,在蒙古族風格二胡曲作品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進程中,應當定期進行蒙古族風格二胡曲作品展演和匯演,幫助蒙古族風格二胡曲作品文化魅力進行傳播,在潛移默化中使得文化受眾群體感受到蒙古族風格二胡曲作品的魅力,做到蒙古族風格二胡曲作品的文化輸出,進而推動蒙古族風格二胡曲作品的可持續發展。這就要求蒙古族地區政府以及相關文化建設宣傳部門能夠對于蒙古族風格二胡曲作品進行定期展演并進行有力的規范。同時,當地政府要加強對于蒙古族風格二胡曲作品的文化宣傳工作進程,使得當地蒙古族人民能夠對于這一份本土文化擁有認同感,進而對于各地區的蒙古族風格二胡曲作品進行匯總表演和比賽評選,能夠對地區蒙古族風格二胡曲作品文化的發展起到一個推動的作用。與此同時,蒙古族風格二胡曲作品的定期展演和匯演能夠有效地幫助提升蒙古族人民之間的情感交流,加之蒙古族風格二胡曲作品本身的情感文化,能夠更好地幫助蒙古族風格二胡曲作品呈現出魅力。
(二)運用新媒體推廣宣傳蒙古族風格二胡曲作品
近年來,我國現代化進程正在不斷地加快,手機、電腦以及平板等社交媒體工具已經無時無刻不充實著人們的生活。加之我國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和發達,新媒體已經成為了當下各種文化傳播的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徑。新媒體具有傳播速度快、傳播時效性強以及傳播范圍廣的特點。因此,蒙古族地區相關文化建設部門應當牢牢地把握住當下新媒體的傳播特點和機會,對于蒙古族風格二胡曲作品文化進行有效地傳播。首先,可以由相關文化建設者建立微信、微博、抖音等公眾號,進行蒙古族風格二胡曲作品文化內容的文章撰寫,定期定時地進行投放,將蒙古族風格二胡曲作品文化的傳播范圍進行不斷地擴展。與此同時,為了能夠使得蒙古族風格二胡曲作品的傳播有效性得到提升,要能夠在這些公眾號中定時的投放一些福利,去吸引文化受眾群體。其次,相關文化建設者也應當定時的錄制一些蒙古族風格二胡曲作品舞蹈視頻,在視頻中可以邀請一些具有社會影響力的人物去表演,再投放到新媒體中,在用濃厚的藝術氛圍去感染和吸引文化受眾群體的同時,也能夠保證這一傳承方法的影響深度。總而言之,運用新媒體對于蒙古族風格二胡曲作品的傳播和傳承,是最符合時代腳步,也是最有效的傳播途徑。因此,蒙古族當地文化建設者們一定要引起對于新媒體傳播手段的重視,才能夠借助這一有力風帆將蒙古族風格二胡曲作品傳播開來,擁有更廣泛的文化受眾群體。
五、結語
綜上所述,《賽馬》是20世紀70年代音樂家黃海懷的經典之作。該樂曲的創作情感飽滿,有一定的演奏技巧與難點。演奏者在彈奏該樂曲時,必須要保持手指與手腕之間的力量靈活,同時也要注重彈奏的姿勢的準確和演奏情緒的把握。整支樂曲無論是對演奏者的技巧還是情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大眾的文化藝術修養也在不斷提高。演奏者只有不斷豐富自身的技術技巧和情感表達,才能將整支樂曲更加完美的演繹出來,為更多聽眾所喜愛。
參考文獻:
[1]于佳.融合與創新—蒙古族風格二胡作品的演奏技法表現探析[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2]楊思.試論內蒙音樂對二胡藝術的影響[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4年.
[3]郭恩哲.二胡曲《賽馬》及其音樂分析[D].烏魯木齊:內蒙古師范大學,2012年.
[4]施詠.談二胡曲元素在流行音樂創作中的運用——以《江河水》與《賽馬》為例[J].音樂傳播,2017(03):67-72.
[5]張琳.二胡曲《賽馬》和《戰馬奔騰》之比較[J].樂器,2010(05):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