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來,作為一種類型化電影,主旋律電影“熱”已成為當下我國電影市場中極具標識性意義的文化景觀。在票房收入、社會反響、文化軟實力建設等方面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因主旋律電影在其本質屬性上屬于商業文化特性,如何讓作為大眾文化的主旋律電影真正走進大學校園,走進大學生的審美觀、民族觀、價值觀和國家觀的培養與建構,是當前電影研究者亟待回應的問題和難題。
關鍵詞:主旋律電影 冷思考 校園
近年來,我國電影事業和電影產業呈現飛速發展。據統計,2016年我國已成為世界上銀幕數量最多的國家;2018年我國電影銀幕數量已超6.6萬塊。在電影制作數量方面,我國穩居全球第三位,2018年我國共生產各類影片1082部,2018年取得609.76億元的票房成績;國產電影所占票房比例取得優勢地位,2018年國產片票房占總票房62.15%。a其中,主旋律電影又占據著極為重要的位置,甚至可以用“火熱”加以概述。比如,《戰狼2》的累積票房已突破當下中國電影極限,成為一部極具標示性、節點性的作品,其他如《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等亦獲得極高的電影票房和社會影響。2019年國慶檔《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攀登者》等也都取得可喜可賀的票房與口碑成績。主旋律電影的“火熱”,由哪些因素推動,背后暗含著什么樣的問題,值得深而思之。
一
主旋律電影中“主旋律”一詞,本來是在音樂學意義上使用的,是指一部音樂作品的主要聲部旋律部分。“主旋律電影”概念則是1987年初的“全國故事片創作會議”上提出“突出主旋律,堅持多樣化”的電影發展方向后出現的概念。盡管當下的主旋律電影隨著時間與文化語境的變遷已不斷地注入新的、富有時代特質的內容元素與視聽形式,主旋律電影日益多樣化、多元化,在追求商業化的道路上甚至已超越純粹的商業化影片,但在電影的價值取向、精神內涵、指導思想等核心問題上卻仍在賡續新中國電影對主旋律的視覺化展示與呈現,最終仍以實現觀眾的思想政治教育為目的。從1949年至今的七十多年來,唱響主旋律、弘揚社會核心價值觀一直占據主旋律電影的核心位置。只是,隨著社會與文化的變遷以及觀眾審美品位的變化,主旋律電影的價值觀宣講不再是僵硬的、固化的、高高在上的、被動說教的,而是融入日常生活實踐中,融入人的情感結構,化為觀眾的真實感受,故事不再刻板,情節不再單一,人物不再平面,故事講述注重細膩、真實與共鳴。以《我和我的祖國》為例,全片以中華民族七個不同空間內個體與祖國之間的故事,將個體情懷與民族精神相交融,將區域空間與國家觀念相貫通,將故事講述與政策宣傳相結合,將審美表達與國家記憶相匯通,從而在觀眾意識中建立起民心相通、守望相助的“共同體”,獲得優異的意識形態效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任何一個時代的文藝,只有同國家和民族緊緊維系、休戚與共才能發出振聾發聵的聲音。”b當前,主旋律電影正處于爬坡過坎、版本升級的歷史拐點。它的生產、傳播、消費、接受等都被置于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網絡中,在極大擴容價值主體的價值選擇、刺激多元價值觀念形成的同時,也加大了價值判斷的難度與爭議性。這種充分的電影實踐迫切吁求積極回應。不過,從目前來看,主旋律電影的價值研究還比較薄弱,在中國特色主旋律電影評價體系建設的頂層設計與腳踏實地對策研究方面,較為滯后,對主旋律電影與當下復雜的社會生活、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的關系缺乏深入的研究和闡釋。而就主旋律電影的生存空間來看,當下諸多的社會文化思潮蒙蔽著人們的眼睛,在日益被眾多新事物、新觀念、新思維包圍的同時,尚缺乏一種核心意識的明辨是非能力,缺乏對國家價值觀念的認同與信仰,因此,迫切需要主旋律時代精神為人們提供一種藝術化的指引。比如,體現軍旅生涯的《戰狼2》中那種在國家大義面前“舍小我為大我”的熱血軍人形象,根據“也門撤僑”真實事件改編的《紅海行動》中的愛國主義、國際主義精神,描寫1960年中國登山隊首次沖刺珠峰的《攀登者》中的舍生取義倫理,《湄公河行動》中甘于犧牲的殺身成仁精神等,都對觀眾的價值觀念重塑、精神品格提升等產生積極作用。當然,主旋律電影的成功除了電影本身之外,也與互聯網產業迅速發展下帶來的傳播便利有關,電影宣發從傳統媒介的報紙、廣播、電視到互聯網發展下的各大論壇、微博、微信、QQ等社交傳播軟件,讓盡可能多的人知道影片即將上映,從而提高觀影人次。例如《攀登者》作為2019年國慶檔三強之一,在電影已經上映的第十二天電影相關主創人員在北京大學百年紀念堂開展了以“攀登者·正年輕”為主題的宣傳會,出席人員還有登珠峰英雄桑珠以及北大的杰出代表。雖然絕大多數人不能去現場感受氣氛,但借助于現場直播卻可以吸引人們走進影院去感受主旋律電影帶來的魅力。
二
鄧小平同志指出:“一切宣傳真善美的都是主旋律。”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無論主旋律電影如何發展進步,“宣傳”的意識形態功能卻不能削弱或拆解。通常來說,一部優秀的主旋律影片應具備以下幾個特點:積極弘揚主流價值觀,通過政治、市場雙重宣傳手段實現經濟利益與政治效益上的雙贏,在實現既定政治宣傳目標的同時,通過商業化的宣傳、運作手法更好地定位并滿足市場需求。所以我們通常所說的主旋律電影更偏向于國家政治層面的電影作品,為宣傳某種家國情懷,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宣講與播撒,有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普及與塑造,有利于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系‘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c讓主旋律電影作用于文化軟實力建設,即是讓主旋律電影走進普通的日常生活,走進蕓蕓眾生的情感世界,“使受教育者在無意識和不自覺的情況下,受到一定感染”d。
首先,主旋律電影務必堅守主流價值觀。歷史一再證明,沒有主流價值觀的引導與矯正,人們往往會成為一盤散沙,國家則會四分五裂,社會主義中國之所以僅僅七十多年的時間就快速崛起,走向世界,根本經驗即在于有強有力的核心價值觀念做思想與行為的支撐,真正為廣大人民群眾理解和掌握并自覺地運用到實踐中去,成為行動的指南和行為的規范。所以說,對主旋律電影而言,務必形成“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以“中國精神”為靈魂的美學傾向,以“核心價值觀”為指引的價值導向,以宣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目標的創作原則。其次,在全球化語境下,主旋律電影要保持與世界的對話與合作,要具有“全球視野”“全球意識”“全球格局”,以便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藝術的啟示與感悟。這就要求一方面主旋律電影要關注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與挑戰,要樹立整個世界同乘一條船的命運共同體意識,要將諸多全球性問題如生態災害、環境污染、氣候變暖、流行性疾病等納入主旋律電影的表述框架。例如2020年度生發直至持續到目前的“新冠肺炎”,至今仍是人類社會急需共同面對的重大挑戰,主旋律電影如何將諸如此類的問題轉化為自身的美學表達,是考驗主旋律電影能否走向世界的重要尺度;另一方面,主旋律電影要自覺地以“全球視野”“講述中國故事”,將中國價值觀念,將中國精神植入全球化語境,要在全球格局內塑造中國形象,傳播中國經驗,向世界傳遞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展現國家形象,讓世界傾聽中國,“同情之理解”中國,消除或避免西方世界對中國的誤讀或污名化,從而提高中華文化軟實力。
三
鐘惦裴先生認為,在電影美學體系的構建中,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電影與觀眾的關系問題,因為電影須臾不能脫離觀眾。e主旋律電影火熱的背后,卻存在著許多值得深思的問題。比如,由于電影先天所具有的大眾性、娛樂性、消費性等特質,導致主旋律電影多數情況下僅僅是觀眾在電影院這種獨特空間內的自我消遣性行為,走出影院則將主旋律電影所具有的藝術價值與社會價值拋在腦后,并不能轉化為自我的精神提升、靈魂凈化與行動指南。如有學者所說,電影從根本上說屬于大眾文化、娛樂文化,即使主旋律電影也難脫娛樂化傾向。“統治我們的是一種由大眾傳媒傳播的日常的輕文化,消費領域不斷宣揚著享樂主義、趣味至上的參考標準。通過那些物品、娛樂活動、電視節目和廣告,傳播著一種無止境的娛樂氣氛,煽動人們‘利用那些直接、簡易的愉悅、誘惑代替強制,享樂主義代替嚴苛的義務,幽默代替莊嚴,消費世界趨向表現為一種卸除所有思想重量、所有意義厚度的世界。”f在這種情況下,主旋律電影的社會功能并未能充分有效發揮,特別是難以走進作為“象牙塔”的大學校園。所以說,當前,主旋律電影的最根本問題還是在于如何教育觀影者的問題,如何讓主旋律電影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養“五個認同”、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強有力資源等。眾所周知,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快速提升,中國故事、中國方案、中國形象的全球化流通,國人的國家認同、民族認同、社會制度認同等漸趨自覺而強烈。不容否認的是,恰是大國成長過程中,西方社會文化中的諸多消極乃至錯誤思潮開始紛至沓來,諸如新歷史主義、后殖民主義等,帶來了不可忽視的負能量,特別是對青少年的影響更是日益嚴重。或者說,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教育面臨著復雜、多元的生態環境,日益變得艱巨而繁重。由此而論,當下的主旋律電影尚需做好兩方面的工作,其一,要讓主旋律電影走進青少年群體,特別是走進當代大學生群體,以入情、入心、入魂方式讓主旋律電影的愛國主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題等融入大學生的思想教育中去,使之在接受美的熏陶、藝術的感染的同時潤物無聲地接受先進文化思想影響,成為塑造與培養當代大學生的道德品質、愛國情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力支撐,如魯迅先生所說 :“用活的電影來教學生,一定要比教員的講義好,將來恐怕要變成這樣的。”g其二,主旋律電影還是要擯棄過度濃厚的商業化、娛樂化的外衣,拋棄以“票房”為衡量影片質量的思維,真正賦予主旋律電影思想教育、意識形態教育功能,以社會價值為主,以商業價值為次,而不是主次顛倒。在影片形式上,不要太過華麗,場景不要追求過度的大場面、大制作,不能將影片作為“燒錢”,甚至“洗錢”的途徑,不要以明星流量作為選取角色的主要依據,不能以有問題有污點的藝人充任主角。制作精良不等于花錢多少,價值高低不能以票房占有量判斷,讓那些真正作用于宣傳先進思想、傳播核心價值觀、塑造國家認同的主旋律電影走進大學校園,讓那些品質高尚、樂于奉獻、展現民族精神、傳承中華美德的作品,以其應用的大眾化、親和力、藝術性等更好地塑造和培養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改變既往大學生思想教育中所存在的刻板化、模式化、灌輸化、單一化等弊端,變被動灌輸為主動汲取,變硬性教育為情感需求,變教條刻板為靈活多樣。如此,才能充分發揮主旋律電影在當代大學生審美觀、民族觀、價值觀和國家觀的培養與建構中的不可或缺功能。
a 中商情報網:h t t p s : / / w w w . a s k c i . c o m / n e w s / chanye/20190128/1516211140968.shtml
b 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2019-03/05/ c_1124197226.htm
c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人民日報》 2014年1月1日。
d 鄭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53頁。
e 鐘惦裴: 《電影美學:1982·后記》,中國文藝聯合出版公司1983年版,第348頁。
f 〔法〕吉勒·利波維茨基:《輕文明·引言》,郁夢非譯,中信出版集團2017年版,第7頁。
g 張忠: 《發揮好主旋律電影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紅旗文稿》2017年第2期。
作 者: 李佳林,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廣播電視編導專業2018級本科生。
編 輯: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