琚正直
摘 要:在素質教育理念的影響下,學生綜合素質發展雖然逐漸受到了小學各學科教學的重點關注,但在德育教育方面,卻仍然未能取得理想效果,而在思想政治品德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則正是提升小學德育教育效果的最有效途徑之一。基于此,文章對德育教育在思想政治品德教學中的重要意義進行了分析,同時結合相關教學實踐經驗,對小學思想政治品德教學的德育滲透策略展開了探討。
關鍵詞:小學生;思想政治品德教學;德育
一、 引言
受新課程改革的影響,當前小學階段雖然普遍開設了思想品德課程,對于思想政治品德教學也比較重視,但對于思想政治品德教學的特殊性與核心目標卻缺乏明確認識,無論是教學內容安排還是教學方法選擇,都與其他文化知識課程比較類似,習慣于通過知識傳授來完成教學活動,卻忽視了思想品德課程的德育屬性,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政治素質、發展能力的提升比較有限,而要想改變這一思想政治品德教學現狀,對于小學思想政治品德教學的德育滲透顯然是十分必要的。
二、 小學思想政治品德教學中滲透德育的重要意義
(一)貫徹素質教育理念
在新課程改革持續推進的背景下,素質教育理念已經逐漸得到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廣泛認同,尤其是在小學這一基礎教育階段,素質教育更是成了各學科教師在教學工作中的主要目標,但從實際教學來看,由于很多教師對于素質教育的理解不夠深入,相關教學實踐經驗也比較少,因此即便能夠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各方面能力素養,但卻很難使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得到太大的提升,素質教育目標的實現也會隨之受到很大限制。而通過小學思想政治品德教學中的德育滲透,則能夠從思想品德課程的相關教材內容出發,對學生進行思想價值觀念、道德觀念的有效引導,使學生能夠在學習各種文化知識的同時,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進而實現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將素質教育理念真正貫徹落實到實際教學工作中來。
(二)強化德育教育效果
從小學德育教育現狀來看,當前很多學校對于德育的認知都比較片面,常常存在著“品德好等于守紀律”“知識即美德”等錯誤思想,在實際工作中,也比較習慣于通過知識灌輸或是對學生提出行為要求來進行德育,這樣的德育方式不僅偏離了德育教育的根本目標,同時也很難取得理想的德育效果,甚至還可能會對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念與道德觀念產生錯誤引導。而在思想政治品德教學中,通過對德育的有效滲透,則可以依托教材中明確的道德觀念、價值觀念,對各方面德育內容展開直觀解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是非觀,使其能夠對事物的是非對錯進行明確區分,這對于德育教育效果的提升是非常明顯的。
(三)推動學科德育建設
由于德育與智育在教育目標、教育形式等方面都存在著比較明顯的差異,因此當前很多學校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時,常常習慣于將德育工作與教學工作區分開來,由學校領導、班主任教師等負責德育教育,各學科科任教師則僅負責教學工作,這樣的德育模式不僅使學生接受德育教育的渠道受到了很大限制,同時也很容易出現德育時間不足、德育內容脫離實際等問題。而將德育滲透到小學思想政治品德教學中,則能夠有效改變教學工作與德育工作相割裂的德育現狀,將知識傳授與思想道德觀念引導融為一體,實現學科德育,并解決德育教育的諸多問題。雖然與其他課程相比,思想品德課程的德育功能更強,其課程內容與德育間的聯系也更深,但小學思想政治品德教學中的德育滲透,仍然能夠為學科德育建設提供寶貴經驗。
(四)提升學生發展能力
在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的今天,很多小學生雖然擁有著良好的生活與學習條件,對于各方面知識的掌握也比較多,但卻常常會出現學習目標不明確、自我保護意識不足、心理承受能力差、個人主義思想嚴重等問題,其個人發展能力非常差。而通過思想政治品德教學中的有效德育滲透,則可以通過思想教育、引導來幫助學生實現對德育內容的內化,使其能夠投身于學習生活實踐,形成如自我行為控制、自我情緒調節等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能力素養,同時樹立正確的生活態度、價值觀念以及是非道德觀念,這對于學生未來的個人成長與身心健康發展都是極為關鍵的。
三、 小學思想政治品德教學進行德育滲透的有效策略
(一)深入挖掘教材內容
德育教育并非是簡單、直接的說教或思想灌輸,而是要在潛移默化中對德育內容進行滲透,使其能夠在不知不覺的狀態下逐漸對德育內容產生認同,如果在教學中牽強附會、生搬硬套,或是將德育要求強加給學生,那么德育就很難取得理想的德育效果。因此在小學思想政治品德教學中,教師要想實現有效的德育滲透,首先就需要對思想品德課程的教材內容展開深入挖掘,并將其中的知識重點與德育內容總結凝練出來,之后再將德育教育附在知識講解活動中,以淡化德育痕跡,使德育滲透能夠顯得更加自然。例如在學習《我愛家鄉山和水》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先帶領學生閱讀教材內容,之后提出如“課本中的小朋友都喜歡自己的家鄉,你喜歡自己的家鄉嗎?”“想不想讓更多的小朋友了解你的家鄉?”等啟發性問題,同時還可以創設“家鄉小導游”的教學情境,鼓勵學生扮演“導游”這一角色,向“游客”介紹家鄉的景觀、特色。待學生對家鄉產生熱愛之情后,教師則可以延伸講解“家鄉”對于我們的意義,并鼓勵學生努力學習,長大后為家鄉做貢獻。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能夠根據教材內容靈活創設教學情境,同時借此自然引出熱愛家鄉的德育內容,而學生通過教學情境中的實踐,則能夠產生與這一德育內容相關聯的情感體驗,最終形成熱愛家鄉的良好道德品質。
(二)緊密聯系生活實際
小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確立起來,在生活與學習中,其思想、行為往往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尤其是一些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因素,更是很容易使學生的思想觀念發生變化。因此在思想政治品德教學中,教師對于德育的滲透還需從生活化教學入手,將課程內容、德育內容與學生熟悉的各種現實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同時圍繞現實生活情景、事例展開分析,這樣學生更容易理解各種思想道德觀念的深層次內涵,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對于思想道德觀念的認同感也會更強。例如在學習《公共場所拒絕危險》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講一講自己身邊發生或是從網絡、電視等渠道了解到的安全事故案例,同時對各種公共安全標志、安全規則進行回憶,待學生積極發言,說出各種安全事故案例、公共安全標志及安全規則后,再引出教材上的安全標志、安全規則等知識,并對這些知識展開講解。這樣一來,學生不僅能夠熟悉各種常見的安全標志、設施,并了解其用途,同時還能夠將這些知識與自己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認識到安全事故的巨大危害以及遵守公共安全規則、注意公共安全標志的重要性,進而樹立起對自己與社會負責的良好道德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