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翠芳

【摘要】隨著數字技術的普及,傳統的紙質化深度閱讀被零碎的其它媒介形式的信息閱讀所取代。面對這樣的境況,新一輪的課改為提升學生整體素養,重新提出語文閱讀教學借助“互聯網+”,進行整本書閱讀的概念,培養學生的閱讀和整體的思維等綜合能力,幫助學生終身成長發展。那么,如何把“互聯網+”的元素融合到日常閱讀教學中,成為了我們要研究的課題。筆者就此課題做了初步嘗試,從整本書閱讀的規劃、指導、成果分享及最后的評價,融合了“互聯網+”元素,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可持續性的興趣,優化閱讀效果,拓展學生眼界,培養各種能力,提升學生的素養。
【關鍵詞】互聯網+;整本書閱讀;閱讀和思維能力;提升素養
新一輪課程改革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目的,培養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主編溫儒敏教授明確:“初中語文教學應當把閱讀語文閱讀教學重新提出整本書閱讀的理念,放在首位,培養高尚的讀書習慣,把閱讀作為一種基本的生活方式。”而葉圣陶更明確指出,養成閱讀的好習慣,加強閱讀能力,一輩子受用。他提倡養成長期閱讀的習慣并整本書閱讀。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整體的思維能力等素養,有利于學生的終身發展需要。在當今手機日益普及的時代,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快捷、省時、方便,零碎信息的閱讀和其它媒體形式的閱讀、碎片化的閱讀取代了傳統的整本書閱讀,整個社會的閱讀氛圍不利于在校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
時代在變,新生事物的出現,有它的理由。面對時代的變遷,或許會敬畏、懷疑,甚至害怕,但不能逃避,要正視接受它,要學會融合它,為時代所用,這才是適應社會的需要。那么,結合時代的特點,如何融合時代因素,推動長期閱讀習慣養成?筆者在上學期初時以我校初一學生為對象作了簡單的調查。調查發現,學生的名著閱讀最大的困難:一是在校的學習負擔較重,二是家庭的閱讀氛圍并不濃,導致每天閱讀的時間不能保證,平均每天花在閱讀上的時間只有20來分鐘,有時甚至不能保證。面對如此的難題,筆者開始對如何讓學生在校有限度的時間里,激發學生持續性閱讀的興趣,并把閱讀培養成長期習慣,進行了初步探索。
一、合理規劃整個初中階段整本書閱讀的時間,充分借助教學助手,檢查進度,落實閱讀
在初中階段,要求學生每學期必須完成兩本文學名著的閱讀,讓學生把六個學期的名著,按照指定版本全部買齊。考慮到初三學習任務比較重,要求學生在初一、初二充分利用課余時間看完,尤其兩個寒暑假假期時間。并通過教學助手上傳閱讀憑證,如,閱讀批注、手抄報、思維導圖等,定期發帖進行討論交流。每學期兩本必讀的名著必須在上半學期完成第一遍通讀,下半學期進行精讀第二、三甚至更多遍,深入研討及拓展閱讀。
二、組建閱讀小組,借助計算機技術展現小組文化
(1)成立小組。在自愿的原則下自由組合。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把學生分ABC層,挑選出11個A層學生作為組長,在自愿原則下,讓學生按照ABBC的模式自由組合。
(2)創建小組文化。小組初步建立后,在組長帶領下自主命名,創建口號,樹立閱讀目標,分享在閱讀中經歷過的小趣事,或閱讀途徑等等,這些內容可通過制作PPT或海報等,在課堂上展示。課后通過創建閱讀小組群,討論交流,并各把相關的介紹資料截圖或照片形式上傳至照相冊里,分享交流。
創建閱讀小組,一是給學生一個自我展示的平臺,獲取成就感和滿足感;二是通過共享資料,引發更多思考;三是通過小組激發閱讀學生閱讀的興趣,既互補長短,又有刺激促進作用;四是一定程度上減輕教師指導工作的壓力,通過小組長的反饋,便于教師全面了解學生的整體閱讀情況,有更多時間思考如何開展閱讀指導,或可針對個別進行有效的閱讀指導。總的來說,有利于閱讀任務的開展和落實,提高閱讀的有效性。
三、引導學生借助網絡進行拓展性的閱讀
在農村學校中,普遍學生的閱讀習慣難以建立起來,很大原因是一些家長由于生計問題,陪同孩子時間甚少,更不用說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所以學生假期的活動較單一,看電視、玩手機、睡覺等。那么,在這有限的條件中,與其讓學生無目標、無方向、無節制地沉浸在網絡游戲及其它影視快餐中,還不如作有益的引導,營造閱讀氛圍。
1.借助圖書館公益借書服務,滿足個人閱讀需求。網上關注各區甚至市的圖書館公眾號,網上申請借書證號,查找離家附近的圖書館借閱圖書。圖書館作為政府公共服務事業,借書不需收取費用,而且藏書比較多,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借閱圖書,并且在網上通過書名、關鍵詞等檢索書目,然后有目的前往。熟悉了借書途徑后,讀書需求更大,可去更遠更大的圖書館,借取想要的書。這途徑既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豐富拓展閱讀面,涉獵更多的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獨立自主自理的能力。
2.下載一些聽書的APP工具,如,喜馬拉雅、懶人聽書等。當平時不滿足看書條件時,比如,坐車、走路等,就可以選擇聽書,事先選好想聽的內容收藏,需要的時候打開。當閱讀時刻包圍著生活時,閱讀的意識就慢慢建立起來,就有了不斷通過閱讀攝取知識的欲望,就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四、借助計算機技術加強閱讀指導
1.借助互聯網通讀整本書,在讀前上網查找作品相關資料,或可看作品的前言后序,了解作品的思想、大概內容,激發感知,引起閱讀興趣。在通讀的過程中可做相應批注,批注以閱讀感悟為主。為了避免不自覺的學生落下閱讀,教師可以先設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并回答;也可以采取閱讀時,邊讀邊自設問題及回答,課后檢查,來推動學生去讀。泛讀就是把學生先推入門,這對疏懶的學生來說,尤其重要。
2.借助教學助手進行精讀作品的討論。學生可略過不感興趣的篇章,挑感觸深的,尤其是一些經典名篇,反復讀,體味思考。或者利用互聯網搜集資料,形成一些主題式的討論話題,深入研讀文本,以培養吸收別人的經驗,形成個人的能力。如,《朝花夕拾》可以用“魯迅的思想”“魯迅的童年”的主題作為線索等,將各篇章串聯起來整合思考。又如,《西游記》可以用“孫悟空和豬八戒,你最愛誰”“唐僧沒有了孫悟空能成事嗎”等問題設問,引發學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