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奕函 柴寧
摘 要:為順應大數據時代的發展,思政教育主體要發揮好互聯網的作用,推動互聯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發展,要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在教學中傳播優質的信息資源,讓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能夠克服理念的不完整性、傳播形式的單一性、內容的不系統性。對思政教育主體來說,對教育者自身、教育的形式、方法、內容等創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把握的要求主要有五點:提高思政教育主體素養要求;逐層遞進落實主體培訓機制;運用好網絡智慧教學工具;占領網絡中的思政教育平臺;把握媒體課堂適度原則。
關鍵詞:大數據;“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客體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3.056
黨的十九大報告八次提到互聯網,強調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并高度重視網絡教育。在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方面,強調興國必先強師,重視教育主體隊伍建設的總體要求和建設的重要意義。全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要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可見對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視程度。在思政教育改革的基礎上,互聯網在思政教育方面所凸顯出來的優勢明顯,尤其是傳播速度與時效性。大數據時代下,對思政教育主體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
1 大數據時代與思政教育的融合
信息革命給人們帶來了互聯網,互聯網通過整合信息把社會資源與各個領域有機結合在一起,產生了“互聯網+”,它可以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整合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入整合到經濟等社會各個領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客體對信息資源的需要不斷增加,思政教育的內容隨著社會發展過程不斷推陳出新,教學理論與實踐的創新離不開數據支撐,互聯網可以為思想政治教育課提供新的環境,支持課程的智能化,形成廣泛的社會輻射。
在新時代背景下,思政教育本身要想支撐起它的熱潮,就必須要落實到教育本身變革的具體行動上。許多教師運用傳統單一的教學手段,把課堂變成了自我展示的舞臺,這就導致了學生的積極性被淹沒在其中。造成的死板形式主要有:教師教學方法不規范;教學方式過于直接簡單;教學中采取原生態方式,這些都會導致在思政課堂的教學中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教師的本領沒有用武之地。
近幾年來,二者的融合具有普遍性,這確實給教育主客體都帶來了很大程度上的便利,通過圖文、視頻的結合還能擴大思政教育客體的知識廣度。但是一定要辯證的看待二者之間的關系,看清互聯網與思想政治教育是可以實現有機統一的,相輔相成的。總體來說,在教學過程中提供的數字化優勢是利大于弊的。同時,在看清二者結合的優勢以后要進行多方位的思考,注意到二者的關聯也存在著一些弊端,面對這些弊端我們應該對思政教育主體提出嚴格的新要求,更要意識到互聯網帶來的新媒體技術絕不是也不應該是教育主體的“擋箭牌”。伴隨著媒體技術的不斷更新,主體教育能力退化等問題也隨之而來。由此可見,一味的推崇對新媒體技術的利用或者一味的推崇固守傳統的板書教育方法,都是不現實的。
2 大數據時代給思政教育帶來的利與弊
2.1 大數據時代給思政教育主體帶來的優勢
2.1.1 拓展網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互聯網帶來的便利,促進了思政教育線上和線下的融合。在新時代背景下,對思政教育主體的教學手段與知識儲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來,黨的十九大精神是思政教育環節中的重中之重,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若想傳播紅色文化,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就要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高度重視傳播手段的建設和創新,提高新聞輿論的傳播、導向能力。互聯網可以為思政教育主體提供更多可行性的創新整合系統,幫助他們利用好MOOC、BOOC、SPOC三種教學開展方式。伴隨著軟件應用技術的發展,中央網信辦舉辦的網信學習系統,學習強國軟件,光明日報,求是網等微信公眾平臺的出現為思政教育主客體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2.1.2 形成體系化的“智慧型”教育系統
在教育的過程中,每一個受教育客體的思維方式都不盡相同,一味的灌輸硬性理論知識,并不能很好的使思政教育客體所接受。互聯網帶來的數據,則可以為客體提供多層次、智慧化、系統性的知識體系,這種體系具有開拓創新性,思政教育主體通過中介展現出來,讓每一個受教育者可以直觀地感受到整體導向的理論框架。同時,“互聯網+”也對教育管理系統的分工與實施提供了良好的運行條件。在此基礎上,思政教育主體對于學生選課、成績、實習、畢業的管理上可以構建條理清晰的模塊。為教育體系的維護提供了有效的技術保障。
2.1.3 提供“多維”視角下的思政理論良性互動
如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形式單一、脫離學生實際情況談論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教學手段傳統等弊端。在這種日益明顯的弊端下,互聯網為主客體之間提供了一種良性的互動。這種互動具體表現在教學過程中。互聯網帶來的媒體技術可以用適當的圖文結合的方式、運用思維導圖、流程圖、圖表,視頻等工具向受教育者提供清晰易懂的解釋,課后也便于拷貝保存。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人們在認識某一事物時,如果只用聽覺能夠認識事物15%的特征,如果只用視覺能夠認識事物20%的特征,而視覺、聽覺并用可以認識事物65%的特征。這種媒體技術的特點能夠充分調動人們的視覺和聽覺來參與活動過程,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客體對信息的接受。
2.2 大數據時代給思政教育主體帶來的劣勢
2.2.1 思政教育主體的惰性循環
教學中很大一部分教師對媒體技術有了依賴以后會形成惰性。思政專業課教師在進入崗位以后沒有系統完善的教師能力培訓課程,會導致專業課課堂中思政內容缺失或生搬硬套。多數教師在使用網絡工具時照稿讀稿,這種機械式教學直接減少了思政教育主客體之間的互動,使教育主體產生怕被問問題,對問題了解不夠深入,提早下課的不良情況。這種情況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思政課堂對學生的吸引力,其影響是惡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