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迪瑞
(星海音樂學院,廣東廣州 510600)
“文化強國”的提出和發展,為我國的民族民間舞蹈提供了一個新的機遇和空間,同時也對我們的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產生了積極的作用和意義。隨著時代的不斷變化,人們在生活方式、思維模式、價值觀念等方面都發生著巨大的改變——不再是以前的物質文明,而是更加注重精神領域的建設。
在南嶺民族走廊的粵、湘、桂區域,居住著大量的瑤族人民,瑤族民間舞蹈種類繁多,豐富多彩,是優秀的文化瑰寶。從內容上可以分為三大種類:一是為了紀念祖先、供奉逝去的祖先,祈求保護后代平平安安;二是處于宗教祭祀的需求,供奉保佑瑤族世世代代的神靈;三是在瑤族特有的節日,慶祝節日的舞蹈。這些舞蹈形式體現了瑤族積極、熱情的民族本質,同時具有鮮明的民間文化特色,是瑤族在世世代代相傳中催生的優秀民俗文化和鮮明的文化意識,這與民族習俗一脈相承。
廣東瑤族舞蹈的典型舞蹈有中長鼓,中長鼓通常流傳于廣東連南八排瑤地區,在舞蹈的過程當中,具有難度較高的表演要求,舞者的表演通常以騰空跳躍或者下蹲盤行的動作為主,并在過程當中擊鼓伴奏容易帶來歡快熱烈的場面,從而表現出堅強奔放的民族風格和廣東地區人民氣質。廣東地區瑤族舞蹈的道具以長鼓為主,長骨的制作十分精細,大約83厘米左右,中腰系兩端粗,在彩繪上經常裝飾日月花草,具有豐富的少數民族風格,是舞蹈內容的重要美學展現部分。廣東瑤族的舞蹈通常將長鼓掛在腰側,進行雙手的拍擊,這樣一來,長鼓即可作為舞蹈道具,又可作為音樂樂器。在農歷十月十六這天,廣東地區的瑤族舞蹈通常會涌現出此起彼伏的長鼓音響效果。
廣西地區的瑤族舞蹈有師公舞和陶鼓舞,這些舞蹈形式流傳于廣西金秀瑤山拉珈瑤區,在舞蹈形式上表現十分豐富,例如“龍女出游舞”“云霧舞”等等,都是帶有一定民族神話色彩的舞蹈,在舞蹈的過程當中,帶有明顯的神話情節。另外,還有《瑤家敬酒歌》《采茶舞》,“所謂陽春三月采茶”,體現人民奔放豪爽、勤奮熱愛生活的內在品質,是對生活啟迪的優良產物,這些鮮明的帶有民俗特色的舞蹈,也是瑤族獨具特色的最美展示。
湖南地區主要以花瑤為主。提道花瑤難免讓人想到花瑤女子戴的狗頭冠,這帽子絢麗多彩、美不勝收,用錦帕包出來各種奇特的頭飾,勝似桃花,而錦帕上挑繡著具有瑤族特色的挑花刺繡。花瑤的挑花自漢代以前就已在瑤族興起,挑花刺繡很有特點。挑花的重要,從人文意義上講,對于在沒有文字的花瑤人中,它以其獨特的方式書寫了一部穿在身上的史書。花瑤女子將挑花繡在裙子上、腰帶、衣袖甚至是背帶上,體現了濃厚的民族特色和鄉土氣息。并且由湖南省歌舞劇院編創的舞蹈《花瑤女》就是采用這一特征,將其編創成舞蹈作品。
瑤族的祭祀舞蹈是典型的舞蹈案例,粵湘桂不同地區瑤族祭祀舞蹈,具有相同的表演共性,而這種共性主要分兩個方面,首先是在廣東連南瑤族自治縣的瑤族,通常在祭祀舞蹈中呈現“耍歌堂”的舞蹈,這種舞蹈發源自瑤族人民居住的高山密林之中,“耍歌堂”在其他地區又叫作“盤王節”,“盤古王節”,等等,名字這種舞蹈在時間上一般3到5年舉行一次,日期在秋收后,陽歷10月16日進行舉辦。在活動的整個過程當中,粵湘桂不同地區都有著音樂、祭祀、舞蹈、文化等多方面的融合,第二個方面是因為祭祀舞蹈,包括了一整套宗教活動的流程,具有鮮明的地方特點,例如湖南在祭祀的過程中,首先對于“搶公”進行了隆重的舉辦,“搶公”指的是在規定的時間之內,每家每戶的人把自己的祖先牌位從廟里抬回到自己家的祠堂當中,從而完成祖先祈愿的活動。當然,除了自己家的排位之外,廣西地區也或多或少的對于迎接其他人家的祖先牌位保持歡迎的態度。這種尊重祖先的“搶公”形式,在不同地區都相同程度地表達了對于先人的尊崇敬意,具有鮮明的文化活動特點。
長鼓是長鼓舞的唯一道具,根據不同地區長鼓舞分成兩大類,一類是大長鼓,一般流行在廣西金繡地區和廣東瑤族自治縣聚集地,這種長鼓敲打起來聲音比較寬厚,傳播空間比較廣,另一類長鼓稱為小長鼓,主要流傳在廣東瑤族自治縣、連南瑤族自治縣等山瑤聚集地,雖然這些地區長鼓的形式不一樣,但是在表演上具有兩種共同點。首先第一點是長鼓是長鼓舞的重要道具,作為瑤族重要傳統節日上面,被當作為壓軸節目,在規模較大的“盤王還愿”節目中瑤族民眾會舉眾跳長鼓舞。第二點是長鼓舞在日常的活動當中出現在人們生活中頻率較高,不同地區在婚慶、喬遷、慶賀豐收等時間容易利用長鼓進行道具表演,而山瑤地區通常進行生活動作的模擬,花瑤地區通常進行宗教祭祀動作的模擬,這些不同的動作都從相同的角度反映了長鼓舞表達人們精神美好,祝愿的共同愿望,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淀。
不同地區瑤族舞蹈存在明顯的差異性,所謂“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由于地區間自然環境的差異性,使得人文歷史也展現不同的風貌,也正是這項,造就了瑤族舞蹈多元化、多樣性的特點,呈現豐富多彩,繽彩紛呈的特征。
廣東連南瑤族長鼓舞的表演形式,就與廣西地區和湖南地區存在明顯的差異,在廣東長鼓舞的表演方式過程中,更加突出表現原始時代瑤族先民的狩獵生活,例如在動作過程中,為了模仿狩獵歸來人們的歡呼慶祝,在舞蹈的表演過程當中有很簡單的粗獷的喊叫表現狩獵的情緒起伏;而在動作上面,創新性地將簡單質樸的模仿動物動作成為狩獵者的重要部分,當狩獵者通過狩獵的成功,把這種快樂再次傳遞的過程當中,就形成了舞蹈動作的編排,所以在表演形式上,長鼓舞具有鮮明的狩獵情景再現特點。
廣西田東縣瑤族金鑼鼓的舞蹈形式,通常在瑤族人民長期的勞作過程當中逐漸發展演變而來,最初和其他瑤族舞蹈一樣,通常用于酬神、祭祀的民俗活動,后來逐步發展為日常的慶祝活動,在新春佳節和年末豐年的慶祝活動當中,也多次出現金鷹鼓。金鑼鼓通常以集體舞為主,人數從三五人到幾百人,上千人都不等,這種舞蹈形式在表演上與其他長鼓舞具有明顯的特點,不僅僅是在于以金鑼作為道具代替了長鼓,而且能夠以金鑼的聲音作為情感宣泄的主要形式,在感情迸發和動作幅度上更加奔放豪邁,以集體的情節宣動為主要藝術內容。在金鑼鼓聲的音樂下,通常人們在活動長運中垃圾一條繩索,或者一條藤蔓,進行串聯,懸掛這樣的金鑼就能夠掉到人們的臉部位置,距離地面一米五左右,能夠方便人們進行舞蹈動作的同時擊打鑼鼓。因為田東縣大部分的居民都聚集在高山上,所以使得人民在崎嶇山路行走時,必須抬高腳步,腳尖用力,所以在舞蹈動作中也呈現出了鮮明的山間行走特點,腰部扭擺含胸,能夠提高人體曲線美,通過這種曲線,美和人物的行走習慣能夠通過舞蹈進行個性化的展現,例如金鑼鼓中的“抬腿擊羅”“靠步點鑼”“雙錘過頭”“雙捶背擊”“急轉點鑼:等都是通過人體和金鑼之間產生肢體互動,從而加強了音樂的表現力和舞蹈的力量感,呈現出了音樂舞蹈的雙重藝術效果。
湖南瑤族小長鼓舞的重要表現形式,有“單人舞”“雙人舞”“群舞”等多種舞蹈形式,大部分反映瑤家人對祖先尊敬的思想,傳遞了對祖先的思念,反映了瑤胞的思想感情和理想愿望,具有瑤族獨特的風格。在表演形式和程式上,都充分表現瑤胞的性格特征和氣質。舞蹈的動作粗獷、勇猛、奔放、雄勁、灑脫,節奏明快、敏捷。舞蹈語匯模仿上山落嶺、過溪越谷、伐樹運木、斗龍伏虎等等,形象生動。在湖南永州江華地區,位于湘、粵、桂三省結合部,該地區的小長鼓舞與其他區域瑤族的小長鼓舞有所區別的是,大多在八仙桌上完成,并在生活的驅使下,演變出多種形式的長鼓舞,如盤古長鼓舞、蘆笙長鼓舞、羊角短鼓舞、鑼笙長鼓舞等。
不同地區的差異不僅體現在舞蹈形式上,在服飾上粵、湘、桂三地瑤族具有不一樣的特點,體現了文化的多元性。
廣西瑤族服飾,婦女多用黑地繡的頭巾將頭包裹住,這些黑地繡引誘通天大樹的紋路,并且層層纏繞,尾部在額錢打出一個人字形的頭頂,漏出頭發,身上穿的則是青黑色的沒有扣子了領衣,且衣服長過膝蓋,腰間引誘折線的多樣化的圖案紋路,后背用紅色的流蘇,或者是藍紫色披肩做點綴,表達瑤族人民對與大自然的熱愛、敬畏之情,生活與自然融為一體。
湖南的瑤族服飾,呈現多樣化的特點,服飾五彩斑斕,又稱“花瑤”,頭頂的黑發想著一個方向進行纏繞,最外邊是纏花做成瑤錦瑟,胸部服飾色彩繽紛,前胸是一串緘球圍繞在周圍作點綴裝飾,過膝還要加上層層的瑤錦裹挾,呈現富麗堂皇、色彩繽紛的特點,表現出瑤族人民熱情奔放、積極向上、追求美的生活特性和性格特點。
廣東地區瑤族的服飾,婦女大多在胸前用一塊藍色、白色的繡有魚的紋路做裝飾,附上五六塊長方形的銀色牌子做點綴,頭發上則是多編一些細辮子饒宇頭頂,多用刺繡,從衣襟至袖口,從袖口至褲邊,繡有精美的圖案,圖案大多取材于生活,紅花綠草,藍天白云,飛禽走獸等圖騰大多是刺繡的來源,也表現出瑤族人民觀察生活細致入微,崇尚簡單樸素、自然純真的特性,將瑤族人民對于自然地熱愛之情淋漓盡致表現出來,借助不同類型的瑤族服飾。
中華民族的主流是由許許多多分散存在的支流所匯聚,南嶺民族走廊作為中國民族格局中的三大民族走廊之一,融匯了我國南部地區各種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人文色彩。廣東、湖南、廣西作為南嶺民族走廊上的重要地區,在該地區存在眾多民族種類,如:瑤族、壯族、侗族、畬族等。但在這三個地區瑤族占據了絕大部分。瑤族的文化它承載著瑤族人民的精神世界,關注不同地域瑤族的不同文化獨特性,重視文化的多樣性,促進我國民間藝術朝著繽彩紛呈的方向發展。對于多元一體化的民族舞蹈的保護與傳承,應該一代一代傳遞下去,感悟底蘊深厚的中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