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金玉 王進祥
(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浙江寧波 315300)
中國自古就是以農業為主的國家,有關農耕的文化滲透于人們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而農耕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就是農業諺語,漢語農業諺語是中華農耕文化的精華,是歷代農民生產勞作的大量寶貴經驗的結晶。漢語農諺的英譯,可以使廣大英語讀者準確理解中華農諺,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在中國,農業諺語被定義為有關農業生產的諺語。農業諺語包括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等以及農民的思想、價值觀方面的內容。農業諺語產生于文字之前,而口口相傳。農諺起源于勞動人民的耕作農事活動,是勞動人民在辛苦勞作所積累的經驗和總結的規律,影響深遠。
農諺是漢語諺語中最大的一族,同時也是實踐性和指導性最強的一類。農諺所體現的中國傳統文化和價值觀念有農本思想,集體意識,順應自然等。百業農為本;千方百計,不如種地等這些農諺體現了“農本”思想。封建統治者認為糧食產量關系到國計民生和國家興衰存亡,且奉行重農抑商的政策大力發展農業,形成了古代中國社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模式。在古代,生產力水平低,農民便自發團結,共同勞作。這樣的團結精神正是集體意識的體現,是有區別于西方的個人意識。如:人心齊,泰山移;雁怕離群,人怕掉隊等。人類社會,從自然中誕生,又與自然共生。為了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中國古代農民積極認識自然,把握自然規律,并隨之進行生產耕作。中國特有的二十四節氣便是人主動運用四季氣候變化規律,把握耕作時機的文化創造。如夏至種豆,重陽種麥;白露勿露身,早晚要叮嚀等等。
蘇珊·巴斯奈特與安德烈·勒夫維爾合著的《翻譯、歷史與文化論集》中提出翻譯不僅是語言和意義之間的相互轉化,更是兩種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相互轉化和移植。而中國農諺中所體現的傳統文化和思想,為其英譯方法選擇指明了方向。直譯法,意譯法,直譯和意譯結合的方法相對高效地體現了中華農諺文化特色,便于英語人士對中國傳統農業文化的了解,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直譯是指一種保持語義和語體對等的翻譯方法。美國翻譯學家勞倫斯·偉努蒂在他的《譯者的隱身》就指出翻譯應保留原文化的差異性,保持原文化的“異域風格”。直譯法可以基本保全漢語農諺詞匯的文化信息,傳遞出中國文化的獨特內涵。
例1.螞蟻搬家,報雨淋:Ants moves and rain comes.
分析:“螞蟻搬家”意思是螞蟻會在大雨來臨之際搬運泥土堵住洞口,以免雨水淹了巢穴。在古代,勞動人民無法預測天氣,若看到地上有螞蟻在大規模的移動,就可以預知明天天氣狀況。“螞蟻”和“ants”,“雨”和“rain”文化意象皆對等,直接逐字逐詞的翻譯,雖只用了五個單詞以及并列復合句的結構,但仍保留了原諺語獨特的文化。
例2.勤是搖錢樹,儉是聚寶盆:Industry is a cash cow,and frugality is a cash bowl.
分析:“錢”和“寶”從表面意思就可以看出金錢和財富,這與“cash”的語義一致,而“勤”和“儉”就相當于產生和保持財富的手段,與“industry”和“frugality”并無差別。這句諺語體現了中國人勤儉持家的思想,也與英語人士清教徒的觀念存在共同之處。運用直譯法符合諺語原有文化含義。
在原文與目標語之間產生共性缺失的情況下,直譯的方法并不適用,而只能通過意譯的方法來實現翻譯目的。意譯與直譯相比,更加靈巧生動。奈達在《語言,文化和翻譯論集》中要求“要翻譯的語言不應顯示出受到原來語言的干預,而原來語言的文本異域文化亦應降到最低,翻譯應該使用譯入語中和源語最接近,最自然的對等表達方式或文化”。對一些具有隱含意義的農諺,翻譯是不拘泥于原諺語的格式和結構,只需著重表達其諺語真實含義,進行引申。漢語農業諺語帶有比較濃厚的民族特色,能在英漢文化差異的背景下最大程度再現中國文化,就要采用意譯的方法,從而實現兩者文化上的對等,讓外國讀者關注農諺本身的實際意義。
例3.玉米沒了頭,力量大如牛:corn without head is robust which is like a horse.
分析:玉米在中國古代是重要糧食作物之一。“玉米沒了頭”意思是:將玉米梗去掉頭,莖從根部吸收的營養會得到保留,保障了玉米穗的旺盛成長。原文中的“牛”,在譯文中被意譯成了“馬”,是因為“牛”在中國農業社會中就像英國的“horse”,是主要的勞動力,是力量的象征。英語中horse多是褒義的,如dark horse(黑馬:出人意料得勝之馬)和horse’s mouth(可靠的信息來源)。cow或bull則常用于貶義,像bully(霸凌)和cower(畏縮不前)。而漢語中的“牛”則有“汗牛充棟”“目無全牛”等詞體現牛在中國文化中的美好寓意。若將“牛”直譯為“cow”或“bull”不能真正表達出原語的文化信息。
例4.家養千頭牛,可做萬戶侯:who has lots of cattle can be compared to a marquis.
分析:萬戶侯指漢代侯爵最高的一層,大多指生下來即高貴或被皇帝授予爵位的人。牛在古代是作為重要的農業耕具。在家中養了上千頭牛,都可以比得上高官了,可以看出中國古代重農的思想。原文本中的“千頭”是為虛指,真正含義為很多頭牛,與英文中的“lots of”語義相等。而“萬戶侯”在西方并無這種說法,能與之相較為匹配的有世襲貴族“marquis”。用意譯法將中國官僚制度所產生的“萬戶侯”譯為西方的貴族“marquis”,直譯則為“high official”高官難以表達萬戶侯隱含的“富貴”“地位高”的意思。因此用意譯的方法,將異域文化中缺少的文化表達的簡單、易懂。
除了以上兩種方式,我們可以將上述兩種方式結合。魯迅在1935年提出“凡是翻譯,必須兼顧兩面,一則淡然力求其易解,二則保存著原作的風姿”這一論述闡明了翻譯中“信”和“達”的辯證統一關系,要想其兩者借兼顧,直譯與意譯的結合不失為一種好的翻譯方法。直譯與意譯結合起來,既能照顧漢語農業諺語的結構句法,又能深入淺出的表達其中的智慧,甚至可以對句子做合理的補充和調整。
例5.節約好比燕銜泥:Thrift is like swallows holding mud in mouth——a sign of diligent.
分析:在這句諺語中,燕子的喙很小,需要將泥含在嘴中,反復多次,這樣才可建筑一個可供居住的巢穴。寓意人類也需要同燕子一般不怕辛苦,努力工作,才能建立家庭。因此在中國人看來燕子銜泥是勤勞,節儉的。因“燕”與“節約”同英文中的“swallow”和“thrift”語義對等,直譯即可。因燕子在兩種文化中意義截然相反。在中國,燕子隱喻春天來了,萬物復蘇,預示農耕開始。而在西方,人們認為燕子是兇兆的象征。所以采用意譯法來解釋這句諺語的含義,也讓外國讀者了解中國人民所崇尚的勤儉節約的傳統文化。
例6.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The wheat grows at the Spring Equinox,every minute which is vital for wheat absorbing nutrients is like gold.
分析:春分是二十四節氣之首,也是中國古代農業耕作的重大時節。過了整個冬天,小麥根系消耗了大量的養分,急需補充有機質。春分過后,氣溫迅速上升,雨量充沛,需要爭分奪秒抓緊時間給小麥施肥。整句諺語的意思:過了整個冬天到了春分,小麥急需施肥,一刻就如千金般,不敢停歇。“春分”意為平分春季,與“Spring Equinox”原意對等;“一刻”在這句諺語中是數詞虛指,意譯為每一分鐘。并意譯了春分一刻值千金的原因。用這樣的翻譯方法體現了中國二十四節氣文化對中國農業耕作的指導作用。
中國農業諺語是蘊含著豐富的中國民族文化內涵的語言符號。中國農諺的英譯需要譯者在英漢兩種語言文化之間進行協商與妥協,以求做到最佳取舍。文中所述的三種常用譯法選擇,即直譯,意譯和直譯與意譯相結合,旨在讓譯者根據具體語境靈活處理譯文,減少或規避因誤譯造成的歧義性理解。直譯的方法可以在保持語義和語體對等的情況下較完整地保留漢語的文化色彩。而意譯的方法則是在英漢文化差異的背景下,舍棄語義和語體的對等,保留文化內涵的對等。直譯與意譯結合的方法,既采用直譯法保留原漢語在英語譯文中的語義和語體的一致性,又通過增減信息或加入注解,即意譯的方法,保留了中國獨特傳統文化在譯文中的體現。譯者需要擁有跨文化意識,并在翻譯中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才能準確和高效地體現農諺中的優秀傳統文化,達到文化交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