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蓮玉
◆摘? 要:在小學數學的教育中,由于數學需要較強的邏輯性,學生之間存在巨大的差異,缺乏一定思維能力的學生就會對數學的學習存在一定的困難。在小學數學的課程改革中,需要加強學生對題目的理解,讓學生在情境創設的背景下理解小學數學知識。本文針對課程改革的目標及意義進行分析,探討如何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關鍵詞:課程改革;小學數學;課堂教學
一、課程改革的目標及意義
1.有助于學生理解和應用數學知識
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能力培養,通過加強題目的講解,讓學生明確數學解題方向,幫助學生找到清晰的解題思路,讓學生能夠快速抓住題目的主次關系,進而加深小學生對數學題相關內容的理解,讓小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充分聯系起來,形成較為完整的數學知識體系。對學生進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2.有助于促進小學生思維品質的優化
審題不僅是對數學語言的閱讀和理解,更是一種嚴謹的思考過程。審題不但對小學生基礎知識掌握情況有較高要求,同時可以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為其他學科的學習提供幫助。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應當要長時間、科學的訓練,從而提高小學生的數學思維品質,讓學生對于數學問題的思考更精確、嚴謹,能夠對數學題目所給出的條件觀察的更為細致,從而幫助學生準確找到數學問題的切入點。
3.有助于培養小學生自主學習意識
加強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提高自我認知,同時能夠讓小學生快速精準的找到解題方法,增強小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自信心。另外,通過互動教學以及學生,老師之間的相互交流,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建立有效的學習方法。
二、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中實施現實化數學教學的對策
1.教師要樹立現實性數學教育理念
小學數學教師作為對小學生的直接教學指導者,應正確認識到現實性數學教育的價值,積極地思考與探究有效的現實性數學教學方式,切實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與教學水平,為學生的數學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教學保障。在對小學生進行數學教學之前,數學教師應結合小學生自身的實際學習情況,以及這個年齡階段所能接觸到的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為學生設計契合其自身數學學習需求的現實性數學教學方案。運用這種現實性數學教學理念與方式,將課本中枯燥的數學知識轉化為現實化的數學實例,使得學生能夠從生活的角度進行數學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并使得學生能夠從現實性的數學實例中,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使得學生自身的數學學習能力與效果都能夠不斷提升,加快學生數學發展的步伐。
舉例來說,在學習《圖形的運動(一)》這節課時,先為小學生講解在現實的生活中,為什么人們在買東西的時候要將物品轉動觀看,檢查物體是否受到損壞的實際事例,使得小學生能夠初步認識到圖形運動的方式。之后,拿出實際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物品,讓學生進行自主觀察與操作等,使得學生能夠積極地投入到數學學習中,加強自身的觀察與想象能力,并能夠真實地感受到軸對稱圖形的美與基本特征。最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效果,對學生進行相關的教學指導,強化學生的數學自主學習能力,并使學生能夠真正掌握數學知識與現實中的數學圖形問題。
2.創設有趣而又現實的數學問題
為確保對小學生進行現實性數學教育的效果,教師可以根據課本中的數學教學內容,設置可以吸引學生主義的問題,在趣味性問題開展下,讓學生對數學問題產生興趣。另外,教師可以通過問題的啟發,深刻認識到數學學習的重要作用,加強自身學好數學的信念。與此同時,教師應尊重每個學生不同的數學回答與數學學習見解,使得每個學生都能夠深度學習數學知識,充分發散自身的數學學習思維,切實提高自身的數學學習效果。以此,讓學生可以將數學和生活聯系到一起,從而解決較為抽象的數學問題,改變學生對于數學的認知,隨之使得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夠不斷提升,促使學生自身數學學習的長遠發展。
舉例來說,在學習《混合運算》這節課時,小學生都經常到超市中購買玩具與零食,根據小學的這一特點,以及課本中的混合運算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在講臺前開設一個小賣部,并為學生分配一些人民幣數學模具,組織學生進行實際的物品購買活動。并向學生提出趣味性且現實性的數學問題,如“小明同學,你要買一個羽毛球拍,還要買個5個羽毛球,那么總共需要花多少錢呢?”,充分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能夠在實際的現實性數學實踐活動中,進行對數學知識的現實化與自主學習。活動之后由教師進行對學生的補充指導,使得學生都能高效地掌握本節課的數學知識。
3.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
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增加對審題能力的培養,不僅可以增加學生解題能力,同時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能力,也為其他學科的學習提供了幫助。另外,讓學生理清題目的具體要求,促進學生數學能力的提高。在小學數學練習題教學中,經常會遇到將要求隱藏起來的題目,學生在解答此類題目時,容易按照慣性思維進行思考,造成審題遺漏,進而造成解答不完全或是解題效率不夠。
例如:小學生在看到“教室距離圖書館50米,小強每分鐘走40米,小剛每分鐘走35米,兩人分別從教師和圖書館出發,相向而行,問兩人相遇是,小強比小剛多走了多少米?”這個題目中顯然將“兩人相遇時共用了多少時間?”問題隱藏起來,而是直接要求學生解答“小強比小剛多走了多少米”。一些小學生在看到題目的已知條件時,很容易憑借思維定勢計算“兩人相遇的時間”,進而造成問題漏答。因此,教師在培養學生審題能力時,需要引導學生遇到已知條件較多的題目時,需要先準確找到題目的要求,然后以“要求”為線索,尋找與要求有關聯的已知條件,將要求和已知條件做出標記,這樣能夠讓題目變得更加簡化,也能避免題目的漏審,影響到解題正確性。
三、結語
在小學數學的課程改革中,需要積極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利用信息技術以及情境創設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需要不斷優化教學方式,從學生的發展現狀入手,采取有針對性教學策略引導小學生自主探索,找出自身在審題方面存在的不足,積極反思,進而幫助小學生提升審題能力。
參考文獻
[1]張婷婷.淺析小學數學課程內容的變革[J].課程教育研究.2017年44期.
[2]施玉霞.讓小學數學課程因“作業”更精彩[J].文理導航(下旬).2019年01期.
[3]邵建平.小學數學課程評價之我見[J].知音勵志.2015年22期.
[4]李光樹.小學數學課程內容的開發與重組[J].小學數學教育.2015年Z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