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職校學生英語學習中普遍存在基礎薄弱、缺乏自信、害怕發言等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英語課堂學習效率,如何激發他們參與教學活動、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就顯得尤為必要。本文將結合英語教學實踐,通過微案例分析加以闡述,探索打破職校學生英語課堂沉默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職校學生;英語課堂沉默
一、打破學生英語課堂沉默的必要性
英語課堂是實施英語教學的主要陣地,課堂教學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這一學習主體的反應,而大量研究證明,課堂沉默的普遍存在已成為導致職校英語教學成效低下的主要原因。教師須意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并積極尋求解決辦法,一味埋怨學生只會陷入教師厭教、學生厭學的惡性循環之中。我們要樹立教學信心,激發更多的學生克服畏難情緒、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活動。
二、打破學生英語課堂沉默的可行性
在教學中,筆者常利用各種契機幫助學生樹立課堂發言的自信,打破英語課堂沉默,并以此為突破口促進英語教學質量的提升,下面將結合兩個微案例加以說明。
教學微案例(一)
把英語“逼”出口
1.案例背景
中途接了一個新班,據之前的任課老師講,這個班級學生比較內向,課堂上很安靜,敢于發言的學生寥寥無幾。我第一次上課就準備幫助他們有所改變,“逼”著他們發言。
2.案例描述
師:“Please introduce yourself to me. Any volunteer?”
生:沒有反應。
師:The boy in blue, please have a try.
生1:My name is Tanghao , Im 16 years old.
師:Very good!? Anybody else?
生:沒有反應。
師:The girl in red, please have a try.
生2:My name is Dengyun. Im 16 years old.
師: Thank you! The rest of you please use different sentence patterns to introduce your name and your age.
學生們露出了為難的表情。
師:Dont worry. Ill give you 1 minute to think about it and you can discuss it . I believe you can do it well.
不少學生開始小聲討論了起來。
在我的提問式引導下,他們想出了不同的表達,如:
My family name is… and my given name is…
My parents call me…
… is my name.
You can call me…
I was born in …
I came to this world … years ago.
3.分析與反思
在教學中,我們常會遇到這種情況:拋出一個話題,學生們會無話可說或者給出千篇一律的回答。實際上,學生有很多的英語知識儲備,而當面臨像自我介紹這樣簡單的任務時,總是重復那幾句話,這在很大程度上歸根于慣性思維和缺乏口語練習,這讓他們形成了懶惰和膽怯的心理,從而讓很多知識“死”在了大腦中。要激活學生的大腦,教師的巧妙引導格外重要。我們可從簡單的口語活動做起,把簡單的活動做出新意,激活學生的思維,把他們的語言知識從腦子里“擠”出來,從嘴巴里“逼”出來,長此以往,他們就會變得有話可說了。
教學微案例(二)
在原則中保持靈活
1.案例背景
在上節課關于姓名和年齡的自我介紹基礎上,我又讓學生回去準備50詞左右的自我介紹,下次課到講臺上以脫稿演講的形式進行展示。
2.案例描述
到了自我介紹展示環節,見沒有自愿者,我就隨機請4位學生到講臺上,第1位學生拿著本子走上講臺進行小聲的朗讀,從第2位學生開始,我宣布只能脫稿演講,結果他結結巴巴沒說出幾句就沉默了。我靈機一動,發動同學們向演講者提問題,幫助他完成演講。此后的2位學生忘詞時我們也通過同樣的方式幫他們順利完成,演講者們帶著開心的笑容回到座位上。展示結束后,我向同學們強調演講時一定要脫稿,希望大家以后都能按要求去做,為了避免因緊張而忘詞就一定要做好充分準備,萬一忘詞了我們會根據該生的演講稿內容給予最多三次提醒,如果失敗了下次就要重新再來,直到過關為止。
3.分析與反思
在教學中,教師應堅持原則性以保持教師話語的權威性,又要體現靈活性以應對不斷出現的新情況,從而保證教學過程的順利推進。在第一次課上我曾明確提出演講時必須脫稿,當第二次課上發現沒有自愿者、且有同學拿著稿子朗讀時,我猜想很多同學沒做好準備也許是因為缺乏信心也許想試探老師的容忍度,于是從第2位學生開始再次明確脫稿演講的要求,讓學生硬著頭皮說;而在他們遇到困難時又發動大家一起幫忙,雖然大家的提問沒按他們預定的演講內容進行,但這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們沒有因忘詞尷尬地站在臺上,他們的畏難情緒被趕走了,英語被“逼”出了口。這種原則性和靈活性有機結合的做法既維護了教師作為主導者的權威,也幫學生挽回了面子;既給學生施加了壓力、設置跳一跳可以夠到的目標,也通過給予三次提醒機會減輕演講焦慮。
三、結語
在英語教學中,筆者始終堅信每一位學生都有無限發展的可能,基礎越弱的學生潛力就越大!作為教師,我們要善于開動腦筋抓住各種契機尋求打破學生沉默的有效途徑,幫助他們樹立自信、踴躍發言、體驗表達自我的愉悅和英語學習的樂趣!
作者簡介
熊麗麗(1980.11—),女,江蘇連云港,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職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