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節日是中國人之所以成為中國人的一個重要文化標志。挖掘傳統節日中的精神內核,并將其融入日常思政教育工作,對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具有重要價值。將傳統節日與大學思政教學工作進行有機結合,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三觀。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傳統節日,通過校園文化建設、課堂內容設計等方面,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關鍵詞:傳統節日;思政教育
早在2005年五部委關于《關于運用傳統節日弘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的意見》中就講到,“我們的傳統節日,凝結著深厚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傳統節慶活動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重視和關注。
新時代我們不僅要繼承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而且要充分利用這份遺產,對當代大學生進行融合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思想引領和品德教育。面對時代風云變化國內外新形勢,如何更好的從優秀傳統節日文化中汲取更多的內容去豐富高校思政教育,是一個值得思考探究的問題。
一、時代背景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著眼于青少年群體的發展和成長,對青年群體尤其是對于青年大學生的思想教育提出了許多具有獨到的新觀點、新思路,青年群體的歷史使命被時代所賦予,對于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這樣的問題,也有了全面而深刻的回答。青年的成長和發展狀況關系到我國未來的發展,習近平青年觀是在新時代大背景下,高校教育工作者做好青年工作的指南針,高校是教育工作者對青年進行青年觀和道德教育的重要場所。
進入千禧年后,世界發展進入了大變革時代,我國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風險,新時代青年一方面享受著極大豐富的物質精神財富,而且更多的機會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完成自我的成長,但同時也面對復雜多變的環境,良莠不齊、魚龍混雜的海量信息撲面而來,這容易讓青年人迷失方向。青年人思想尚未成熟,在互聯網的影響下,很容易受到西方所謂的“普世價值觀”“個人主義”等思潮的影響和滲透,他們的思想遭受著巨大的沖擊。我們應該充分激發青年人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擔當意識,把個人夢想的實現和中國夢的達成結合統一起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扎根世界傳承至今的文化瑰寶,是習近平青年觀可追溯的扎根的肥沃土壤。習近平總書記在眾多講話中多次引用中國古代的古詩詩句和哲理名言,并多次強調了青年群體在繼承和發展中 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加之各種便攜的通訊工具手機、電腦、pad等個人用客戶端的廣泛使用,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信息的傳播變得空前便利,中國乃至全世界都處在一個互聯互通的信息網里。這樣的世界中,獲取信息的手段和途徑十分多樣,比傳統圖書報紙時代也更加便捷快速,這就使得我們的思政工作面臨著新的挑戰。一方面互聯網在線交流,具有虛擬性、隱蔽性的特點,青年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容易道德感降低,責任感喪失;同時,互聯網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各種未經篩選的信息充斥其中,不良信息的傳播影響下,學生三觀的發展可能會被扭曲,是非價值判斷會受到不正確思想的誘導。這樣的新形勢下,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著新的挑戰,這就要求我們要不斷創新。
二、內容意義
傳統節日中有著豐厚的思想積淀,應對了歷史洪流中的各種波折,為中華民族應對各種困苦曲折提供了堅實的文化基礎和精神支撐。
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拉近了世界各國之間的距離,不同民族、不同區域的文化在全球范圍廣泛的傳播,是給了我們展現民族特色的機會,同樣也直面時代的考驗。面對紛繁復雜的世界文化大環境,中華文化不能在文化舞臺上 “失聲”,在“西風美雨”中丟掉了我們的文化主體性。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重視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意識的在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傳統節日中尋找資源,有助于增強文化自信,消解大學生在當前“洋”文化激蕩對民族文化的消極悲觀認識,以更加自信和理性的態度來對待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使中華文化更有底氣更有自信地走向世界。一個人的青年時代,正是他三觀發展成熟的關鍵期,這個時期的青年人在大學中如何能受到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對未來人生的方向確立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這樣一個充滿不確定因素的年紀,大學生群體對許多事情缺乏科學的、理性的判斷,非常容易受到錯誤思想的侵蝕。面對這樣的情況,必須將傳統節日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充分深入的挖掘傳統文化中有價值的內容,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國人對家庭、節氣、社會等領域的理解,并以此來教育青年大學生,培養他們的家國情懷、擔當意識。特別是近年來“圣誕節”、“情人節”等西方節慶在我國特別是青年大學生群體中的影響越來越大,一方面是國家開放文化交流的結果,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到,青年人一味地崇尚過洋節,很可能會丟掉我們中國人的傳統。將傳統節日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搭建起當代青年和傳統文化的橋梁,對增強新時代青年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抵制錯誤思潮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是在漫長的歷史中由人民群眾傳承積累產生的,其中包含著中國人獨特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就為我們的思政教育提供可豐富的資源。對豐富課堂內容、提高教學效果有積極的作用,
首先,對傳統節日內涵意義進行挖掘,可以作為課堂內容的豐富。通常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性較強,相對而言內容會單調枯燥,學生難以產生興趣。但我們如果融入一些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元素,可以增強其趣味性。
例如在傳統佳節,組織住校生集體活動,一方面可以體現集體的人文關懷,給與離家在校學生學校的關心和溫暖。同時還能增強凝學生的聚力,對他們進行集體主義教育。尤其是在“洋節”泛濫的今天,提高傳統節日在青年學生中的影響力,體會中國傳統節日背后深層的文化內涵,有種格外重要的意義。我國傳統節日中的家國情懷、責任擔當意識、誠實守信、尊師重教等等優良品質都是今天推進國家發展所需要的。選取傳統節日中的典型故事作為例證在課堂呈現,有助于增加課堂的吸引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自覺性。優秀傳統文化中還蘊含著超時代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論,對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誠如大儒張載所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有著這樣的傳承意識,中華文明才能夠在歷經苦難與滄桑后,成為人類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中斷的文明。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才能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將傳統節日中的愛國主義、自強不息、嚴于律己等思想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用優秀文化思想武裝青年大學生頭腦,有助于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助推實現偉大夢想。正是這種偉大的精神力量,使我們國家經歷近代西方堅船利炮的攻擊,依舊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團結一致取得了民族獨立、新中國建設、新時期改革的偉大勝利。今天我們面臨的國際國內環境也是異常險峻的,針對新的世情、國情、黨情,我們需要從傳統節日的寶庫中汲取營養,發揮它的強大力量,不斷克服和戰勝實現偉大夢想道路上的阻礙。中華文化中“自強不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和而不同”等思想將為我們實現中國夢提供豐富精神滋養,為實現中國夢注入持久的精神動力。
三、路徑初探
在教育部出臺的《完善傳統節日教育指導綱要》、《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等政策文件中,重點強調要了著力建設完善青年學生的理想人格、政治素養、道德品質的培養體系。高校作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應該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把繼承發揚傳統節日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自覺為傳承中華文明基因開創新思路,突出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
將中華傳統節日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單從哪一個方面入手就能畢其功于一役的,這是一個系統性的工作。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出嘗試。
1.創新融入思政課堂。
思政課是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徑,但純理論的課堂又容易走向單調、枯燥、照本宣科。我們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不斷適應新的學情,有針對性的、有目的性的,提高二者相融合的意識,將傳統節日中的內容進行提煉總結,并有針對性地將其融入課程學習中,為課堂教學提供歷史文化支撐,使傳統節日與時代要求相結合。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思想課老師可以開展中華傳統節日專題,讓學生有機會比較系統的學習相關內容。利用青年人喜聞樂見的方式,讓德育工作能被聽懂、能落實。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積極宣傳。課堂中可以介紹傳統節日的由來、發展歷程、精神內核,圍繞學懂做實在的目的,扎實推進各項青年人愛聽、參與的課堂活動。隨著新媒體的發展,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新興媒體,采用技術手段制作課件,利用現代科技使課堂教學形式多樣,將相關內容生動形象地展示在課堂上,促進二者之間的融合。
2.在黨團活動和課外實踐活動中融入傳統節日
目前看來我們的黨團活動和課外實踐受到實踐、場地等客觀條件限制,開展的相對不夠豐富。但實際上就著現有條件,我們仍然大有可為。在黨課團課中融入傳統節日的內容,可以使學生更加清晰地建立傳統節日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之間的聯系,弄清楚三者之間能夠產生共鳴的地方。形成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以及傳統節日的認同。與此同時,廣泛開展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為主題的黨團活動,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培育他們高尚的品德與家國情懷。將傳統節日融入課外實踐活動,高校可以同相關單位聯建共建,成立文化教育基地,讓學生在課余時間參與文化實踐活動,親身感受優秀文。另外,高校還可以鼓勵學生組織在舉辦融入傳統節日元素的活動,也例如中秋團圓賞月主題古詩朗誦大會等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引起他們的興趣和關注。相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而言,學生參加課外實踐活動的積極性相對較高,因此必須充分運用課外實踐這一教育方式。
3.在校園文化中融入傳統節日。
校園文化是一種潤物無聲的教育,不同于課堂中的講授,校園文化建設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點點滴滴中對學生產生影響。因此,校園環境營造應該盡量多融入傳統節日因素,對大學生進行文化熏陶。我們可以在校園環境中加入節日氛圍的裝修、布置,例如七夕節,可以通過一些海報、剪紙等組建文化長廊,宣傳中國“情人節”中兩情相悅、相互珍惜的婚戀觀。新媒體時代,學生獲得信息的途徑變得廣闊,學校可以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學校官方網站等網絡平臺,向學生推送傳統節日的內容,例如適時推出傳統節日問候。利用互聯網表現形式多樣化的特點,以視頻、圖片等形式形象地展現優秀文化,可以產生更加直觀、生動的效果;同時學校和班級可以在網絡平臺上設置專門用來宣傳中華優秀傳統節日的欄目和模塊,發揮學生自己的主動性和創造力,展示我們新時代青年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另外,隨著網絡直播平臺的興起,學校可以充分利用這類平臺,打造新形式來傳播中傳統節日,使大學生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傳統的講座、課堂也可以采用網絡直播的形式,既能吸引青年學生的關注,又能在學生業余時間中發揮思政教育的作用。對傳統節日有所知、有所感、有所行,從而增強文化自信,進而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四、結語
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實的措施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中華文明的影響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來。”我們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不斷向深入挖掘,向傳統文化取經。面對過洋節之風愈演愈烈,我們要更加重視中國傳統節日,過好傳統節日。培養出中國形、中國心的接班人。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 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 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光明報,2017-10-19(01).
[2]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 2565 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9-25(02).
[3]葛叢栩.傳統節日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08).
作者簡介
胡夢哲(1990—),女,漢族,安徽省宣城市人,講師,哲學碩士,單位:上海民航職業技術學院,研究方向:儒家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