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思想道德建設, 要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 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社會文明程度不僅體現在政府部門制定了怎樣的規則體系, 還體現在社會成員具有怎樣的規則意識。當代大學生規則意識的現狀及培育, 是深入貫徹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一環。本文試圖探索儒家“畏”的思想對培養大學生規則意識重要價值,來研究出一條行之有效的規則意識培養路徑。
◆關鍵詞:儒家;畏;大學生;規則意識
一、儒家“畏”的思想對于大學生規則意識培養的意義
大學生規則意識的培育是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內容之一,樹立規則意識和奉行規則要求是現代社會對大學生能力和素質的基本要求。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提出了“畏天命”,教導世人時刻記著頭頂之上有上天,我們要孝敬父母,積善成德,不可亂為,否則必然遭受上天的懲罰。王文元先生認為敬與畏不可分,敬畏可以使人產生美德,成為良知所期待的人。儒家“畏”的思想在中國幾千年的發展歷史中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對中國古代秩序的建立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今天在育人成長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大學生規則意識薄弱的原因分析
當代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和時代擔當。然而社會的期望與大學生的實際表現是有差距的,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大學生違規違紀甚至違法的行為層出不窮,各種失范行為屢禁不止。從根源上探究就是當代大學生規則意思的淡薄與弱化從而導致各種各樣的失范行為。
1.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我國傳統的人情世故和人治觀念的消極影響在當今社會尚有留存, 即便是大學生, 其對法律意識、契約精神仍沒有上升到崇敬的程度。而且與相對固定的鄉土社會相比, 社會轉型期的流動性較大, 這又就造成了傳統的道德約束力又相對下降。高校并不是一個封閉的環境, 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就不可避免地受這些不良社會環境的影響, 這就直接造成了其主觀上對規則價值的判斷偏差, 影響規則意識的形成。
2.大學生自身素質缺陷。高等教育正在由精英化向大眾化發展, 更多的學生能夠通過高考進入不同層次的高校, 但是高考并不涉及道德品質的考試。個別自身素質不高的學生在大學仍然我行我素, 不能自覺提升自身修養, 對規則更是無應有的崇敬和信仰。
3.高校制度不完善。目前高校對大學生的規則養成工作主要通過“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這門課展開。但是主要的問題是很多高校還是以照本宣科的灌輸式內容為主,往往流于形式,使工作的效果并不明顯。很多學生往往是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即使出現了問題也不知道應該按照規則或者是法律來維權。這種大學生對規則的認識和實踐相分離,知行脫節的現象,也嚴重挫傷了大學生按照規則辦事的積極性。
三、如何引導當代大學生建立規則意識
大學生應該成為示范性群體,其行為能夠影響社會甚至發揮重要作用。當前在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促進大學生更好的養成規則意識極為重要。高校是對大學生進行正規教育的最后一個陣地,所以在肩負大學生規則意識養成方面,高校應該發揮最大的作用,將大學生培養成新時代的棟梁之材。
1.要對大學生進行規則意識的教育。在當前我們國家大學生教育中,我們重點進行的是大學生感恩意識、責任意識的教育,而對大學生進行規則意識的教育不足,這就導致很多大學生出現失范行為。對大學生進行規則意識教育,有助于我們對大學生當中出現的一些行為做一個合理的解釋并制定相應的控制措施。高校要從培養學生學會做人的高度重視規則意識的教育。在入學教育時, 輔導員不僅要講明校規校紀具體內容,更要使學生明白其作用和意義,這樣有助于學生主動接受。要利用好《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為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和普及法制教育,也要創新教學方式,通過公選課、道德講堂和法律知識競賽等形式對學生進行道德和法律教育。在學科教育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注重知識與技能的講授, 同時也要將規則意識教育融入到課堂教學中。
2.幫助大學生建立起對規則的敬畏心態。“敬畏規則與法治,堅守正直與善良”。應該讓大學生意識到自己做任何事情都是應該有底線的,在校遵守校紀,在社會,上遵守各項規章制度,讓大學生意識到自由是相對的,自由是建立在對規則的遵守下的,這也是開展一切活動的前提。
3.要引導大學生自覺遵守規則。事物的發展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 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而內因才是事物發展的根據。因此,提升大學生自身的品質素養才是增強其規則意識的關鍵。社會規則從本質上來說就是社會成員間的契約,大學生作為社會成員的一員,更要注意處理好保持個性特征與遵守社會規則之間的關系,自覺做到在規則允許范圍內表達自己的意愿,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考慮到規則的約束。而且,大學生更要了解各種規則的背景和意義,認識到正是由于規則的存在才能夠使社會中的事物有序發展。
參考文獻
[1]韋銘.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大學生規則意識的困境與培育[J].智庫時代,2020.
[2]葉梅生.規則意識的倫理審視[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7.
[3]柯武崗,史漫飛.制度經濟學:社會秩序和公共政策[M].韓朝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作者簡介
楊建軍(1981—),內蒙赤峰人,副教授,西安工程大學學生工作部(處),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1.本文系2017年西安工程大學校哲學社會科學項目“儒家‘畏的思想在培育當代中國大學生規則意識中的重要意義探索”(2017ZXSK10)研究成果。
2.本文系2019年度陜西省教育廳科學研究計劃項目“蘇格拉底‘精神助產術對于規則意識培養的重要意義探索”(19JK035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