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班集體建設是貫穿班級從新班組建至畢業整個過程中的一項重要的、常抓不懈的工作,班集體建設好壞,影響到班風和學風,影響到班集體凝聚力,影響到班內每一位學生的個人發展。班主任接手新班之際,如何運籌帷幄,進行班集體建設,影響深遠!
◆關鍵詞:班主任;新班;班集體建設
在班級管理中,我們發現,有的班主任日夜操心勞肺,班級問題層出不窮,他(她)就像一個“消防員”,哪有“火情”往哪奔;而有的班主任有如“諸葛”,氣定神閑,心不焦,體不累,班級正,學風濃,班級發展順風順水。班主任工作的“投入”與“產出”緣何會出現兩種巨大的“反差”局面?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老班”也好,“新班”也罷,接手一個新的班級伊始,能否運籌帷幄,走好班級發展的第一步,決定了后續班主任工作成效是“事倍功半”,抑或“事半功倍”!因此,每每接手新班,我會這么做----借他山之“力”,蓄攻玉之力,“營造”新班良好班風和風氣!
1借社會之“力”? 培養“實踐能力”
學生成人成才,顯然不能只坐在課堂或實驗室里全部完成,需要通過豐富的社會教育來完成。很多學生對“說教”形式的教育,沒有“認同”感,甚至會產生抵觸情緒。
接手新班之際,我會帶領全班同學,對班集體建設做一個長期規劃,對每個階段分別設定短期目標。我們在不同階段安排不同主題,組織學生走入“社會”進行生活實踐,體驗生活,拍下體驗視頻和圖片,配以文字,上傳網絡班級平臺,同學間進行分享交流。通過真正地接觸“社會”,學生對社會現象的“感知能力”慢慢有了提升,進而在思想或心理上遇到問題時,表現出越來越高的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2借學校之“力”? 培養“自我管理能力”
“家有家規、校有校紀、國有國法”,學生在各種環境下的言行舉止,都會受到相應規范的“約束”,但只有在學校,他們會“時刻”受到更加“細致”的規范要求。
接手新班之際,曾經,作為一位沒有經驗的年輕班主任,我的做法是,先自行制定一套非常嚴格的“班規”,與新生第一次見面的班會上,便“抖落”自己的“虎威”,強調各種觸碰“高壓線”的后果,這種被“壓制”下的班級氛圍,表面平靜,實質暗流涌動,特別是從學生眼神流露出對老師的“不滿”,令人心怵!但經過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的“摸爬滾打”后,如今,我是這么做的:以校紀校規為前提,組織全班同學,根據班情,制定并研討班規,在獲得超過全班人數90%的同意通過率下,形成班規上墻張貼,后期執行中再逐步完善不合理之處。由全班同學民主集中討論形成的班規,學生對此有認同感。班主任在管理中,不必事無巨細地“親力親為”,讓學生管自己能管的事!
3借家長之“力” 培養“自我教育能力”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多年來,教師是“施教”角色,學生是“受教”角色,這樣的角色帶來的師生關系,從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學生的綜合素養的提升。
接手新班之際,我會利用新生入學前的兩個月暑假,重點做這樣幾件事:1.創建班級家長群,要求每位同學至少有一位家長在家長群;2.每天發布兩條校紀校規,讓家長每天抽時間陪孩子一起“聊聊”此內容(在假期開始和開學前,分別發布一輪),學生將“聊后的感想”上傳至風上班級平臺。;3.就“手機管理”和“排座位”等特定問題,在家長群內組織討論,征求家長的合理建議,獲得90%的家長認可后,形成“班規”,請家長在開學前10天內,與孩子學習班規并交流反饋;4.根據家長在群內交流發言情況,選取兩位爸爸兩位媽媽擔任班級家委會成員,在新生入學前期,在家長助力下,繼續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讓學生教育自己能教育的事情。
4借班干之“力” 培養“自我服務能力”
學生在班集體中,需要具有為集體、為他人服務的意識和能力,這不是外界力量強加就可以的,需要不斷地“內化”而形成。
接手新班之際,我會做這樣幾件事:1.設置班級組織機構,明確每個職位的分工和職責,強調班干首先具有為班集體和為其他同學“服務”的意識;2.班委研討形成文案,在班內設置多個服務性的崗位,確保每生至少認領到一個;3.在班委協調下,每周進行一次崗位輪換;4.制定一份問題記錄表,班干輪流負責記錄同學在服務班級、服務他人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每周一次組織相關人員討論并不斷修正。在班委合力下,全班學生的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逐步有所提升,大家心往一處使,班集體的凝聚力越來越強!
5結語
當下,班主任需轉變傳統的教育管理理念,建立“以生為本”的教育觀,在接手新班時,不再是“父母”式的嘮叨角色,不再是“法官”式的“評判角色,不再是“保姆”式的服務角色,......在班級管理體系中,班主任重在指導和引導,對學生加強“三自管理教育”,讓學生做自己能做的事,讓學生管自己能管的事,讓學生服務自己能服務的事,幫助學生從“被管”向“自管”角色轉變,激發學生參與班級管理的能動意識。當學生感到自己真正成為班級的主人,集體榮譽感、團隊精神......自然而然在在越越多的同學內心得到“強化”,當正氣成為班級“主流”時,師生關系將會是“融洽”而美妙的,班級發展態勢將會是“勢不可擋”的,班集體建設成果也將會是“順理成章”的!
作者簡介
蔣加云,女,江蘇省常熟中等專業學校,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學生管理。
基金項目:2019年第二期蘇州市德育特色學校專項課題(Szzjlx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