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玉



摘 要:進城購房農民家庭生活方式的變化將影響其對農村承包地和宅基地的使用狀況。利用對161戶進城購房農民家庭的調查數據,研究其承包地和宅基地使用變化情況。對承包地的研究結果表明,沒有老人的家庭更傾向于改變承包地用途,家庭收入高的家庭更傾向于改變承包地用途,購房地點離農村老家越遠越傾向于改變承包地用途,戶主在城鎮有穩定工作的家庭更容易改變承包地用途。對宅基地的研究結果表明,進城購房農民家庭在農村建房成本越低越容易改變宅基地用途,無老人的家庭更容易改變宅基地用途?;诖?,政府應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為進城購房農民家庭承包地高效利用提供服務;賦能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承接進城購房農民家庭退出的承包地和宅基地;允許城鎮離退休老人返鄉,激活農村土地要素市場。
關鍵詞:進城購房農民家庭;土地使用變化;土地政策調整
中圖分類號:F301.1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21)05-0028-08
一、問題的提出與文獻綜述
隨著城鎮化的推進,越來越多的農民家庭進城購房已成為一種趨勢。進城購房家庭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一方面,他們在城鎮有新家,有新的職業和收入來源,與留在農村的家庭相比,不同之處在于對土地的依賴已經大大降低;另一方面,他們在農村還有老家,與已經完全脫離農村的農民(通過升學、招工、參軍等方式,其身份已轉化為市民)相比,他們的身份還是農民,與土地還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在農村的土地權益依然存在。進城購房農民家庭這個特殊群體已經被一些學者所關注,他們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研究。
關于農民進城與土地的關系,學界從不同角度進行了探討。一般認為,土地是農民進城的阻力因素。有學者從社會發展現代性的角度研究,認為農民工雖然已經走出了農村,但他們與土地在法律上和利益上仍然存在著相當大的關聯性,這種關聯性使農民工雖然已經完全成為依靠工資性收入的產業工人,但他們仍以各種方式保留著自己的土地,不符合社會現代化趨勢。①有學者從土地養老功能角度研究,認為農村土地的養老功能強化了農民對土地的依賴,農村土地改革應逐步去除土地的養老屬性。②有學者從土地財產和保障功能角度研究,認為農村土地的財產功能和保障功能強化了農民工對土地的依賴。③有學者從土地影響農民工進城居留意愿的角度研究,認為有地的農民工相對于無地的農民工具有更低的城市居留意愿,土地對新生代農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影響要顯著低于老一代農民工④,從總體上看農民工退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及集體收益分配權的意愿很低。⑤有學者從土地對農民工戶口遷移的影響角度研究,發現在流出地沒有耕地、宅基地或集體分紅的農民工愿意遷移戶口的可能性高于有地的群體⑥,宅基地預期補償性收益越高,農民工留城意愿和戶口遷入意愿越低。⑦
學界對農民工與土地關系研究已經比較全面,但進城購房農民家庭的生活生產方式會發生變化,這也會對農村承包地和宅基地的使用狀況產生影響。到底進城購房農民家庭的承包地和宅地基的使用狀況有沒有發生變化,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什么時候開始發生變化等問題是值得研究的,研究結果將為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提供參考。
二、進城購房農民家庭土地使用狀況研究假說
與進城購房農民家庭利益相關的農村土地按照用途可以分為承包地、宅基地、集體建設用地等。由于我國各地農村的實際情況差別比較大,尤其是集體建設用地中的經營性部分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和大城市周邊,其他地方很少甚至沒有,其使用狀況不為農村家庭所決定。因此這里主要分析與農村家庭關系普遍密切的承包地和宅基地的使用狀況。
(一)分析的理論依據
此處分析的理論依據主要為家庭分工理論和農民理性經濟人理論。家庭分工理論中最有代表性的是Samuelson的“一致同意”模型和Becker的“利他主義”模型。Samuelson最先將新古典傳統的單一決策者假設擴展到家庭,認為家庭效用最大化僅取決于外生的價格和家庭的聯合收入。⑧Becker在“一致同意”模型的基礎上研究了其形成機理及穩定性,提出了“利他主義”模型,認為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都致力于最大化家庭產出,并且最優家庭資源分配是帕累托有效的。⑨根據Becker家庭分工理論,家庭成員之間會根據生產生活需要進行分工,進城購房農民家庭中人口代際結構會對農村老家的宅基地和耕地使用產生影響。
農民理性經濟人理論代表人物Schultz認為,農民作為“經濟人”毫不遜色于資本主義企業家,“農民在他們的經濟活動中一般是精明的、講究實效的和善于盤算的”⑩。費孝通、張之毅認為農民可以根據經驗對農作活動的時間、空間和勞動力作出合理安排。B11黃宗智認為小農的決策可以用“機會成本”和“邊際效用”等經濟理論進行解釋。B12這表明根據農民理性經濟人理論,農民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會在收益與成本之間進行權衡。
(二)承包地使用變化研究假說及模型構建
1.關于承包地使用變化的研究假說
基于家庭分工和理性經濟人理論,對進城購房農民家庭承包地使用變化提出如下假說。
假說1:家庭代際結構中三代以上家庭更容易形成年輕人進城、老年人留守的狀況,這時農村的承包地仍然會經營,用途不容易發生改變。因此家庭代際結構中沒有老人的家庭更傾向于改變承包地的用途。
假說2:進城購房農民家庭的整個收入結構中,農業收入占整個家庭收入的比重越低,說明其對農業收入的依賴性越弱,承包地的收入將變得不太重要。因此農業收入占比低的家庭更傾向于改變土地用途。
假說3:進城購房農民家庭購房地點離農村老家越遠,返鄉務農的時間成本就越高,越傾向于流轉或種植管理周期更長的苗木、中藥材等。因此購房地點離農村老家越遠越傾向于改變承包地用途。
假說4:進城購房農民家庭的戶主進城后,如果有穩定的工作則請假返鄉會受到約束,機會成本高,而自主創業、經商或打零工的時間靈活,返鄉機會成本低。因此戶主在城鎮有穩定工作的家庭更容易改變承包地用途。
2.模型設定和變量選擇
(三)宅基地使用變化研究假說及模型構建
1.關于宅基地使用變化的研究假說
基于理性經濟人和家庭分工理論,對進城購房農民家庭宅基地使用變化提出如下假說。
假說5:根據理性經濟人理論,農民愿意為經常居住的房屋進行投資,為了避免浪費,一般情況下在農村老家建房投入越少越傾向于離開農村。因此進城購房農民家庭在農村建房成本越低越容易改變宅基地用途。
假說6:根據家庭分工理論,進城購房家庭中如果有老人則可能會選擇在農村老家務農和養老,需要在農村老家居住,宅基地不會改變用途。因此家庭成員中無老人的家庭更容易改變宅基地用途。
假說7:隨著進城購房農民家庭對城鎮生活的適應和戀土情結的淡化,進城購房時間越長,返鄉居住的時間就會越短,農村宅基地使用更容易發生改變。因此,進城時間越長越容易改變宅基地用途。
2.模型設定和變量選擇
模型2中p1表示被調查家庭改變宅基地用途的概率,p2表示被調查家庭不改變宅基地用途的概率。考慮的影響因素有:農村老家住房面積、建房成本、家庭代際結構、農業收入在總收入的比重、購房地點、購房時間、宅基地轉讓順暢程度,下面對這些變量進行詳細解釋。
被訪家庭農村老家住房面積S反映了住房舒適度,這是影響宅基地使用狀況變化的因素之一。這里沒有用宅基地面積作為變量是因為住房面積可以反映宅基地的有效利用面積,更能影響進城購房家庭決策;建房成本C直接反映了農村老家住房的重要性,建房成本高說明戶主比較重視農村老家住房,一般不會輕易棄用;家庭結構St反映家庭代際分工,采用虛擬變量處理,其中二代家庭取值為1,三代及三代以上家庭取值為0;農業收入在總收入的比重P反映家庭脫離農業的程度,比例越低說明越脫離農業,使用農村老家宅基地的可能性也在降低;購房地點Lo反映了往返城鄉兩個家之間的成本,因此也影響著宅基地的使用狀況。在模型中使用虛擬變量處理,其中Lo1表示縣城,Lo2表示地級市及以上城市,每個變量是則取1,不是取0;購房時間T反映了時間對購房家庭宅基地利用行為改變的影響,在模型中用虛擬變量處理,這里仍然是指購房前5年和購房后5年,2015年及之前取值為1,2015年以后取值為0;虛擬變量D3反映宅基地轉讓是否順暢,順暢用1表示,其他用0表示。
三、進城購房農民家庭土地使用狀況調查統計分析
為了研究進城購房農民家庭土地使用狀況,筆者在2020年3月通過電子問卷和電話訪談相結合的方式對某大學在讀的366名農村生源學生家庭情況進行了調查,這些家庭包括河南、江蘇、浙江、甘肅、寧夏、廣西六省,保證了被調查家庭的隨機性和廣泛代表性。調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對所有的同學發放問卷,剔除由于征地等原因無地或者有少量土地的71個家庭,剩余295個農村生源的家庭中有161戶在城鎮已經購房,占比54.58%。第二個階段對161戶進城購房家庭進行第二次問卷調查,調查的內容包括購房的時間、地點、價格、房屋面積等;農村承包地每一地塊的使用變化情況,包括面積、用途及其改變情況、改變原因、改變時間、收益等;農村宅基地的使用變化情況,包括宅基地面積、來源(分配或購買)、取得時間、房屋面積、結構、造價、用途及其改變情況、改變原因、改變時間等。
(一)進城購房的基本情況
第一,購房的目的。在調查的161戶進城購房家庭中,購房的目的可以分為事業發展需要、結婚需要、子女上學需要和其他需要四類。從表1可以看出,以事業發展為目的的有59戶,占比36.65%;以結婚需要為目的的有45戶,占比27.95%;以子女上學需要為目的的有36戶,占比22.36%;以其他需要為目的的有21戶,占比13.04%。從進城購房的目的看,事業發展需要占比最大,同時結婚需要和子女上學需要也是農村家庭進城購房的重要原因。
第二,購房家庭的代際結構與收入。從表1可以看出,在購房家庭代際結構方面,有70戶為父母—子女組成的兩代人家庭,占比43.48%;有91戶為爺奶—父母—子女組成的三代人及以上家庭,占比56.52%,三代及以上家庭占比略高。從家庭收入角度看,有33戶家庭年收入在5萬元以下,占比20.50%;有73戶家庭年收入在5萬—10萬元,占比45.34%;有55戶家庭年收入在10萬元以上,占比34.16%,中高收入家庭占多數。
第三,購房的地點與時間。從表1可以看出,在購房的地點方面,選擇在鄉鎮中心購房的有34戶,占比21.12%;選擇在縣城購房的有82戶,占比50.93%;選擇在地市及以上城市購房的有45戶,占比27.95%,選擇縣城購房的占比最大。從購房的時間段看,在2015年及之前進城購房的有68戶,占比42.24%;在2015年以后進城購房的有93戶,占比57.76%,表明近年來進城購房的越來越多。
第四,戶主進城后的職業。從表1可以看出,戶主進企業工作的有67人,占比41.62%;創業或經商的有35人,占比21.74%;打零工的有29人,占比18.01%;從事其他職業的有30人,包括無業、沒有固定職業或仍以務農為主的,占比18.63%,進企業、經商是進城購房農民家庭戶主就業的主要選擇。
(二)承包地的使用狀況
從表2可以看出,161戶進城購房農民家庭承包地使用狀況無變化的有81戶,占比50.31%。其主要原因是這些家庭成員中的老人仍然留在農村老家務農,或者有的在鄉鎮中心甚至縣城購房的家庭,距離老家較近,交通便利,可以很方便地往返老家和新家之間,并不影響其經營承包地。
161戶進城購房農民家庭承包地使用狀況有部分變化的有44戶,占比27.33%。其中調整種植結構的有7戶,占比4.35%,調整種植結構主要表現在放棄農作物種植,替而代之的是種植管理周期長的中草藥或者經濟林等;流轉部分承包地的有31戶,占比19.25%,流轉土地主要是通過轉包、出租、代耕的形式進行。保留的部分是菜地、油料作物、果園用地等,這部分承包地可以給城里的新家提供綠色、安全的蔬菜、食用油、水果等,能夠有效地降低其在城鎮的生活成本。留下的菜地、油料作物用地一般面積比較小,管理起來比較簡單;撂荒部分承包地的有6戶,占比3.73%,一些土地質量較差或者地塊距離遠、易被自然災害破壞、面積小等地塊被放棄。
161戶進城購房農民家庭承包地使用全部發生變化的有36戶,占比22.36%。其中全部調整種植結構的有6戶,占比3.73%,主要是回農村老家周期比較長的家庭,每年返回農村老家的次數屈指可數,種植景觀苗木或經濟林,可以長周期管理,并能夠防止承包地因撂荒被收回;承包地全部流轉的有30戶,占比18.63%,流轉的形式主要是轉包、出租和代耕,這樣不但可以獲得少部分的流轉收入并且可以防止撂荒,保留土地承包權。
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承包地部分流轉和全部流轉的比例一共為37.88%,這表明土地流轉是進城購房農民家庭改變承包地使用方式的主要渠道;沒有家庭將承包地全部撂荒,這表明這些家庭比較重視土地承包權,防止被收回。
(三)宅基地的使用狀況
從表3可以看出,161戶進城購房農民家庭宅基地使用無變化的為79戶,占比49.07%。無變化的原因是因為家庭內部代際分工的存在,尤其是三代及以上家庭形成了老年人在老家務農、中青年人在城鎮務工、子女在城鎮就讀的狀態。這種家庭分工的結果是城鄉兩個家都有人居住,因此農村宅基地一直正常使用。
161戶進城購房農民家庭宅基地使用有部分變化的為67戶,占比41.61%。其中對宅基地間歇性使用的有47戶,占比29.19%。這些家庭主要是在鄉鎮中心和縣城購房的家庭,他們距離農村老家不遠,在農村老家仍然粗放地管理承包地或者種植蔬菜等必要的農產品。另外,原來的一些親戚朋友等社會關系仍在老家,因此他們會經常往返于城鄉之間,農村宅基地被間歇性地使用;有重要事項才使用農村宅基地的家庭有12戶,占比7.45%。這類家庭主要是長期舉家在外,只有春節或者重要的親戚朋友家有婚喪嫁娶等重大事項時才返回農村老家;出租農村宅基地的有8戶,占比4.97%,這主要是那些想通過房屋出租增加財產性收入,同時農村房屋又有出租機會的家庭。同時具備這兩個條件的進城購房農民家庭只是少數,多數因為房屋位置的原因,并沒有機會出租。
161戶進城購房農民家庭宅基地使用完全發生變化的為15戶,占比9.32%。其中轉讓農村宅基地的有8戶,占比4.97%;廢棄農村宅基地的有7戶,占比4.35%。這兩類都是已經舉家搬遷至城鎮,與農村基本上完全脫離關系,通過轉讓農村宅基地可以獲得收入。廢棄的是因為宅基地位置不佳,不具有交易價值,退回集體無收益,無退出意愿。
四、進城購房農民家庭土地使用狀況變化假說檢驗
進城購房農民家庭承包地和宅基地使用狀況的改變是多種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為了驗證前文提出的7個研究假說,這里利用調查的數據并通過二元選擇Logit模型進行分析。
(一)承包地使用狀況模型估計結果分析
利用調查數據對模型1用Eviews軟件進行估計,估計結果LR的值大于查表臨界值,總體顯著。估計結果(表4)顯示,被調查家庭承包地面積Ar對承包地的使用狀況變化影響不顯著,這表明被調查家庭承包地面積差異對是否改變承包地使用狀況影響不明顯;家庭代際結構St對改變承包地使用狀況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模型中二代家庭取值為1,參數估計結果為正值,表明二代家庭較三代及以上家庭更傾向改變承包地的使用狀況,而三代及以上家庭有老人留守農村老家務農,所以基本上維持不變,與假說1一致;家庭總收入In對承包地使用狀況的改變也有明顯的影響,并且表現為收入越高改變承包地使用狀況的傾向越大,這表明收入越高的家庭越傾向于脫離農業,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假說2;農業收入在家庭總收入中的比重P對改變承包地使用狀況沒有顯著影響,不能有效支持假說2的猜想,這可能是因為在調查的進城購房農民家庭中農業產出在家庭總收入中的比重普遍在5%以下,未拉開差距。這表明家庭的絕對收入而非相對收入(農業收入占比)影響承包地使用情況。
虛擬變量購房地點在縣城用Lo1表示,其對承包地的使用狀況改變影響不顯著,原因可能是部分在縣城購房的家庭距離農村老家近,便利的交通條件使其務農不受太大影響;購房地點在地級市及以上城市用Lo2表示,其對承包地的使用狀況改變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與研究假說3一致,可能是因為在地級市及以上城市購房的家庭距離農村老家遠,需要改變承包地使用狀況以減少其回農村老家的次數;購房時間T對承包地的使用改變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這表明進城購房時間越長,離開農村的可能性就越高,更傾向于改變承包地的使用狀況;虛擬變量D1對承包地的使用狀況改變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與研究假說4一致,表明戶主工作穩定有利于其離農從而改變承包地使用狀況;虛擬變量D2對承包地的使用狀況改變影響不顯著,表明承包地流轉流暢與否沒有對承包地使用狀況改變產生明顯影響。
(二)宅基地使用狀況模型估計結果分析
利用調查數據對模型2用Eviews軟件進行估計,估計結果LR的值大于查表臨界值,總體顯著。模型的估計結果(表5)顯示,農村住房面積S對宅基地用途的改變沒有顯著的影響,在調查中農村住房面積的差異比較大,最多的有300m2以上,少的不足100m2,面積差主要由樓層的多少引起,有的為一層平房,有的為二、三層的樓房,但基本上都可以滿足居住需要,從功能上看差異不大,因此影響不顯著;農村住房建造成本C對農村宅基地用途的改變有顯著的負向影響,即建設成本越高越不改變用途,與研究假說5一致,這表明農村老家住房建設比較好的家庭比較重視其使用,不輕易改變用途;家庭代際結構St對農村宅基地用途的改變有明顯的正面影響,與研究假說6一致,這表明農村二代家庭多傾向于改變宅基地用途,由于沒有老人留守農村老家,宅基地的使用率就會降低;農業收入在家庭收入中的比重P對農村宅基地用途的改變有明顯的負面影響,這可能是由于農村留守老人務農所得收入引起的。
虛擬變量購房地點在縣城用Lo1表示,其對農村宅基地的用途改變無明顯作用,一部分是因為有代際分工的存在,農村老家仍然有老人居住,另一部分是因為有些進城購房家庭離縣城距離不遠,因為經營承包地、親友交往等原因仍有家庭成員住在農村老家;虛擬變量購房地點在地市及以上城市用Lo2表示,其對農村宅基地的用途改變有明顯的正向影響,因為這部分家庭往往在城市有穩定工作,回農村老家頻次很低,多是春節期間在老家短暫居住;購房時間T對宅基地的用途改變沒有顯著影響,沒有支持研究假說7,這可能仍然是受代際分工的影響。需要說明的是,宅基地的使用和承包地的使用狀況并不一致,有的家庭雖然承包地已經流轉或者改種林木,但老人仍然居住在農村老家,宅基地正常使用;虛擬變量D3估計結果不顯著,這表明宅基地轉讓順暢度對宅基地的用途改變影響不明顯,原因是調查中發現轉讓宅基地的家庭比較少。
五、土地政策調整建議
對調查數據的統計分析和對研究假說的計量經濟學檢驗表明,進城購房農民家庭的承包地和宅基地使用狀況有一半左右發生了較大變化,部分承包地存在粗放經營傾向,留守老人使用農村宅基地和經營承包地的情況比較普遍,承包地和宅基地退出存在不暢的現象。據此,本文提出如下的承包地和宅基地政策調整建議。
(一)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為進城購房農民家庭承包地高效利用提供服務
前文調查數據表明,隨著我國進城購房農民家庭越來越多,總體上看已經存在對承包地粗放經營以及土地撂荒的現象。農村中青年人口逐漸離農,老年人成為農村的主角,他們經營著農村承包地和使用著宅基地,短期內大規模退出農村土地不現實。這就需要完善老人農業服務體系,在農業生產產前、產中、產后提供更加周到的服務。尤其是電子商務的興起對農村的發展影響日漸顯現,而老人正是缺乏使用互聯網能力的群體。在我國基層治理組織中,只有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能夠擔當起服務“三農”的任務,建議政府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立村一級的“三農”服務中心服務老人農業,作好信息收集與發布、生產資料運輸與銷售、農業播種與收割、農產品收購與銷售等服務,幫助在農村留守的老人群體跨越數字鴻溝,讓農村老人能夠在體力、能力允許的范圍內從事農業生產,提高進城購房農民家庭承包地利用效率。
(二)賦能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承接進城購房農民家庭退出的承包地和宅基地
近年來從政界到學界都認為需要建立農村承包地和宅基地的有償退出機制,但目前該機制還沒有廣泛建立,農村承包地主要是通過流轉保留承包者的權益,農村宅基地主要是通過轉讓實現權益變現,但效果并不理想。農村的承包地和宅基地由于位置壟斷的原因,不同區域與點位的土地價格差別巨大,而承包地和宅基地都有明顯的社會保障功能,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質,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市場失靈,需要政府介入。要讓農村承包地和宅基地退出順暢,就需要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對退出的承包地和宅基地進行接盤并合理使用。農村承包地和宅基地有償退出的最大困境在于土地市場失靈的地方土地交易補償出自何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承擔著承包地和宅基地的部分管理職能,卻沒有相應的經費支持,建議政府探索從土地出讓金中提取一定比例資金用于補貼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為其有“償”賦能,讓其有能力落實部分土地管理職能,對自愿退出土地者提供補償并對退回土地進行合理使用。
(三)允許城鎮離退休人員返鄉置業,激活農村土地要素市場
農村年輕人進城發展,老年人留下養老是一種常見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城鎮適合發展,農村適合養老。鄉村振興需要大量的資金和人才,我國城鎮離退休人員數量大,合理引導是一大筆社會財富,其中一部分人有返鄉養老的意愿,他們在離退休前從事不同的工作,是一批有經驗、有智慧、有精力、有財力的群體,符合傳統意義上的“鄉賢”。政府應鼓勵有意愿的城鎮離退休老人返鄉養老,促進資金和人才要素向農村流動。住房是返鄉養老的必需品,應修改現有禁止城鎮居民下鄉購房的法律規定,在一定條件下允許城鎮離退休人員返鄉購買當地轉讓的宅基地或租賃農房、合作建房。因為返鄉人員在進城之前本身就是原集體成員,城鎮離退休老人返鄉養老不會打破農村村莊原有的社會秩序,社會風險小。但對城鎮離退休老人到農村購買宅基地也要進行條件規定,比如要經過村集體或小組三分之二成員同意,購買宅基地的面積不能超過當地規定,修建的房屋面積、高度、用途都要符合當地的具體規定。同時,要利用大數據技術加強對城鄉不動產合并監管,將城鄉房產用地面積進行分類登記,為城鄉住房面積捆綁征稅創造條件,避免城鄉兩頭占地。
注釋
①張春龍:《現實性與現代性:農民工與土地的關聯性及其走向》,《求實》2015年第11期。
②趙敏:《別讓土地成為農民養老的唯一依靠》,《人民論壇》2018年第3期。
③郭芹、高興民:《農民工半城鎮化問題的多維審視》,《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3期;賀立龍、曾鈺婷、付春生、龔馳:《鄉村振興視角下社會資本參與宅基地盤活的減貧興農效應——來自農房聯建的案例與證據》,《管理學刊》2020年第2期。
④劉玉萍、郭郡郡:《土地對農民工城市居留意愿影響的實證研究——物質保障抑或情感依附》,《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6期。
⑤張曉山:《共性與差異:中國農民工的群體分化與政策選擇(專題討論)》,《河北學刊》2020年第5期。
⑥王朋崗、王力、汪朦:《流出地“三權”及其收益對農民工戶口遷移意愿的影響》,《人口與發展》2020年第5期。
⑦錢龍、周寧、章莉:《助推還是羈絆:宅基地財產性收益對農民工城市融入的影響》,《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1期。
⑧吳桂英:《家庭內部決策理論的發展和應用:文獻綜述》,《世界經濟文匯》2002年第2期。
⑨[美]加里·貝克爾:《家庭經濟分析》,彭松建譯,華夏出版社,2000年,第195頁。
⑩[美]西奧多·舒爾茨:《經濟增長與農業》,郭熙保、周開年譯,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1年,第13頁。
B11費孝通、張之毅:《云南三村》,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43頁。
B12黃宗智:《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中華書局,2000年,第7頁。
B13蔡穎、李永杰:《大學生創業意愿影響因素研究——基于多元排序選擇logit模型的發現》,《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12期。
責任編輯:澍 文
Abstract:The change of the life style of the farmers who buy houses in the city will affect the use of rural contracted land and homestead. 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161 peasant families who purchase houses in citie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hanges in the use of contracted land and homestead. The results show that families without the elderly are more inclined to change the use of contracted land, families with high income are more inclined to change the use of contracted land, and the farther the house is from the rural home, the more inclined they are to change the use of contracted land, households with stable employment in cities and towns are more likely to change the use of contracted l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ower the cost of building houses in rural areas, the easier it is to change the use of homestead, and the families without the elderly are more likely to change the use of homestead. Based on this, the government should encourage rural collec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s to provide services for the efficient use of the contracted land of farmers who purchase houses in cities, enable rural collec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s to undertake the contracted land and homestead withdrawn by farmers′ families who purchase houses in cities, allow the urban retirees to return home and activate the rural land factor market.
Key words:rural households buying houses in the cities; land use changes; land policy adjust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