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霞
摘要:本文闡述了構建生物質清潔取暖發展新格局的重要性,認為只有科學謀劃整體推進,才能取得更大的能源經濟效益。
關鍵詞:科學謀劃;整體推進;清潔能源
近幾年,建平縣緊密圍繞農業農村中心工作,以推進農村能源革命為引領,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潔化、農業生產綠色化、農民生活用能清潔化為目標,全面推進農村能源建設工作,取得了較好成效。
截至目前,全縣累計建成戶用沼氣池1.1萬戶、太陽能熱水器30萬套,推廣高效節能爐0.3萬臺、吊炕20萬鋪,初步形成了以太陽能、生物質能為基礎的農村多能互補發展格局。
2017年開始,建平縣積極探索秸稈打捆直燃集中供暖模式和北方農村戶用清潔取暖模式。2018年,建平縣加速了技術推廣,共推廣秸稈打捆直燃集中供暖工程14處,總噸位數29噸,供暖面積13.7萬平方米,受益農戶600戶。其中,面積最大達到6.6萬平方米,最小2300平方米,主要是為鄉鎮政府公共場所、學校、醫院、養老院、農民社區等集中供暖;推廣北方戶用清潔取暖模式3000戶,輻射帶動3萬余戶。總體清潔供暖面積達到43.7萬平方米。年利用秸稈2.5萬噸,可節約標準煤1.3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4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100噸。
科學謀劃整體推進生物質清潔取暖,主要抓了以下4個方面。
1 強化組織領導,建立考核機制
成立了建平縣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工作實施領導小組,明確了各鄉鎮政府的主體責任。對各鄉鎮清潔取暖情況納入績效考核,對完成較好的鄉鎮進行年度表彰,對完成較差的鄉鎮進行約談整改。采取疏堵結合方法,縣農業環境監測保護站嚴抓秸稈禁燒工作及燃煤鍋爐取締工作,縣農業農村局積極推廣秸稈打捆直燃等秸稈能源化利用技術。
2 政策扶持帶動,積極多元投入
對合作社等經營主體的合作組織選用的農機具及時辦理農機補貼,并積極爭取保護性耕作項目;將合作社及秸稈打捆直燃供熱企業所需電力配套納入到農網改造工程,同時享受農用電價格;對新建以秸稈為原料的供暖試點優先解決企業用地指標,并及時解決臨時占地問題;按要求落實了省、市免稅政策,為秸稈運輸轉運車輛發放綠色通行證,切實解決秸稈運轉不暢的問題。
3 創新運營模式,行使監管職責
建設試點,探索出可持續、可復制的企業+合作社運管模式。秸稈直燃鍋爐的運行、管理及維護由供暖公司、鍋爐生產廠家或第三方能源環保公司承包。企業與當地秸稈綜合利用合作社或者秸稈經紀人合作,由當地合作社或經紀人負責秸稈打捆、運輸、貯藏工作。企業收取采暖費,負責水電費支出,組織司爐工對鍋爐進行運行并支付司爐工工資。合理兼顧了秸稈供應體系、供暖企業和農戶各方的利益,實現了政府、企業、用戶互利共贏。秸稈打捆直燃技術能否運行好最重要的環節就是秸稈收儲運。建立了以農業綜合服務聯合體為核心的秸稈收集儲運體系,對秸稈的收集儲運工作實行統一收集、統一運輸、統一存儲的“三統一”辦法,形成了“村合作社收集、鄉鎮聯合社運輸縣級企業加工利用”的較為完善的運行機制。截至目前,聯合體已在建平縣8個鄉鎮建立了8家農民專業聯合社,下轄78家農民專業合作社,覆蓋全縣25個鄉鎮。
在技術推廣過程中進行監管。在秸稈鍋爐上增加監控模塊,初步建立了遠程監控系統,可隨時通過手機端或電腦端,對秸稈利用量、鍋爐熱效率、進出水溫度等指標實時遠程監控,掌握各試點運轉情況。制定應急預案,強化檢查督導,確保了項目建設4年無重大事故。利用不定期檢查的機會,先后出動600人次,加強了對從業人員的教育管理和用戶的宣傳培訓。
4 突出科技引領,完善技術創新
試點運行過程中,發現人工強度大、耗電高等問題。聘請沈陽農業大學、遼寧省農科院、遼寧省能源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專家,以及秸稈打捆直燃龍頭企業,對該技術不斷改進,在汽化燃燒、二次配風、污染物排放、自動進料、熱效率提高、焦油處理、高含水量秸稈燃用、遠程監控等方面均實現了突破和創新。進一步提高了秸稈打捆直燃專用鍋爐的熱效率,降低了污染物排放,解決了秸稈熱值低、進料頻繁、人員勞動強度大的問題,提高了裝備的自動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