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瑜 魯紹芳 雷晨昱 連慧香 劉濤 黃立
摘 ?要: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指示,本文對獸醫寄生蟲學課堂引入課程思政進行了探索和思考。在提高教師課程思政的自覺性,明確專業課程立德樹人導向的基礎上,挖掘、整理獸醫寄生蟲學課程思政元素,探討課程思政的實施路徑。建立思政元素融入課堂的方法,將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貫穿于整個專業課教學過程,加強校企融合,助推課程思政,努力形成專業課教學與思政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關鍵詞:獸醫寄生蟲學;課程思政;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0769(2021)03-0105-05
農林高校的根本任務在于培養合格的農林領域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農業農村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才,農業院校肩負著三農人才培養的重任[1]。作為涉農的畜牧獸醫相關專業,不僅要培養合格的畜牧獸醫從業者,更要注重對學生思想政治和職業道德的培養。近年來,畜牧獸醫專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素養教育主要依靠思想政治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常常被認為是思想政治教師或者輔導員的工作。專業課教師較少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習近平總書記[2]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要求“其他各門課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習總書記的講話提出了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將各門專業課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課堂教學各環節,從而實現思想政治課程和課程思想政治有機融合起來,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貫穿教育和教學的全過程,實現全方位育人的體制機制,助力學生全面發展[3]。
獸醫寄生蟲學是研究寄生蟲與動物相互關系的獸醫骨干學科,以培養學生診斷、治療、預防動物寄生蟲病的能力為核心目的。如何深入貫徹“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培養學生知識、能力、應用為目標”的應用型本科教育教學改革理念,嚴格按照課程思政要求,在獸醫寄生蟲學教學中“潤物無聲”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從而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效統一,是每一位任課教師需要不斷探索實踐和思考總結的教育課題。本文就在獸醫寄生蟲學課程教學中實踐探索課程思政的思考,分享如下。
1 ?教師要充分認識課程思政的重要性
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思政已成為高校立德樹人的新教育模式。專業課教師要深刻認識到在課堂上開展思政教育是每一位專業教師的本職工作,絕非僅是思政教師的職責。教師素質是保證教學質量的根本。只有教師高度重視自身思想政治的修為,才能進行良好的課程思政教育。專業課教師要深刻領會立德樹人的重要性和自身承擔的社會使命,強化育人理念和意識,構建價值引領、能力培養和知識傳授的“又紅又專”教育目標,營造“三全育人”思政教育理念,在所有的教學活動中承擔起立德樹人的職責,努力實現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合力育人的協同效應[4]。首先,教師要有正確的政治方向,樹立不斷學習的觀念,在教授知識的同時,用自身的言談舉止和人格魅力潛移默化地塑造學生的思想品德,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為此,學院專門組織課程思政推進會、示范觀摩課,在教師思想上牢固樹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弄清楚“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堅持將又紅又專這條主線貫穿立德樹人的全過程。課程組各授課教師在獸醫寄生蟲學課程設置、課程建設、課堂教學上切實全面融入課程思政內容,從而全面提升專業教師課程思政的意識和能力。授課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也是課程思政的最佳引導者。獸醫寄生蟲學中蘊含豐富的課程思政元素,需要授課教師深入挖掘,并以學生喜歡的形式傳授給學生。同時,在學生層面進行課程思政教育理念普及,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課程思政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對學生進行相關座談和調查問卷,收集反饋意見,分析學生對課程思政的認識和建議,從師生兩方面著手探討課程思政教育的模式和效果。
2 ?獸醫寄生蟲學課程思政元素挖掘與整理
獸醫寄生蟲學是一門實用的預防獸醫課程,與臨床獸醫課程也關系密切,許多寄生蟲學的內容都蘊含豐富的思政要素和德育功能,可以作為課程思政教育的重要素材。
2.1 獸醫寄生蟲學與唯物辯證思維相統一
總論章節中,寄生蟲與宿主之間相互損害又相互適應,即寄生蟲侵入宿主后,以各種方式危害宿主,而宿主則通過免疫反應等防御功能來對抗寄生蟲的損害,力圖阻止蟲體的侵入,抑制、排除甚至殺滅侵入的蟲體,同時寄生蟲也以免疫逃避的方式來消除宿主免疫反應的作用[5]。在講解上述內容時應引導學生用辯證思維方法來分析理解寄生蟲與宿主之間的關系。近年來,研究人員發現感染了某些寄生蟲的人發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率低于未感染的人群。研究人員還發現,兒童感染蛔蟲、鉤蟲、鞭蟲等寄生蟲后,他們發生過敏性疾病的風險會大大降低[6]。鑒于此,我們應客觀分析某些寄生蟲與宿主之間的關系,并用此來培養學生的唯物辯證思維和客觀分析問題的能力,最終達到限制寄生蟲的危害,又合理利用寄生蟲帶來的益處。同時利用學生討厭寄生蟲危害宿主的這一特殊信心,鼓勵學生適時走向社會,畢業后及時就業回報家人和社會,絕不當“啃老”的“寄生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2.2 人畜共患寄生蟲病控制取得巨大成就激發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在本課程的教學內容中,多處知識體現華夏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反映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社會發生的滄桑巨變。這些內容主要體現在總論和人畜共患寄生蟲病等章節中,通過我國在寄生蟲病防治方面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展現出來。中國疆域遼闊,從熱帶跨越到寒溫帶,動物種類豐富,人們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多種多樣,再加上社會制度和經濟發展水平等方面的原因,舊社會我國曾有多種人畜共患寄生蟲病流行,嚴重危害人民群眾和飼養動物的健康。新中國建國初期的調查顯示僅血吸蟲這一種寄生蟲的感染人數就超過1 000萬。經過70年的不懈努力,中國在控制和消滅人畜共患寄生蟲病方面取得了世人矚目的豐功偉績。黑熱病于1958年基本消滅;瘧疾、血吸蟲病、包蟲病、并殖吸蟲病等的發病情況已經降至歷史最低點,各項預防控制措施成效明顯,綜合治理正穩步推進中,力爭早日消滅這些人畜共患寄生蟲病[7]。重大人畜共患寄生蟲病的控制和消滅體現了黨與政府保護人民健康的民生觀與為人民服務的執政理念,展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在專業知識的學習過程中,讓學生深刻體會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從而潛移默化地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3 學界前輩責任擔當,激勵后輩守護動物健康,造福人民
在獸醫寄生蟲學研究歷史中,我國涌現出很多責任擔當、守護動物健康、造福人民的科學家,如熊大仕教授,可以將他的事跡巧妙地融入雞球蟲病和豬腎蟲病的教學內容中。熊大仕教授(1900-1987)是中國獸醫寄生蟲學的奠基人之一,為獸醫寄生蟲學發展傾注了畢生精力。20世紀20年代,熊大仕赴美留學,并取得獸醫學博士、科學碩士和哲學博士學位,因研究馬屬動物和反芻動物的纖毛蟲聲名鵲起,受到國際獸醫學界人士的關注和贊賞,然而他胸懷家國,毅然于1930年學成后歸國。回國后,他一直從事寄生蟲學教學和研究工作,是中國第一位開家畜寄生蟲學課程和第一位開展家畜寄生蟲學科研的人,培養了大批獸醫專業和獸醫寄生蟲學教師和科技工作者,在推動我國獸醫寄生蟲學發展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在科學研究方面,熊大仕教授在共生纖毛蟲、家畜寄生線蟲、雞球蟲等重要寄生蟲方面起到了率先或開拓性作用,不但獲得了國內外領先成果,也為其他獸醫寄生蟲學科研工作者起到了啟示作用,如在我國養雞產業迅速發展時,熊大仕教授極具前瞻性地開拓了雞球蟲病相關課題,并孜孜不倦地在雞球蟲病防治領域開展相關研究,所獲成果為我國規模化養雞業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8]。在養豬生產中,南方地區豬腎蟲病流行范圍很廣,嚴重影響我國養豬業的發展,熊大仕教授倡導并組織南方五省開展豬腎蟲病的科研攻關。他不畏酷暑,多次赴南方一線開展工作和指導科研攻關,最終在病原體及其生活史、流行病學、致病作用等方面取得了許多新發現和新成果,并提出了完整可行的防治措施,極大地促進了當時養豬業的發展[9]。熊大仕教授熱愛祖國、熱愛獸醫學科和勇于解決養殖業難題的博大胸懷,為從事獸醫及獸醫寄生蟲學的科技和教育工作者樹立了楷模。
2.4 將課程學習與新聞時事案例深度結合激發學習興趣
在講授獸醫寄生蟲學課程知識點的過程中,如能結合當前發生的新聞時事案例進行討論則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從而增強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掌握。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獸共患的食源性寄生蟲病發病率出現上升趨勢,給人民群眾和伴侶動物帶來健康危害。如在講授人畜共患的華支睪吸蟲病的防治方法和措施時,引入南方食用魚生和醉蝦等不健康的飲食方式,以及采用缺乏科學根據的所謂民間妙招來“醉死”、“辣死”、“腌死”華支睪吸蟲囊蚴,以及使用生魚蝦喂食犬貓導致犬貓發病的新聞案例,引導學生認識生食淡水魚蝦潛在風險。讓學生就淡水虹鱒魚事件展開討論,以開拓同學們的視野和引導學生理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2.5 更新授課內容,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教授獸醫寄生蟲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向學生講授獸醫寄生蟲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診斷技術,還要追蹤學科研究進展,將前沿研究結果引入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例如,在講授蜱蟲病的相關內容時,融入關于蜱蟲基因組、轉錄組、蛋白組方面的研究成果,從而為控制蜱蟲的黏附和叮咬提供思路和方法,為開發新型抗蜱蟲藥物或者蛋白疫苗提供新的方案。從寄生蟲基因組和線粒體基因組組成和特點、RAN干擾、寄生蟲組織凋亡等方面,向學生講授獸醫寄生蟲學分類方法和防控的分子生物學研究進展,讓學生認識學科研究創新的重要性,激發學生對研究中采用的新技術和新手段的好奇心和興趣,啟發學生自覺關注學科前沿,為解決國家、社會需求而埋下創新的種子。
通過挖掘獸醫寄生蟲學課程內容中所包含的思政資源,將課程思政落實到專業理論課和實驗課的教學全過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實現“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在教會學生掌握獸醫寄生蟲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點和必需技能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唯物辯證思維、科學精神、責任擔當精神、創新精神,將學生塑造成為一名具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畜牧獸醫工作者。
3 ?探索課程思政在獸醫寄生蟲學教育中的實施路徑
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整理僅是進行課程思政的基礎,在課堂上實踐思政教育才是關鍵,將挖掘和整理的課程思政元素落實執行到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實現知識體系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協同效應。
3.1 思政元素融入課堂教學的原則
將思政元素合理、巧妙地融入獸醫寄生蟲學課程,運用潤物無聲的教育方法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這是課程思政非常重要的原則。在進行課程思政的過程中,尤其要注意不能把與教學內容無關的思政元素強加進去,不能僅僅為了思政而思政。這就需要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提前做好課程教案設計,將思政元素合理融入其中,并不斷地探索和實踐。如介紹人畜共患寄生蟲病流行狀況時,可以結合新中國成立以后的寄生蟲感染率變化,展現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抗擊寄生蟲病取得的巨大成就,讓學生切身感受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帶來的民族自信提升,更加堅定道路自信和體制自信。
3.2 思政元素融入課堂的方法
在將獸醫寄生蟲學的知識點與思政元素合理融合的過程中,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措施,才能達到課程思政的目的。這就要求課程組采用集體備課、集思廣益的方式解決授課方式方法老舊的問題,達到“以老帶新”和“以新促老”共同進步的目的。課程教學多采用案例法、問題討論法和啟發法等教學方式方法,具體可采用課前問題設計、案例導入、課堂提問、小組討論歸納、教師點評分析、課后交流互動等形式。例如,在講授人畜共患日本分體吸蟲病時,課前先安排同學們仔細觀看《國家記憶·戰疫·圍殲血吸蟲》紀錄片,并布置論題“從毛主席《七律二首·送瘟神》談中國防治血吸蟲經驗在‘一帶一路戰略中的運用”,鼓勵學生就沿線國家血吸蟲病原、中國防治經驗、可行的推廣方法等方面進行資料搜索、下載、歸類整理,將班級學生分小組,安排學生在小組內學習討論后形成小組結論,然后進行匯報,最后教師點評。通過這種小組學習討論的形式,促使學生認真查閱資料文獻,幫助學生建立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的整理歸納、語言表達能力都會得到提高。同時,在學生自主學習提升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提升他們對黨和祖國的熱愛,也開拓學生的視野。
3.3 加強校企融合,協同助推課程思政
課程組邀請農牧龍頭企業主管和優秀校友參與獸醫寄生蟲學課程建設和課堂教學,同時,課程組深度參與學院積極打造的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實踐,注重培養學生的“大國三農”情懷,增強學生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服務鄉村全面振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讓企業深入課程的教學活動持續推進,讓學生受益匪淺,學生在校園即可感受企業文化熏陶,促進學生提前找到自己的職業定位,更好地服務畜牧業發展。
4 ?結語
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是將專業課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達到協同效應,發揮課堂教學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實現“三全育人”。獸醫寄生蟲學課程思政教育尚在起步階段,這需要任課教師不斷實踐和改進,深挖提煉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要素,將思政教育工作潛移默化地貫穿于整個專業課教學過程,實現專業課教學與思政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統一。
參考文獻
[1] 杜彬恒,伍玉松.以回信精神為指導辦好我國高等農林教育[J].中國高等教育,2019(21):10-12.
[2] 習近平.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09(1).
[3] 吳月齊.試論高校推進“課程思政”的三個著力點[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67-69.
[4] 劉濤,王瑞,李洵等.動物醫學專業課教師如何提高課程思政水平的思考[J].畜禽業,2020,31(04):66-67.
[5] 楊光友.獸醫寄生蟲病學[M].中國農業出版社,2015.
[6] Joel V,Weinstock.The worm returns[J].Nature,2012,491(7423):183-185.
[7] 梁裕芬,湯冬生.人體寄生蟲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15.
[8] 紀念熊大仕教授誕辰一百周年[J].中國獸醫寄生蟲 病,2000(04):0.
[9] 孔繁瑤.熊大仕先生百五齡祭[J].中國獸醫寄生蟲病,2006(01):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