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瑾
【摘 要】語文是學生各門學科學習的重要基礎,尤其是新高考改革的深入推進,對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綜合素養發展和終身學習的角度指引學生學習語文。但當前高中語文教學重成績、輕閱讀的問題非常嚴重。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將文本細讀這一理念有效融入,引導學生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品味語言,在閱讀的過程中激發想象、激活體驗,注重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讓學生真正走入閱讀過程,感受語文的多重魅力。
【關鍵詞】高中語文;文本細讀;閱讀;應用
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學科,更是一門重要的人文性學科。在立德樹人理念深入推進的今天,語文承擔著高素質勞動者和創新型人才培養的使命。但當前在高中語文教學推進的過程中,很多學生都存在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自主性不強,對文本的理解比較單薄等問題,影響了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在高中語文教學推進的過程中,教師必須以文本細讀,推動學生靠近文本創新挖掘,提升學生閱讀有效性的同時,推動學生綜合素養全面發展,為學生終身學習奠定有效基礎。
一、當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困境分析
語文是伴隨學生一生成長的核心學科,作為一門基礎文化學科,語文本身具有多重魅力。但是當前很多高中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帶有較強的功利性目標,對于語文的重要性不能充分認知。大多數時候,如果不是因為考試的需要,學生甚至認為語文可學可不學,他們更迫切希望的是學得一門技術,這就讓語文為專業課讓路的情況時常發生,這使得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面臨多重困境。
(一)學生自身對文本的閱讀意識不強
高中語文教學推進的過程中,課程的知識體系日趨復雜,難度顯著增加,很多學生本身語文基礎比較差,對于一些長篇、有難度的文章,學生明顯缺乏閱讀興趣,即使是教材收錄的課文,學生也很少閱讀,甚至從未完整、系統的閱讀過。很多學生認為學習一門技術比學習語文更加容易,也更加重要,因此他們將更多的精力用于專業課學習,但是卻忽視了閱讀的過程,這些都影響語文的育人價值的有效發揮,學生的綜合能力發展也受到了極大的約束。
(二)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不能彰顯
語文課堂閱讀推進的過程中,學生是課程的主體,一切閱讀活動都要圍繞學生的興趣需求而構建。但當前在高中語文教學推進的過程中,很多時候教師都有較強的講解分析欲望,教師自身對文本的研究非常細致,他們有著豐富的閱讀體驗,迫切希望與學生分享。但是因為學生本身并沒有投入閱讀過程,對于文本也缺乏思考,所以很多時候,閱讀課堂變成了教師個人的展示課。學生的閱讀意識不能有效調動,教師講解過程中涉及的一些文學常識、背景講解等又占用了大量時間,導致學生自主閱讀的時間越來越少,學生的課堂的互動氛圍不能有效調動。
(三)網絡影響了學生文本細讀的耐心和習慣
時代的不斷發展,使得越來越多的新產品呈現在大家面前。除了手機、電腦、平板等新型電子設備之外,各類娛樂軟件也逐步走入學生的視野。在日常學習的過程中,很多學生都開始傾向于影音聆聽、碎片化閱讀,而對文本細讀漸漸失去信心。他們愿意花更多的時間去刷抖音、看視頻,但是卻沒有耐心去閱讀一篇文章。教師在課堂上為學生講解的多種閱讀方式僅僅變成了一些筆記或條條框框,并沒有深刻融入學生心底,學生閱讀的耐心被慢慢消磨。同時,獨立閱讀過程中學生難以獲得豐富的體驗,更難以在思想層面產生有效的對話或碰撞,文本細讀的氛圍難以有效構建,閱讀教學流于形式。
二、高中語文文本細讀的實施策略
文本細讀是閱讀教學的一項有效途徑,文本細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起好先導作用。同時依托師生對話,對學生進行多角度的點撥,鼓勵學生積極與文本對話,升華學生的閱讀體驗,讓學生們沉入文本靈活細讀,將各種解讀方法有效運用。
(一)教師先讀,為學生做好細讀鋪墊
在文本細讀落實的過程中,教師要起好先導作用。深入文本,挖掘有價值的關鍵點,確定細讀的切入點,這樣能夠更好地吸引學生投入閱讀過程。對于每一篇文本,教師都要重視細節的研讀。依托文本細讀,讓學生獲得意義理解的同時,在情感層面受到有效的熏陶。通過細讀、對話、交流,增強學生對文本的敏感度。
教師先讀可以為學生獨立閱讀奠定良好基礎,教師要做好有效的教學預設,針對閱讀過程中學生可能發現的點深度揣摩。尤其是對于學生不易發現或者研讀不夠的點,教師更要設計好引導語。在高中語文文本細讀落實的過程中,教師也要鼓勵讓學生自主發現閱讀結構,進而推動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可以上升到更高的層面。文本細讀不僅涉及了語法、謀篇、遣詞造句,文本細讀更要讓學生多思考怎樣寫,為什么,寫了什么,有什么意義,推動學生與文本深度對話。在文本細讀推進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主體性價值,鼓勵學生積極閱讀,感受文本的詩意與情趣。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認知細讀的多元化價值,依托文本細讀,讓學生在文化視野、語言能力、審美意趣、文化境界等多方面獲得有效的提升。
(二)充分細讀,讓學生有效把握文本魅力
文本細讀落實的第一步就是要讓學生充分閱讀文本。針對學生閱讀意識不強的問題,教師可以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讓學生有聲誦讀,通過字正腔圓的閱讀和演繹,讓學生對文本的感悟可以逐步加深。當學生能夠流暢且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時,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也就能有七八成,這正如古人所說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給予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文意,這樣就不會讓學生單純架空文本而理解。結合文本的長短,教師可以靈活安排,既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誦讀,也可以在課前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相互檢查,又可以讓學生們通過語音打卡等形式將自己閱讀成果有效分享。通過形式多元的閱讀互動,保證學生充分接觸文本,這樣就可以為文本細讀做好有效鋪墊。
以《祝福》這篇文章的閱讀為例,在學生閱讀全文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選擇重點的語段,如對祥林嫂進行肖像描寫的四個語段,同時設計一些問題,如這些肖像描寫分別對應祥林嫂幾歲的外貌,她的樣貌發生了什么變化,為什么有這些變化,如果你是祥林嫂,你的內心會想些什么等等,帶著這些問題閱讀文本,可以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梳理作者設計的故事情節,學習白描手法刻畫人物外貌的方法,了解作者所塑造的祥林嫂的人物性格,感受人物內心的痛苦和悲哀。理解本文的立意——揭示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指出反封建的必要性。在這篇文章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形成自己的閱讀感受,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一下對文章的理解,這樣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品味語言,彰顯出文本自身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