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飛
摘要: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進行,教學有法而無定法,各種初中語文教學的流派和思想也紛至沓來。筆者卻越來越感到困惑,原因之一就是當下的初中語文教學已經無法確定或者說無法有效選擇教學內容。語文學科兼具工具和人文雙重特性,既要兼顧均衡又不能有失偏頗。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內容的隨意性早已為教育者所詬病。奉教材為圣經論,天馬行空脫離課本,題海戰術精研考題,還有忽視人文價值取向只關注重視基礎的工具論教者,也有脫離教材,一味重視人文價值取向,讓語文課升格為思政課等。所有這些其實都有失偏頗,或者說事倍功半,苦了學生,亦苦了老師,徒勞無所獲,于教師自身也僅僅是安慰罷了。因此,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內容的取與舍,就成為初中語文教學成功或者說高效教學效果的條件之一。
關鍵詞:教學內容? 高效? 選擇? 價值
一、教學內容的選擇影響初中語文課堂的教學效果
王榮生先生曾說“一節好課的最低標準是要有適宜的語文教學內容”,初中語文教師應在上課前苦下功夫,精熟教材,在提前備課環節就必須明白自己這節課到底要教什么,為什么要教這些內容,而且這節課的內容要根據不同年級段和不同水平的學生及時變化調整,對基本的學情要做到了然于胸。總而言之,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實施教學,這就要求我們對教學內容的處理要相對集中,化繁為簡,重難點突出,環環相扣,層次清晰。若論教學效果先談教學效率,因此高效課堂必須要選擇適宜的教學內容。下面筆者就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內容的選擇談一談自己的一些粗淺認識和理解。
二、教學內容的選擇一定要揣摩編者的意圖和人文價值
結合筆者外出聽課的經歷,其中印象比較深的是一位年輕女教師上冰心的散文《談生命》。這篇課文就內容而言著實需要精心打磨和處理,因為它是一整段的文章,沒有分層,語言優美而富含哲理。這位女教師是這樣處理的,導入新課然后作者簡介,緊接著檢查生字詞的預習,再后來是教師配樂朗讀一部分,一位學生讀一部分,最后全班齊讀。朗讀完了開始提問,讀了本文,追問學生兩個問題,一是冰心在該文中將生命比作什么,二是探討生命的本質內涵又是什么。一系列問題處理完畢,課堂教學時間已過去大半。其中穿插著教師自己對文本理解的大段朗誦,接下來的設計是請學生談對生命的感悟,學生大半節課下來有的還是云里霧里回答不出,倉促之中教師直接打出課件答案,學生大聲朗誦完畢,教師匆匆補充和總結。本以為該放手讓學生去讀讀文章,去交流感受,可接下來的問題是問學生關于生命還有哪些經典名言,學生回答完畢,教師再次打出有關生命名言的課件。正在思考下面的環節該是什么,屏幕出現了一大段關于生命的篇章,名家的習作,讓學生去仿寫生命是什么?幾分鐘之后快下課了,有的學生寫了幾句,有的學生還在凝神思考,兩名同學讀完自己的仿寫句子,教師略做總結,布置作業,課程到此結束。
這堂課不禁讓我們思考,這是高效的語文課堂嗎?就初中語文課堂而言這是給學生上了一節課件展示課。初中語文課堂失去了“語文味”,失去了語文本來的味道。究其原因,是該教師沒有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取與舍,求全責備,面面俱到,這是年輕教師的通病,當然也和我們的語文教學過于功利化有關。整節課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個“趕”字,這也背離了我們初中語文教學的初衷,或者說離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的語文教學效果還相去甚遠。
另一位教師選擇上九年級的一篇語文課文《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說》,這是法國大文豪雨果的作品,首先是一篇演說詞,該教師上來就抓住“演說”二字,拋出三個問題,這篇文章說了什么?怎樣說?為何要說?整節課就是圍繞這三問展開,其中貫穿對學生朗讀技巧的多維度指導和訓練,在反復誦讀中讓學生去領悟作者的寫作意圖,并讓學生自主歸納概括該文寫作手法,教師則最后做總結和點撥。該教師的教學設計不可謂不高屋建瓴,化繁為簡,直擊要害,把一篇很長的較難理解的演說詞深深印刻在學生的心中。但就教學效果而言,還是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上述兩個教學案例所揭示的其實是初中語文學科特有的話題:教學內容究竟該如何取舍,第二位教師的做法可謂是較為聰明的選擇,編者編訂我們的語文教材是國家意志的體現,選入語文教材的內容帶有一定的政治導向性,有些內容并不完全適用于我們的初中語文教學,但是入選的課文都是歷經歷史考驗,歷久彌新,其中不乏凝結了中華民族優秀精神和人類文化的優秀基因,很多作品穿越古今,不分中外,是直達和滲透到學生心靈深處的人類經典。初中生可以大量滋養和吸取我們的優秀文化因子,種下一顆夢想的種子,以待他日發芽結果。但是針對具體的初中語文教學,語文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不能照搬照套,拿來主義尤不可取,我們在備課時要關注作品的原生態價值,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一定要取其精華,其目的是要讓初中生感受到語文文本所散發出的語文味道和潛移默化的中國精神、中國氣魄、世界視野。語文教師在進行相關備課和取舍教學內容時決不能對文本作品進行一味的專家權威解讀,也不能對作品進行個人主觀意志上的多維度解讀,而要注意教學內容選擇的有效性、適用性。初中語文的一節課不易過度過多安排教學內容,也不易選擇那些太過淺顯易懂的知識點去教授,而要刪繁就簡,有所取舍,選擇最適合初中生身心特點的內容和知識加以融合、提煉和點撥。既關注到當下的初中語文教學,也不揠苗助長過度拔高和渲染教學內容,使得教學內容呈現出明顯的高中化趨勢和晦澀傾向。
三、教學內容的選擇與學生狀態的融合密不可分
此外初中學生的心理認知水平有限,不可能獨立剖析和解讀文本,甚至對文本提出自己獨到的閱讀體驗,因此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狀態融合也是密不可分的。《談生命》這篇散文其中關于生命的這一概念是非常抽象而模糊的,針對初二年齡的孩子不可能有較為真切的體驗,所以切入口非常關鍵,抓住文中的兩個比喻句是很明智的選擇,也是教師備課良好的抓手,不僅要抓而且要反復咀嚼,在品讀這兩個比喻句中最終理解生命這一抽象概念。
四、社會需求也是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內容取舍的關鍵
社會需求是我們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內容取舍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國家進行課程改革是為了更好地適應快速發展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當下的語文教學已經不能與人民群眾對教育更高的要求和追求相匹配,語文教學內容的選擇不僅要體現國家意志和最新的國家教育指導方針,更要符合時代需求,符合立德樹人的最新育人目標,還要兼具崇高的審美價值取向。
當然,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內容的取舍還與執教者的眼光、執教者本身的語文素養以及對學科的認知和理解密切相關,初中語文教師需要不斷地引入活水,才能讓自己的知識體系更為寬泛和豐滿,這樣在教學內容的取舍上才會更大膽而從容不迫。
教學內容的取舍將直接決定課堂教學的效果,教學過程是靠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的,教學相長的道理亙古不變,有些教學內容也可能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伴隨教育智慧自然生發而成的,所以教學內容的取舍是一門藝術,也是一種語文教學的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