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被稱為中國文學史上的偉大詩人,他創作的文學作品時至今日仍然散發著耀眼的光芒。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詩者,持也,持人情性。”陶淵明創作的詩歌作品總是用質樸自然的語言闡釋深刻的人生哲理,給人們以啟示。
一、內心矛盾與苦悶
陶淵明的詩文作品有《飲酒》《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等。很多人初讀這些作品,會認為陶淵明是一個無欲無求、瀟灑超脫的“仙人”。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在閱讀完陶淵明的全部詩文之后,人們逐漸了解到他也是一個有著生活苦惱的人。平和、悠然自得是陶淵明的一種狀態,卻并不是他生命的全貌。
陶淵明的詩文表面看似自然平和,其實表現著濃郁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正如魯迅說:“被論客贊賞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潛先生,在后人心目中,實在飄逸得太久了……就是詩,除論客所佩服的‘悠然見南山之外,也還有“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類的‘金剛怒目式,在證明著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飄飄然。”
從陶淵明的詩文“甚念傷吾生,正宜委運去。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中,人們可以看出他并非悲觀消極之人。
二、擁抱親情和友情
沒有實現治世理想的陶淵明是矛盾的,也是苦悶的。但在情感這一方面,他又實現了自己的價值,找到了存在的意義。
日本作家岸見一郎、古賀史健著的《被討厭的勇氣》中提到,人生有三大課題,分別是交友課題、工作課題以及愛的課題。對于陶淵明來說,工作課題阻礙重重,但并不妨礙他在其他兩個課題上實現自己的價值。無論是在親情方面——愛的課題,還是在友情上——交友課題,他都展示出了人格魅力,這值得人們去探究,找出其獲得幸福的方式。
在我國古代的詩歌中,描寫家庭情感的并不多,即使有描寫親情的詩歌,也沒有像陶淵明一樣直率地在詩中展示他兒女情長的一面。曾有學者指出:“魏晉雖然是處在動蕩不安的搖晃之中,但陶淵明在文學的自覺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這就為詩人提供了情感宣泄的奇跡。陶淵明有著比常人更深的情感,他身上折射出來的家庭情結更濃烈。”家庭情結可以對應人生三大課題中愛的課題,主要是對子女、伴侶的愛。
初為人父的陶淵明同一般的父母一樣,有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強烈愿望。然而陶淵明的幾個兒子沒有一個取得大的成就。面對如此不爭氣的兒子,作為父親的陶淵明,內心一定非常失落、悲傷,但是他并沒有怨恨兒子、抱怨生活,而是開導自己:天運茍如此,且盡杯中物。
《被討厭的勇氣》中說:“一切人際關系矛盾都起因于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夠進行課題分離,人際關系就會發生巨大轉變。”但這樣的“課題分離”并不意味著陶淵明推卸了自己的責任,他帶孩子們出去郊游,讓他們領略自己一生都陶醉其中的大自然的美。
在50歲左右,陶淵明生了一場大病,擔心自己不久于人世,便寫下了《與子儼等疏》給自己的5個兒子。在這封家信中,陶淵明寫道:“性剛才拙,與物多忤。自量為己,必貽俗患。僶俛辭世,使汝等幼而饑寒……汝輩稚小家貧,每役柴水之勞,何時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陶淵明用真誠懇切的語言表達了對兒子的關愛,對于沒有很好地盡到一個做父親的責任而感到愧疚。
除了擁有深摯、溫暖的親情,陶淵明也與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情誼。
交友課題是人生三大課題之一,指脫離了工作的,更廣泛意義上的朋友關系,《被討厭的勇氣》認為:“朋友或熟人的數量沒有任何價值,我們應該考慮的是關系的距離和深度。”
不同于魏晉時期一些隱士的孤傲,陶淵明的生活充滿了煙火氣。好友劉柴桑邀請他隱居廬山,他卻表示:“山澤久見招,胡事乃躊躇?直為親舊故,未忍言索居。”陶淵明喜歡與人交談,也留戀與人交往時產生的讓人溫暖、欣喜的感情。
陶淵明與各種類型的人交往,有官場中的大人物,也有田野老夫。對于志同道合的人,陶淵明與他們往來頻繁,喝酒對談。《停云》中寫道:“人亦有言,日月于征。安得促席,說彼平生。”
與不同的人保持不同的距離,進行不同深度的交往,可謂是陶淵明的交友哲學,由此保持了他“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悠然自得狀態。
三、苦悶中的詩書寄托
無論是今人還是古人,都認為陶淵明的詩句樸實自然、渾然天成。陶淵明沒有過分雕琢字詞,但每字、每句又深得讀者的心。現代散文家、詩人朱自清在《陶詩的深度》中說:“陶詩用散文化的筆調,卻能不像道德論而合于自然。”
散文的語言特征是樸素、自然、流暢,陶淵明的許多詩句都是如此。在《陶詩的深度中》,朱自清認為:“像‘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營,而以求自安都是從前詩里不曾有過的句法。”
具體來看,陶淵明在詩中用了轉折連詞“而”,這是大多詩人不會使用的,因為這會影響詩歌的體式美。另外,這兩句形成了轉折關系,更像生活中的語言,隨意、自然,更易傳遞情感。
由此可以看出,陶淵明并不把詩當作一件藝術品去雕琢、修飾,而只把它當作記錄生活瑣事及感想的載體。既然陶淵明并不在乎詩歌的藝術性,也就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他所記錄的內容不是給別人欣賞把玩的,而是作為私人物件寫給自己看的,這樣的話,人們可以將詩文看作是陶淵明寫的日記。
《哈佛幸福課》中提到了記日記對提升幸福感的作用,這里要提到一個詞——關聯性,在記日記的過程中,人們可以從生活中獲得啟示,使自己的經歷形成一個完整的故事,這會帶給人信心。
陶淵明的詩文創作取材于他的日常生活,每一首詩都仿佛是對上一首詩的答復和補充。陶淵明并不像老莊那樣,完全將個人價值的創造置之度外,他仍在現實中掙扎。雖然現實十分殘酷,但并不妨礙他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如此,在散文化的詩歌中,陶淵明對自己的人生有著越來越明了的認識,恐懼、矛盾逐漸減少,故而越來越堅定、灑脫。
四、結語
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陶淵明創作的詩文可以洗滌心靈,他身處俗世卻擁有高尚的情操,這使人欽佩、仰慕。但陶淵明畢竟也是一介凡人,社會黑暗、仕途不順、貧困交加的痛苦,他都經歷過,但不同的是,陶淵明是超脫的,他有著深刻的覺察和認知,能藝術地處理人生的兩大課題——交友課題和愛的課題,然后用筆梳理自己的人生,最終走進心靈的“桃花源”。
(長安大學)
作者簡介:李穎穎(1996-),女,河南博愛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