傘頭秧歌是山西省臨縣的傳統舞蹈,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人們應對其進行保護,讓其更好地傳承與發展,并采用靈活有效的措施,使其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將傘頭秧歌放在一些重要的節日慶典中進行展示,可以讓人們有更多的機會了解傘頭秧歌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地有關部門要積極開展文化活動或建立傘頭秧歌保護研究場地和表演場地,培養傘頭秧歌的傳承人,同時,借助科學技術促進傘頭秧歌這一傳統文化形式的發展,也可以通過商業演出、影視傳媒等現代化手段,使傘頭秧歌走上文化產業發展的道路。
傘頭秧歌是一種具有我國傳統民間特色的舞蹈形式,與我國古代傳統的祭祀活動有關。傘頭秧歌在發展過程中,吸取了民間音樂、武術、舞蹈、雜耍和戲曲等藝術形式,由普通的演唱發展成集體性的歌舞表演。
傘頭秧歌有30多種舞蹈場圖、10多首舞蹈曲牌和40多種演唱曲調。傘頭秧歌的動作極為豐富、風格多變、活潑生動,可以通過舞蹈展現人們心中的熱情。傘頭秧歌在我國傳統藝術的道路上不斷發展,逐漸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演出風格,在秧歌中獨樹一幟。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傘頭秧歌的角色大量減少,曲牌也大量流失,演出的內容和結構出現較大變動,缺乏傳承人,這使得傘頭秧歌面臨傳承危機。基于此,本文著重探究傘頭秧歌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策略,以期推動傘頭秧歌的傳承與發展。
一、傘頭文化的相關研究
首先,傘頭秧歌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動,和儺儀也有一定的關聯。傘頭秧歌作為我國傳統民間藝術表演之一,蘊含著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與傳承價值。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傘頭秧歌也有獨特的社會作用。近年來,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強重視,傘頭秧歌的隊伍得到了壯大,表演內容上增添了很多新鮮的元素,這促進了傘頭秧歌的發展。傘頭秧歌逐漸從原始的廣場藝術轉變為現在的劇場藝術,這標志著傘頭文化已經走向成熟。
其次,傘頭秧歌受地域的影響,只在晉、陜地區流傳,無法實現全國流傳。通過深入研究可知,傘頭秧歌文化的最終形成與當地的生態環境有很大的關聯。近幾年,隨著文化生態環境的變化,傘頭秧歌文化開始具有娛樂性,內涵也更加豐富,表演方式得到了人們的認可,可以很好地與當地的生態環境相適應。傘頭秧歌在發展過程中要摒棄一些較為低俗的內容,在健康文明的環境中發展,樹立以人為本的生態保護理念,實現健康發展。
再次,傘頭秧歌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得到政府的重點保護才能順利且健康地發展下去。日常生活中,人們要不斷豐富傘頭秧歌文化的內涵,避免其過于世俗化,要順應社會經濟的發展,走出一條獨特的、適合傘頭秧歌發展的道路。因為傘頭秧歌與我國其他秧歌活動的盛行區域不同,不同地區的秧歌在藝術特點、背景淵源、發展情況等方面各有不同,人們需要保護這些珍貴的民族特色,這對于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傘頭秧歌的保護與發展方向
首先,傘頭秧歌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其獨特的學術價值與應用價值。因為傳統民間藝人對傘頭秧歌文化的了解比較少,特別是對于傘頭秧歌的未來發展方向、傳承工作以及如何更好地豐富人們日常生活的研究少之又少,所以,強調傘頭秧歌的學術價值有利于全國的傘頭秧歌藝人更有針對性地研究這門藝術。傘頭秧歌是一種綜合性極強的民間歌舞藝術表演,吸收了我國音樂、武術、舞蹈、雜耍和戲曲等藝術形式,所以,加強對傘頭秧歌文化的保護也有利于深入研究相關的民間音樂、武術、舞蹈、雜耍和戲曲等多種藝術。
其次,傘頭秧歌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其的保護與傳承有助于深入分析我國各地區傘頭秧歌藝人無師承關系的內在原因。傘頭秧歌的藝人能夠無師自通地將多種傳統民間藝術形式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他們不依賴師承就可以掌握這項民間藝術,并具備高超的即興表演技能,這些都是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加強對我國傘頭秧歌藝術的保護力度還有助于深入研究解決傘頭秧歌保護和傳承危機的辦法。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和藝術鑒賞水平都在不斷提升,傘頭秧歌文化如果固守傳統,就會逐漸走向消亡。只有提高傘頭秧歌的競爭力,及時解決傘頭秧歌表演與觀眾需求之間的矛盾,制定相關政策,提高傘頭藝人的表演積極性,積極地為傘頭秧歌相關活動提供建議,才能讓傘頭秧歌在我國有效地發展與傳承下去。
再次,傘頭秧歌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其發展可以為當下的非遺傳承提供寶貴的經驗,為傳統民間藝術的保護工作提供非常重要的參考。只有充分了解傘頭秧歌文化,才能以更好的方式促進傘頭秧歌的發展。因此,政府部門應制定科學、合理的政策,促進傘頭秧歌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工作,為以傘頭秧歌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提供重要的政策參考。相關人員要深入研究與傘頭秧歌文化相關的資料、檔案、古籍等,科學合理地利用文獻、館藏實物,結合實地的調研與采訪,將查閱的歷史資料與傘頭秧歌發展現狀進行對照,呈現民間傘頭秧歌文化的發展過程以及傘頭秧歌藝人的現狀。傘頭秧歌文化要積極進行創新,具有表演特色與新的藝術思想。
相關部門要以現存歷史檔案為基礎,最大限度促進傘頭秧歌的發展,全面、細致地了解傘頭秧歌文化以及傘頭秧歌活動的內容、表現力、影響力等,既要讓傘頭秧歌推動當地的社會、經濟的發展,也要為大眾定期普及傘頭秧歌文化的相關知識,提高人們對傘頭秧歌文化的接受度與喜愛度。
三、結語
傘頭秧歌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部門必須加大保護力度,讓其得到傳承與發展。相關部門要充分了解傘頭秧歌文化的發展背景,并針對傘頭秧歌在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制訂相應的對策,豐富傘頭秧歌文化的內涵,讓人們可以更好地接受傘頭秧歌這門傳統藝術,彰顯其魅力。
傘頭秧歌是我國民間傳統藝術,古人將自己對生活的美好向往通過這門藝術充分展現出來。傘頭秧歌文化能流傳至今,足以說明其在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性。因此,人們要將傘頭秧歌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作為當下的重要工作,讓傘頭秧歌文化不斷地傳承與發展下去。
(河北民族師范學院)
基金項目:河北省社科基金文化研究項目“太行山東麓地區民間傘頭藝人文化研究”(HB19WH13)。
作者簡介:于向輝(1977-),女,河北承德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