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12日開播的大型文化類節目《典籍里的中國》給觀眾帶來了精神享受。節目通過新穎的舞臺形式和宏大的背景開啟了古今對話,讓人們從中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感受中國精神熠熠生輝。
為了更好地迎接牛年春節,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綜合頻道與央視創造傳媒將現代技術與戲劇演繹相結合,為觀眾呈現了一場精神和視覺的盛宴——《典籍里的中國》。《典籍里的中國》屬于大型文化類節目,用講演結合的方式解讀《尚書》《天工開物》《史記》《道德經》等流傳千年、享譽中外的中華典籍,以時空對話的形式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
一、以傳統文化托底
《典籍里的中國》聚焦我國文化典籍,每期選取一部典籍,探尋其誕生緣起、思想流轉和文化傳承。第一期以《尚書》作為開篇,以演講結合的形式再現了中國傳統優秀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同時以伏生護書的故事揭示傳統文化薪火相傳的真諦。
《尚書》作為開篇,顯示了“政書之祖,史書之源”的文學地位,再現了我國古代堯、舜、禹時期和夏、商、周朝的歷史,探究了我國最早的歷史文化流轉。《尚書》又稱為《書》或者《書經》,由《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四部分組成,包括《堯典》《舜典》《禹貢》《牧誓》等58篇文章。
《典籍里的中國》對《尚書》的緣起、流轉解讀融合了現代藝術與傳統戲劇演繹,向世人展示了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因此可以說,該節目以傳統文化托底,展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中國精神。《典籍里的中國》不僅完美演繹了《禹貢》《牧誓》的片段,而且再現了伏生用生命傳承、守護《尚書》的片段。
中國的典籍數量龐大,浩如煙海的典籍里蘊藏著優秀傳統文化,而探究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源就要說到《尚書》。《尚書》的傳承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薪火相傳。
第一期《尚書》播出之后好評如潮,《典籍里的中國》成為春節期間一檔熱播文化類節目。繼《尚書》之后,節目繼續解讀《天工開物》《史記》《本草綱目》等中華優秀文學典籍,向世界展示我國古代文學成就,弘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典籍里的中國》聚焦多部蘊含中華傳統文化且享譽國內外的典籍,這在傳播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啟發當代讀書人要弘揚和繼承我國傳統文化。
二、為每部典籍尋找人格化符號
《典籍里的中國》另辟蹊徑,解讀中華優秀典籍,賦予每部典籍生命,為每部典籍尋找相匹配的人格化生命符號,讓保存千年的典籍“活起來”。所謂人格化生命符號,就是典籍的作者或典籍的傳播者,抑或是典籍的捍衛者。具體來說,《典籍里的中國》以這些人格化生命符號作為每一期的敘事者,以他們之口講述典籍的故事,講述傳統文化傳承的故事。
《典籍里的中國》最出彩的地方就是通過構建歷史和現實兩大空間,在戲劇演繹和專家解讀中展開跨越千年的時空對話,讓我國傳統文化薪火相傳。
除了厚重而深刻的主題,《典籍里的中國》還給觀眾帶來了視覺震撼與觸動。通過舞臺的轉換,觀眾仿佛身臨其境,在古代與現代來回穿梭,共同講述流傳千年的典籍故事,同時又像在專家的陪伴下,解讀典籍的“前世”與“今生”。
節目中,倪大紅將伏生這一角色演繹得深入人心,讓觀眾動容的同時受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啟示。由于秦始皇下令禁止民間私藏經書,伏生便冒著生命危險將《尚書》運回山東老家進行保管。為了能夠讓《尚書》保存下來,伏生的兒子和妻子也都作出了貢獻。正是有了與伏生一家一樣用生命護《尚書》的一代又一代人,《尚書》才能流傳至今,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才能得到弘揚。
三、在對話中傳承典籍
《典籍里的中國》利用現代技術,讓主持人撒貝寧與倪大紅飾演的伏生展開對話,并帶著伏生來到現代,見證《尚書》的流傳,這詮釋了傳統文化的薪火相傳。
節目一開始,撒貝寧穿越時空,來到古代,雙手撫摸典籍,開始與伏生對話。在撒貝寧的詢問下,伏生講述了關于《尚書》的故事。伏生在回答《書》為什么好時,提到了自己的家鄉山東,講述了大禹治理水患、劃分九州的故事,詮釋了華夏民族統一的宏大主題。緊接著,伏生開始講自己護《書》的故事,先是愛子運送《書》而被兵殺死,后是妻子寧死也護《書》,最后將《書》藏于家中的墻壁。
撒貝寧則以“現代讀書人”的身份向伏生講述《尚書》在后世的流傳歷史,并帶著伏生穿越到現代圖書館,看人們對《尚書》的傳承。
四、技術升級,打造視覺盛宴
為了能夠給觀眾帶來更好的視覺體驗,《典籍里的中國》下了很大的功夫,從中不難感受到電視拍攝的特點,還能夠感受到戲劇拍攝和電影拍攝所帶來的視覺震撼。
除此之外,《典籍里的中國》運用了多種技術手段,在舞臺設計上進行了創新,構建了古代與現代兩個立體舞臺,在實現古今對話的同時,又能讓觀眾有身臨其境之感,獲得新奇的觀看體驗。
《典籍里的中國》將表達方式升級為集戲劇演繹、電影呈現、文化訪談為一體的融合模式,并且邀請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擔任藝術總監,展現了節目的文化底蘊。
在第一期播出之后,《典籍里的中國》將繼續憑借強大的制作能力,在節目搭建的立體舞臺和構建的古今時空中,深度解讀中華優秀典籍,打造視覺盛宴。
五、主創團隊用心打磨
《典籍里的中國》作為大型文化類節目,除了要讓觀眾接觸到典籍,了解典籍中的主要思想和傳承故事,更重要的是要將典籍解讀得更加準確、通俗易懂。節目真正吸引人的地方是流傳千年的典籍,找到解讀的切入點,進而進行深入淺出的解讀,這體現了節目主創團隊的用心打磨。
據了解,為了更好地解讀典籍,節目主創團隊用了近一年的時間醞釀、打磨,并由中國歷史研究院嚴格把關,確保節目內容真實、嚴謹、準確。例如,在對第一期節目中的《尚書》進行解讀時,為了將晦澀難懂的文字講得通俗易懂,主創團隊咨詢了幾十名專家,翻閱了大量的專業書籍和相關論文,整理了上百萬字的資料,在此基礎上又對劇本進行了數十次的修改。可以說,節目主創團隊在用精益求精的態度為觀眾烹制文化大餐。
六、結語
從古代流傳至今的每一部典籍都是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傳承道路上一盞不滅的明燈,指引著人們銘記歷史、展望未來,在傳承中前進,在不忘初心中前進。《典籍里的中國》從解讀典籍入手,在對典籍追本溯源的過程中,展現了典籍的歷史意義和文化價值,進而弘揚中國精神,傳承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
(河北科技學院藝術學院)
作者簡介:霍雨瀟(1992-),女,河北灤南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全球媒體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