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俚曲集》中的女性稱謂眾多,可分為親屬稱謂與社會稱謂兩類,極富特色的女性稱謂亦不在少數。通過分析《聊齋俚曲集》的女性稱謂,人們可以了解當時的社會特點以及女性的生存境況,更好地了解這些女性稱謂所展現的歷史文化內涵。
《聊齋俚曲集》創作于明末清初,其中各色人物齊全,人物稱謂豐富?!读凝S俚曲集》中的女性稱謂更是鮮活生動,展現了當時的社會文化特點?;诖?,本文從女性稱謂入手,通過分析女性稱謂,剖析當時社會的文化特點。
一、特殊女性稱謂
(一)親屬稱謂
1.姑
《禳妒咒》第二十七回:“他翁姑虔誠念佛,不免與他解釋?!痹诖颂?,“姑”便是對江城婆婆的稱呼。《說文解字》記載:“姑,夫母也?!薄肮谩背Ec“翁”同時出現,“翁姑”即“翁婆”之意。此外,“姑婦曲”之“姑”也作“婆婆”解。
2.親娘
《姑婦曲》第一段:“珊瑚兩眼淚撒撒,說娘方才怒氣加,親娘呀,我還不知是為嗄。”
《慈悲曲》第五段:“我若是欺哄親娘,頭頂上自有靈神,娘呀,何必你酸困?”
以上兩個句子中都有“親娘”這一稱呼,雖然帶有“親”字,但皆非稱呼母親,而是一個用以稱呼婆婆,一個用以稱呼繼母,這反映了復雜的人際關系下,說話者的討好與無奈。
(二)社會稱謂
1.科子
《慈悲曲》第三段:“那科子把那孩子朝打夕罵,昨日跳了井里,幾乎死了?!?/p>
《國語辭典》記載,科子指即私娼。元代關漢卿的《救風塵》中有此用法:“不問官妓私科子,只等有好的來你客店里,你便來叫我?!绷硗猓谩翱谱印边M行詈罵時,除了可以直接詈罵指稱的對象,還可以詈罵其母,以加強貶損之意。例如,《磨難曲》第十五回:“老婆子罵道賊科子生的,可殺了人了!”
2.彩女
《增補幸云曲》第一回:“萬歲離了銷金帳,前后走宮娥彩女,混江龍駕出朝綱?!贝司渲?,“彩女”指身份較低的宮女。南北朝鮑照的《代淮南王》中亦有此用法:“紫房彩女弄明珰,鸞歌鳳舞斷君腸?!?/p>
3.虔婆和老虔婆
《增補幸云曲》第九回中,“六哥取出金錢,遞與虔婆”以及“老虔婆心里乖,不重客只重財,低袖多捘拜兩拜”。
“虔婆”是中國古代傳統女性職業“三姑六婆”中一種,指開設秦樓楚院的婦人。用作稱謂時,“虔婆”有兩種含義,一為賊婆,這是罵老婦人的話;二為開設妓院的老鴇。在《聊齋俚曲集》中,“虔婆”均指開設妓院的老鴇,亦可作“老虔婆”。
二、女性稱謂的文化內涵
(一)社會特點
1.四海一家
自秦朝建立,“家天下”的政治體制便隨著封建君主專制的發展而貫穿社會始終。為了將難以割舍的血緣關系延伸至家國治理之中,反映宗法社會特點的親屬稱謂逐漸外化,形成了擬親屬稱謂語體系。
擬親屬稱謂語在南北朝時已出現,例如《宋書·劉敬宣傳》:“敬宣懼禍及,以告高祖。高祖笑曰:‘但令老兄平安,必無過慮。”擬親屬稱謂語反映了漢民族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
在《聊齋俚曲集》中,擬親屬稱謂按年齡可分為對年輕女性的稱謂和對年長女性的稱謂兩類,皆符合漢民族重視親屬關系的文化心理,體現了中國人情社會的特點。例如,在《姑婦曲》第一段中,老王婆子將休書遞給珊瑚時,稱珊瑚為“俺大嫂”,這時的“大嫂”不是指大哥的妻子,而是對已婚女性的尊稱。
2.貴賤有等
在封建社會,人有尊卑貴賤之分,主仆關系是最好的體現。在《聊齋俚曲集》中,表仆人的稱謂與表主人的稱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二者構成的主仆關系本身已是尊卑的體現。并且,在這兩類稱謂中,按年齡還可以對主仆稱呼進行細分,例如,人們稱年老的仆人為“老婆子”,而稱年老的主人為“老太太”;稱年輕的仆人為“丫頭”,而稱年輕的主人為“小姐”。在仆人的職業稱謂中,一般的仆人與宮中的仆人的稱謂也是不同的。這些稱謂的差異源于等級分明的社會制度,體現了貴賤有等的社會特點。
長幼有序指的是年長者和年幼者之間的尊卑關系?!读凝S俚曲集》中的排行稱謂語亦體現了這樣的社會特點。例如,在《增補幸云曲》中,宣武院的兩位花魁分別被稱為“小大姐”與“小二姐”,二人雖不是親姐妹,但在同一環境中,便需要分出大小關系。在表身份的屬性稱謂語中,如老太太、太太、夫人、小姐等亦可以體現出長幼分明、貴賤有別的社會特點。
3.神話傳說
中國古代流傳著很多神話傳說。在流傳過程中,有些神話人物逐漸演變成受人們頂禮膜拜的神靈。作為一部用俚語寫成的通俗作品,《聊齋俚曲集》描寫了多種女性神仙角色,生動體現出人們對于神仙的信仰。例如,《蓬萊宴》中的“王母娘娘”“何仙姑”等富有道教色彩的神靈,《富貴神仙》中的狐貍仙“舜華”,《增補幸云曲》中的仙女“云魔女”,以及眾多仙姬、仙婢。作者對她們的描寫,反映了時人對于神靈的美好期望以及神靈崇拜的樸素思想。
(二)古代女性的生存境地
1.主體性的缺失
姓名稱謂語是稱謂語中最常見的一種。而在姓名稱謂語中,“姓+氏”的稱呼方式適用于已婚女子,如“方氏”“趙氏”“于氏”等。其中的“姓”均為夫姓,而非女子的本姓,即“夫姓+氏”。這樣的稱呼方式體現了女性原本姓名的完全泯滅,使得女子完全成為夫家的附屬,反映了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從屬地位。
此外,《聊齋俚曲集》中的“媳婦”“他大妗子”等稱謂,體現了稱呼視角的轉變。例如,“媳婦”一詞當“兒媳”用時,是對兒子之妻的稱呼;“他大妗子”的稱呼,則是以侄子的角度進行的稱謂。這種稱呼視角的轉變不僅反映了女性家庭角色的固化,亦體現了其主體意識的缺失。
2.艱難的生存境況
中國古代有“三姑六婆”的說法,指的是民間女性的幾種職業。其中,“六婆”指牙婆、媒婆、師婆、虔婆、藥婆、穩婆。牙婆是專為富貴人家買賣奴婢、妾侍的人口販子;師婆是專門畫符施咒、請神問命的巫婆;虔婆則是妓院內的鴇母:她們從事的職業均不正當,體現了女性生存空間的狹窄,側面反映了女性艱難的生存境況。
通過分析《聊齋俚曲集》中的女性職業稱謂,人們可以發現關于女性的職業稱謂雖然較為豐富,但皆為仆人、妓女等處于社會底層的工作。以仆人為例,對年輕仆人的稱謂要遠多于年老仆人,從側面反映出年輕仆人的普遍,展現了男尊女卑思想下,窮苦女孩的悲慘命運。除仆人外,《聊齋俚曲集》中還涉及眾多對妓女的稱謂,這真實反映了女性的工作境況,體現了女性的生存困境。
三、結語
《聊齋俚曲集》中的女性稱謂較為豐富,體現了當時社會中女性稱謂的特點。通過對這些女性稱謂的分析,人們可以更好地了解語言背后的歷史文化內涵。除了上述稱謂之外,《聊齋俚曲集》中還有一些女性的自稱,如小妮子、奴家、奴婢、妮子、小妃、賤奴、奴等,均具有自謙甚至自貶的語義特點,體現了當時女性對于自我身份的界定,以及女性對于男性強權社會語境的順應。這類自稱現象與上述稱謂一起構成了《聊齋俚曲集》龐大的稱謂系統。
(青島大學)
作者簡介:潘燕妮(1997-),女,山東威海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現代漢語語法修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