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亞萍
美的審美形態豐富多樣,優美、崇高、悲劇、喜劇只是最突出的幾種,實際上還可以分出許多或中間、或過渡的形態。從美學角度來看,《巴黎圣母院》體現了不同的審美形態、審美趣味等。雨果運用大量的筆墨表現優美、崇高、丑、荒誕、悲劇等不同審美形態。本文就《巴黎圣母院》中表現出的優美、崇高、丑、荒誕、悲劇等審美形態進行梳理。
一、優美與崇高
優美與崇高是不同形態的美。優美是對人的平和、友愛、坦蕩、自由、富于創造性等本質力量的確證,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形式一般較為細致、穩定、柔和、對稱、均衡、光滑、圓潤、輕盈、靈巧,無劇變;最基本特性是和諧。《巴黎圣母院》中,愛斯梅拉達的舞姿柔和、靈巧,正體現了優美這一審美形態。
崇高指事物形體上巨大有力或精神上偉大雄渾,令人震驚或崇敬、神往的審美形態。《巴黎圣母院》中的建筑和音樂體現了崇高這一審美形態。
(一)《巴黎圣母院》中的優美
《巴黎圣母院》主要從人物的外表美和心靈美兩方面來表現優美這一審美形態。其中,外表美則圍繞愛斯梅拉達而展開,例如,她第一次出現在格雷沃廣場時,觀眾爆滿,“愛斯梅拉達有著顛覆傳統的美,她有別于19世紀貴婦人端莊、蒼白的美,她美得自然靈動。”
《巴黎圣母院》中,雨果對心靈美的著墨更多,例如,卡西莫多因劫持愛斯梅拉達失敗而被綁在恥辱柱上,在烈日下忍受鞭刑,人們對他百般嘲笑,愛斯梅拉達卻溫柔地喂他喝水。小說中,愛斯梅拉達集外表美與心靈美于一身。
(二)《巴黎圣母院》中的崇高
崇高是人類的一種超越性心態。《巴黎圣母院》中包含著作者對巴黎圣母院被毀壞的惋惜。《巴黎圣母院》是建筑敘事的一座豐碑,其中的崇高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
1.建筑的崇高
《巴黎圣母院》中,作者描寫了巴黎圣母院建筑:“那三道尖頂拱形的大門道,二十八座列王神龕在門頂上一字排開……最上邊的部分是兩座有石板前檐的黑沉沉的偉岸的塔樓,上下疊成壯觀的五層。”巴黎圣母院的正面莊嚴宏偉,令人生畏,給人崇高與敬畏之感。
巴黎圣母院這種混雜的構造,就像古希臘的大型石建筑遺跡、埃及金字塔、印度寶塔一樣,讓人們對建筑藝術肅然起敬。
2.音樂的崇高
卡西莫多是巴黎圣母院的敲鐘人,他的鐘聲展現了音樂的崇高。“大鐘像脫韁的野馬,如癲似狂,左右來回晃動,青銅大口一會對著鐘樓這邊的側壁,一會對著那邊的側壁,發出暴風雨般的喘息,在很遠的地方都能聽到”,卡西莫多使整座教堂充滿生氣。
建筑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流淌的建筑,二者都離不開人文精神的崇高。如旋風、暴雨一樣的卡西莫多及音樂,可以讓人產生極大的崇高感。
二、丑與荒誕
丑是與美相對立的美學范疇,指歪曲人的本質力量,違背人的目的、需要的畸形、片面、令人不快的事物特性。《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的長相是名副其實的丑。
荒誕是表里不一、荒唐荒謬、虛妄不近情理的審美特性。《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因劫持愛斯梅拉達而被捉拿,要接受法庭的審判。預審官是一個聾人,而卡西莫多也是一個聾人,這體現了荒誕。
朱立元在《美學大辭典》中指出,荒誕與丑相通。下文對《巴黎圣母院》中的丑與荒誕進行簡單分析。
(一)《巴黎圣母院》中的丑
《巴黎圣母院》主要從人物的外表和心靈兩方面來表現丑這一美學范疇。外表丑通過卡西莫多來展現。小說中對卡西莫多外表丑的正面描寫有“這可憐的小鬼左眼上長著一個疣子,腦袋縮在肩胛里,脊椎弓曲,胸骨隆兀,雙腿彎曲”,側面描寫則為卡西莫多被選為愚人王,人們對他的嘲笑。
作者對于心靈丑的描寫多通過側面展現,例如,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貪戀愛斯梅拉達的美色,想要擁有她,最后得不到她,便想將她毀滅。
《巴黎圣母院》中,外貌極丑的卡西莫多卻有著相當美好的心靈。在他身上,美丑兼具,美與丑的強烈對照使得卡西莫多的形象更加立體。
(二)《巴黎圣母院》中的荒誕
《巴黎圣母院》中有很多荒誕的場景,例如,卡西莫多被鐘聲震破了耳膜,成為聾人。在他劫持愛斯梅拉達失敗被捕后,要接受審判,預審官不知道卡西莫多是聾人,裝腔作勢地審問卡西莫多,卡西莫多亂答一通,引來哄堂大笑。當錄事告訴預審官,卡西莫多是聾人后,預審官判決卡西莫多在廣場的刑臺上接受鞭刑,并示眾一個鐘頭。小說中這些荒誕至極的場景給讀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越是荒誕的情節,越是能引發讀者的思考,激發讀者強烈的正義感和同情心。
三、悲劇
悲劇人物表現為“不具十分的美德,也不是十分的公正,他們之所以遭受不幸,不是因為本身的罪惡或邪惡,而是因為犯了某種錯誤。”《巴黎圣母院》彌漫著濃厚的悲劇意味,這里選取三個典型的人物來闡述其中的悲劇。
(一)克洛德的悲劇
克洛德是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他從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但他遇到美麗的愛斯梅拉達后,真實的人性就開始表現出來。他對愛斯梅拉達的毀滅,使得卡西莫多將他推下鐘塔樓頂。克洛德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人物。
在現實與理想的汪洋里,克洛德是個迷失的人,他在被愛斯梅拉達拒絕后萬念俱灰。這個可憐的人親手葬送了他擁有的美好。
(二)卡西莫多的悲劇
卡西莫多的悲劇是多重的,從無到有,又從有到無,他的生活充滿了悲劇元素。
首先,他的出生就是一個悲劇,因為相貌丑,家人拋棄了他,女人們用各種語言謾罵他,男人們看到他無比高興、拼命鼓掌。
其次,巴黎圣母院對卡西莫多的意義非凡。他把自己融入教堂里。巴黎圣母院這座建筑的悲劇,亦是他的悲劇。
再次,當卡西莫多看到愛斯梅拉達被絞死的時候,親手把克洛德從塔頂推了下去。卡西莫多殺死了自己最尊敬的人,這對他而言就是一個悲劇。
最后,愛情悲劇。卡西莫多曾對愛斯梅拉達說,她一出去就會遭殃,人們會把她殺死,他也會跟著死去。小說最后,卡西莫多的尸骨抱著愛斯梅拉達的尸骨,當人們要把他們分開時,他卻化作了塵埃。
(三)愛斯梅拉達的悲劇
愛斯梅拉達在小說中是集真、善、美于一身的完美藝術形象。可是卻從小與母親分離,最后終于見到母親,卻是在她臨刑前。親情于她太過有限,這是她的第一重悲劇。
天真的愛斯梅拉達迷戀著救她的“英雄”菲比斯,卻遇人不淑。這是她的第二重悲劇。
愛斯梅拉達厭惡又恐懼克洛德,克洛德卻瘋狂地愛著她,甚至要毀滅她。這是她的第三重悲劇。
《巴黎圣母院》中還寫了其他人的悲劇。然而,悲劇不是悲哀、悲慘,不是叫人們悲觀失望,使人痛不欲生、意志消沉,而是悲憤、悲壯,使人奮發向上、斗志昂揚。悲劇能凈化人們的心靈,使人們由悲憤轉向激勵。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對悲劇進行過較為深入的探討。此外,悲劇通過尖銳的矛盾斗爭場面,可以使人們認識到人生世相的深刻方面。所以說,悲劇的意義深刻且深遠。
四、結語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融入了很多美學思想。在以上優美與崇高、丑與荒誕以及悲劇等審美形態之外,這部偉大的作品中還包含著美與丑的對照、現實美與藝術美、審美趣味等諸多美學思想,有待人們進一步探索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