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奕暢,張 麗,劉東志,林貽茜,陳 蘭
(江漢大學 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湖北 武漢 430056)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迅猛的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的大幅提升,也帶來了生活垃圾數量的空前增長。我國城市生活垃圾的產生量(以清運量計算)由1979年的0.25 t增至2016年的2.04億t[1]。目前,我國城市垃圾主要采用衛生填埋和焚燒的處理方法。垃圾填埋場不僅占用大量的土地資源,而且滲透的滲濾液可能會對周邊地下水、地表水和土壤造成嚴重的污染[2,3]。同時,垃圾填埋場還是人為產生CH4的第三大來源,僅次于農業和腸道發酵,占人為甲烷排放量的11%[4]。與衛生填埋相比,垃圾焚燒具有顯著減小垃圾體積(最高達90%)和質量(最高達70%)的能力。此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垃圾焚燒產生的電力被認為是可再生能源。在中國的一些大城市,垃圾焚燒已經取代垃圾填埋成為更主要的垃圾處理方式[5]。然而,由于技術發展和管理經驗的不足,城市垃圾焚燒的飛灰目前仍是重金屬污染和二惡英的重要來源之一[6,7]。因此,必須通過加強垃圾預處理,包括垃圾分類來減少垃圾處理量,更好適應處理技術的要求,減少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Yuan等人[8]比較了三種集成了垃圾分類的方案和沒有垃圾分類的方案,研究結果表明,集成了垃圾分類的垃圾處理系統比沒有垃圾分類的系統對環境的影響明顯減少,分類越細化,越有利于環境保護。
近些年來,我國日益重視固體廢棄物的管理。生活垃圾分類被納入文明城市創建考核中,以此促進地方政府對于垃圾分類的重視和投入。根據2017年3月頒布的《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2020年底前,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先行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武漢市作為湖北省的省會城市,被列為先行實施垃圾分類的試點城市之一。
根據2018年《武漢統計年鑒》,武漢市年清運生活垃圾量已達到396.38萬t,且逐年遞增[9]。在武漢市生活垃圾的組成中,餐廚等有機垃圾約占 30%,灰渣等無機物占10%,可回收垃圾約占25%,其他類占35%[10]。由此可見,武漢市的生活垃圾中無機物含量低,垃圾熱值較高,適用于焚燒法處理[11]。此外,可回收垃圾占總量的 1/4,如果不預先分類回收而直接焚燒處理,將造成大量可回收利用的資源被浪費。綜上可知,武漢市急需大力實施垃圾分類回收,最大限度地實現垃圾減量化和資源化。
然而,不可否認,垃圾分類政策在中國城市社區推行過程中,遭遇困境,執行不力[12]。許多學者和政府從各個方面深入研究提出對策。最近有學者研究發現,對環境問題的了解和意識、社會規范、同伴影響力、個人信念和利他主義可能同等甚至比純粹的功利主義更重要[13~15]。根據這一研究結論,提高個人上述方面的素養和意識,將有助于環境政策的實施和推行。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同時他們精力旺盛、求知欲強、思想領先,擁有著很好的社會應變能力。此外,大學生語言表達和人際交往能力相對較強,可以起到良好的溝通和導向作用。因此,從大學生入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武漢是教育強市,擁有百萬大學生,高校既是人才的集中地,也是產生垃圾的“大戶”。然而,目前還沒有專門針對武漢市的大學生這一群體,開展垃圾分類的意識和行為的調查和研究。因此,本文以武漢市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網絡問卷調查的形式,了解其垃圾分類的態度、意識行為和相關知識掌握情況,以此有針對性地提出提升大學生對于垃圾分類意識行為的建議,以期充分調動大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能帶動全社會推進落實垃圾分類工作。
制定統一的調查問卷,運用問卷星問卷調查APP,采用在線調查的形式。調查問卷由客觀選擇與主觀問題組成。從2019年10月20日開始,2020年1月20日結束。針對在校大學生,共計收到174份問卷,剔除答案不完整,邏輯混亂等無效問卷,實際有效問卷156份,占總數89.7%。其中男生73人,女生83人。調查對象基本信息見表1。

表1 基本信息
調查內容客觀選擇包括垃圾分類的態度和意愿及行為調查,其中涉及到環保意識、對垃圾分類態度、垃圾分類知識等內部因素相關的問題;有關垃圾分類的行為調查,主要涉及不同情境下參與垃圾分類的狀況。主觀問題主要收集大家對提高大學生垃圾分類積極性和改善垃圾分類條件的措施和建議。
在有效的156份問卷中,90.4%的同學認為在高校有必要開展垃圾分類。高達96.0%的同學認為垃圾分類對環境和垃圾回收利用有一定或重要的影響。然而,只有17.3%的同學能夠完全準確的進行分類,而完全不能準確分類的也占到了1.3%。在周圍同學是否有垃圾分類習慣的調查中,高達83.3%的學生認為周圍同學大部分沒有垃圾分類的習慣。即使路上遇到分類的垃圾桶,52.6%的同學會隨意的將垃圾扔進垃圾桶而并不是分類將垃圾扔進相應的垃圾桶里。
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作為大學生群體,絕大部分學生認同垃圾分類工作。但52.6%的同學隨意亂扔垃圾,說明認識和行為不統一,必須進一步加強垃圾分類工作必要性和緊迫性的宣傳,讓同學們真正意識到垃圾分類的意義,進而認同和執行。而相當多的同學(占81.4%)因缺乏分類知識,不能完全正確進行垃圾分類。這說明垃圾分類知識宣傳力度要加強,形式要更多樣。
宿舍是大學生在學校的主要生活場所。在有效的156份問卷中,55.1%的同學沒有對宿舍垃圾進行分類,而是混在一起丟棄;12.8%的同學將可回收的垃圾留存賣錢,其余垃圾混合丟棄。能夠進行垃圾分類的同學只占22.4%。即使分類垃圾箱上有較為具體的提示,仍有17.3%的同學無視提示而隨意丟棄。當進行垃圾分類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時,44.2%的同學選擇放棄分類。而當發現分類垃圾箱內垃圾已經混放時,48.0%的同學會選擇隨便放。值得欣慰的是,當問到“你身邊的朋友都開始對自己的生活垃圾進行分類時,你會怎么做時?”91.0%的同學會加入朋友的行列,進行垃圾分類。
從這一組數據可以看出,目前在校園,垃圾分類工作沒有很好的落實。但是,可喜的是,同伴的帶動作用不容小覷。所以需要有針對性的措施保障,一波帶動一波,最終達到全員行動的局面。
在156個受訪者中,程序麻煩被認為是阻礙校園垃圾分類最主要的因素(50.6%),而22.4%的同學認為意識淡漠也是導致校園垃圾分類施行不利的主要原因。其他阻礙因素還包括設施不完善、宣傳力度差、執行力差等。在回答“您認為目前垃圾回收和利用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的調查中,幾個選項的占比相差不太大,其中35.9%的受訪者認為氛圍不濃,26.9%的受訪者認為個人意識不強,21.2%的人認為學校缺乏相關教育,而16.0%的人認為國家缺乏相關引導政策。由此可以看出,宣傳、教育和政策引導是下一步要加強的。
在“如何提高大家對垃圾回收分類積極性”的調查中,大家建議的主要措施是加強監督,并納入檢查(30.1%)。同時,增加設施,方便分類(24.4%)。其次,激勵措施(16.0%)和強制執行(7.1%)也是提及較多的。也有27.7%的受訪者希望通過開展講座、組織參觀和媒體宣傳等措施來加強宣傳。針對學校提出的建議中,加強宣傳教育仍是最主要的措施(包括加強對學生教育(37.2%)、組織教職工培訓(16.7%)和舉辦公益活動(26.3%))。其次,硬件方面提出設置更多垃圾箱(19.9%)。
從上述數據分析來看,存在的問題包括垃圾分類知識儲備不足,分類意識淡薄,垃圾箱數量不足,執行不力等,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如下建議和措施。
4.1.1 突出重點
垃圾分類的意義和操作指導是宣傳教育的重點。針對大學生群體,可以通過圖片展、專題講座等形式,從理論和實踐加深同學們對垃圾分類意義的認識。結合網絡媒體平臺,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介紹分類知識。
4.1.2 統一規則
一定要有明確統一的分類標準和規則。建議從簡到繁的步驟,明確要求,逐步推進落實。以養成習慣為目前的主要目標,調動積極性。對于沒有進行分類的錯誤行為,也要有明確的處罰規定。
4.1.3 由點及面
大一大二的同學相對在校活動時間多,熱情高,易管理。因此,針對他們的特點,組織形式多樣的宣傳和推廣活動,逐步在校園內形成垃圾分類的氛圍,實現帶動效應。
4.1.4 豐富形式
“請進來,走出去”。將課堂與垃圾分類相結合,將課外文娛活動與垃圾分類相結合,將社會實踐和垃圾分類相結合,將志愿者行動與垃圾分類相結合。將考評與垃圾分類掛鉤,將學分與垃圾分類掛鉤。線上線下,全面出擊。
只有規則和宣傳,沒有執行和落實,是虛假的“繁榮”。而且,容易破壞同學們對分類工作的認知。所以必須嚴格執行,落到實處,真正起到引導和警示作用。在一開始,可以適當多采取一些獎勵措施,達到引導養成的作用。
有必要對校園內各個場所進行科學的規劃,對于不同的區域分別采取相應的分類措施。例如在宿舍,應設置針對數量較大的快遞包裝和外賣盒的分類收集設施。同時,可輔以掃碼投放。每一次分類措施完成后可進行積分獎勵,積分可兌換飲料、垃圾袋、紙巾等物品,也可以與食堂進行合作,比如1000積分可以換取一份10元套餐之類的。來促進大家進行垃圾分類。適當提高校園垃圾分類箱的“顏值”,及時清運和整理垃圾,保證垃圾箱的整潔。同時垃圾箱(桶)可以放在較顯眼處,讓扔垃圾行為接受監督。
此次問卷調查只是集中在整體意識行為方面,后續還需要進一步針對不同類別學生開展深入調查和分析,旨在提出更有針對性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