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何棟,張 攀
(中煤科工集團杭州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00)
煤灰是各種固體顆粒的集合體,包括微珠、漂珠、鐵粉、炭粉、玻璃體、石英和莫來石等7種顆粒,粉煤灰主要組成的化學成分為SiO2、Fe2O3、Ai2O3、CaO、Na2O、MgO及未燃盡炭粒等[1~3]。粉煤灰中所有元素及形態顆?;祀s在一起,利用價值較低。我國一直以來非常重視粉煤灰的綜合利用情況,這對國家現實執行的可持續發展策略有著深刻影響意義[4~7]。浙江石化廠內增設1套分選出力100 t/h的粉煤灰分選系統,以及新建1套干灰磨細出力約60 t/h套的粉煤灰磨細系統及成套設備。 該工程的設計情況主要有如下的特點。
(1)粉煤灰分選系統出力均按100 t/h設計。粉煤灰分選系統按照分選國家一級細灰標準(45 μm方孔篩余量≤12%)設計。
(3)粗灰磨細系統按出力約60 t/h設計。粉煤灰磨細系統按照細灰粒徑滿足國家二級細灰標準(45 μm方孔篩余量<12~30%)設計。
(4)粉煤灰分選系統采用閉式循環。
(5)所有與灰氣流接觸的管道和設備均應具有耐磨性。增加金屬材料耐磨性.現階段主要是內襯防磨材料或噴涂防磨涂料[8]。干式磨機筒體由整體式鋼板焊接而成,為防止筒體磨損,筒體內裝有護甲,筒體上鉆有襯板螺栓孔。
分選系統和磨細系統主要的設計參數見表1。

表1 干灰分選系統設計基本參數及指標
原灰經調速鎖氣給料機或加輸送槽送入主風管,與管內負壓氣流混合后進入分級機,分離下來的粗灰落入或送進粗灰庫,細灰在負壓氣流作用下進入兩臺并聯的旋風分離器,收集下來的細灰落入或輸送進細灰庫。含塵氣體經耐磨分選風機返回主風管,形成閉式循環,少量乏氣經放風管接入細灰庫,通過庫頂布袋除塵器過濾、凈化后排放至大氣。
選粉氣體與氣力泵氣體經后續風機進行內部大循環,氣體循環消耗動力較大,管道連接布置復雜,氣路阻力大,管路需要耐磨工藝制作。分選系統灰氣比(μ=1.2/1)和管路氣流速度(V=22 m/s)。分選系統具有以下特點:①設備結構簡單,沒有轉動部件,可實現粗、細灰分離。②分離效率高。③分選灰的品質高,對預分選的原狀灰品質適應性強。④能耗低。⑤設備運行穩定可靠,維護工作量很小。⑥耐磨損,使用壽命長[9]。
管道彎頭的彎曲半徑宜≮2倍的管道內徑,彎頭等應采用內襯耐磨陶瓷制造。分選系統的管道可采用螺旋鋼管,材質為Q235B,主管母體壁厚≮10 mm。旋風分離器內易磨損部件必須內襯高耐磨陶瓷,使用壽命≮20000 h。風機葉輪應采用Q345B(16 Mn),表面熱噴涂高耐磨碳化鎢;機殼應采用Q355B),內貼高耐磨陶瓷(易磨損部位)。葉輪和機殼的使用壽命≮20000 h。
采用雙套管密相輸送,灰氣比高,對于單管系統,輸送濃度高30%,節省輸灰氣量;輸送能耗低,相對于單管系統,能量消耗小約30%[10]。
為使粉煤灰分選系統的成品灰細度達到國標Ⅰ級灰的粒徑要求,采用下列調節手段:①風量調節通過調節風機入口風門;②調節分級機的二次風量;③調節分級機導流板位置;④調換分級機渦流孔板;⑤調節原灰給料機的運行頻率。
由PLC實現對粉煤灰分選系統所有電動或電控工藝設備的自動調節、聯鎖控制、數據監視。相關人員在上位機對被控對象進行監控,包括設備啟、??刂?,閥門打開關閉操作、設備啟停狀態、閥門開關狀態和主要工藝參數的監視,并完成設備的聯鎖保護。
本項目干灰磨細系統選用1臺套粗灰磨細能力約60 t/h的粉煤灰專用超細磨機,將入磨的粗灰在磨內經過研磨后,排出的粉料直接達到國標Ⅱ級灰(細度45 m,方孔篩余量12%~30%)的商品灰要求,并不再進行篩分或分選,直接送進細灰庫暫存。該細灰球磨機設計出力較大、細度要求高,對細灰球磨機的安全性、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細灰球磨機的構造設計考慮如下。
干灰細磨機本體由進、出料斗、轉動部、主軸承和傳動部等主要部分以及聯軸器、減速機、電動機等輔助部分組成。筒體由整體式鋼板焊接而成,為防止筒體磨損,筒體內裝有護甲,筒體上鉆有襯板螺栓孔。筒體襯板采用自固式襯板,并提供法蘭緊固螺栓和其它緊固件。
襯板材質采用材質采用TBMCr8(化學成分:C:2.1~3.6,Si:1.5~2.2,Cr:7.0~10.0,Mn≤2.0,Mo≤3.0,Ni≤1.0,Cu≤1.2)。襯板尺寸要求精確、外表面光潔,無氣孔、沙眼等制造缺陷。
襯板硬度:≥HRC56,緊固螺栓材質為35CrMo。
筒體鋼板材質Q235-B,厚度≮36 mm;地腳螺栓用Q235-B材質。
由于場地限制,設備布置盡量往空中發展。經過多次優化,將分選系統的旋風分離器、分選機布置于細灰庫和粗灰庫的頂上 (系統立面布置見圖1) ,這樣流程設計簡單,分選后的灰直接落入灰庫 ,減少了中間運輸設備。 細灰球磨機單獨設置磨機房,布袋除塵器、細灰中間倉就近布置。

圖1 干灰分選系統立面布置
在浙江石化廠粉煤灰分選及磨細項目中,通過從工藝、設備、運行等角度出發,較為全面地采取措施, 提高了設計的可靠性。由于系統的磨損較大,在設計時考慮了全面的耐磨措施,但是在提高設備運行可靠性的同時,無形中使得裝置的工程造價必然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