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景貴 汪慧慧
[摘要]當前,職業院校學生發展評價存在評價目標過高關注共性要求、評價過程過度強調甄別選拔、評價方式過于偏重量化標準、評價主體過分重視教師作用、評價類型過多參照普教體系等問題。積極評價范式是實施心本管理的有效路徑,是創新職業教育的發展進程,是推進“三全育人”的系統工程,有助于推進新時代職業教育評價改革。系統建構職業院校學生發展評價的積極范式,要樹牢積極育人的新理念,把握評價的正確方向;把握積極整合的新階段,完善評價的目標導向;建構積極協同的新格局,創新評價的實踐取向。
[關鍵詞]職業院校;學生發展評價;積極評價
[作者簡介]崔景貴(1968- ),男,江蘇海安人,江蘇理工學院校長、黨委副書記,教授,博士。(江蘇? 常州? 213001)汪慧慧(1996- ),女,安徽安慶人,蘇州大學教育學院在讀碩士。(江蘇? 蘇州? 215123)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2020年度教育學一般課題“新時代積極職業教育范式的行動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BJA200094,課題主持人:崔景貴)
[中圖分類號]G71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21)13-0063-06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提出“要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①。新時代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發展,必須從擴大規模向提高質量轉變,從外延式發展向內涵式發展轉變,這一轉變要求職業教育評價更加注重以評促進,落實以立德樹人、促進發展、適合高效為核心的新型評價觀。目前,職業院校學生發展評價存在一些亟待改變的消極取向,嚴重阻礙了學生潛在優勢和發展潛能的挖掘。因此,必須系統建構職業院校學生發展評價的積極范式,通過積極評價幫助學生拓展積極自我、調適積極情緒、自主積極投入,引導其真正成為健康和諧、陽光向上、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
一、當前職業院校學生發展評價的問題反思
《總體方案》明確提出,健全職業院校學生評價、落實立德樹人任務,深入分析當前職業院校學生發展評價的消極取向,致力解決學生發展評價體系不完整、對學生的認識不全面、學生優勢評價定位不清晰等問題。
(一)評價目標上過高關注共性要求
傳統的職業院校教育評價采取統一的參照標準和工作要求,對所有學生按照既定目標評價,忽略了不同學生的性格特點、成長背景、社會環境,沒有將學生視為有思想感情、性格獨特的人。例如,理論課程評價中采用同一張試卷,未能考慮到不同學生的理論基礎、學情特點;實踐課程評價采用同一標準,未能考慮到不同學生的崗位角色變換、技術規范要求。學生發展評價過多關注共性特征,導致對所有學生按照生產流水線作業、同一個加工模板來培養,從而抑制了學生的個性化成長、差異化發展,也會影響學生就業創業的自主化、多元化選擇。因此,亟待按照不同學生群體的差異特點、優勢潛能、分工角色,建構靈活性、包容性、跨界性的積極評價范式。
(二)評價過程上過度強調甄別選拔
傳統的職業院校教育評價意圖通過評價來區分出學生的等級或層次。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教師更為關注學生是否掌握了具體的知識要點,是否獲得了扎實的技術技能,而忽略了學生正處于一個不斷發展的動態過程,忽視了學習素養教育、實踐創新教育。例如,部分職業院校將學生分為普通學生和技能大賽學生,普通學生接受一般的學習評價,而技能大賽選手在校內評價、校外評價、實踐技能評價上會得到更具專業性、針對性、整體性的評價。學生發展評價過度強調甄別選拔,導致教師不能用積極發展的眼光來認識學生,容易使成績比較好的學生產生驕傲自滿情緒,成績一般的學生產生自卑自賤心理,同時也抑制了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全面發展。因此,亟待匡正消極評價理念,完善整體評價內容,按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趨勢,發揮評價目標正向、評價過程激發、評價結果激勵的作用,建構“人盡其才”的積極評價范式。
(三)評價方式上過于偏重量化標準
職業院校學生發展評價的現行評價方式多以定量為主,即以量化的標準對學生進行評價打分,忽略了學生不可量化的素質和能力,如職業核心素養、團隊協作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等,而量化的標準存在主觀性和片面性。例如,部分職業院校在“汽車發動機構造與維修”課程實訓考核中,過于關注學生工具是否選擇合適、操作是否規范、檢修結果是否正確,未考慮到學生在此過程中社會能力、方法能力、職業精神的提升。學生發展評價過于偏重量化標準,會導致教師采取“一刀切”的簡單化做法,強調終結性的片面化評價,也無法全面衡量職業精神、工匠精神和勞動精神教育的風尚和成效。這就要求把職業道德、職業素養、技術技能水平、就業質量和創業能力作為衡量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內容,有效利用信息采集工具和數據分析功能,完善“多元立體”的評價標準,建構過程性、情感性、整體性的積極評價范式。
(四)評價主體上過分重視教師作用
一些職業院校學生發展評價主要由班主任或主講教師一個人說了算,特別強調教師評價的主導作用,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了學生在發展評價中情感、心理、態度各方面的變化。同時,僅僅由教師做評價往往帶有主觀色彩。例如,在學期末,過于關注教師的總結性評語,未考慮到學生的自我評價以及同學互評;在學生實習中,過分強調實習指導教師的評價,未能將企業等用人單位評價納入學生考核標準中。學生發展評價過分重視教師作用,難以全面綜合評價學生,無法實現多元評價的價值,無法形成多向互動的局面。因此,亟待保障學生、家長、教師、職能部門、行業、企業、社區等各方主體參與評價,建構全員協同的積極評價范式。
(五)評價類型上過多參照普教體系
傳統的職業院校教育評價存在理論導向不完整、價值理念不明確、定位不清晰等問題,學生發展評價大多直接參照普通學校教育的評價體系,忽略了職業院校學生群體的復雜性、社會性、心理動蕩性等特征,忽視了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比更具職業性、技能性、動態性等特點。例如,部分職業院校只看重理論課程評價,忽視實訓技能評價;強調校內評價,忽視校外評價;重視學校教師評價,忽視企業等用人單位評價。職業院校學生發展評價簡單照搬普通教育的形式和做法,會導致評價目標、評價結果、評價方法與職業教育專業人才培養要求、產業需求、學生需要相背離,無法凸顯職業教育評價的類型特色,無法有效促進教學緊跟市場趨勢做出快速反饋,無法緊跟企業對技能人才的新需求做出對應調整,降低了職業教育評價的適切性。因此,亟待把握“職業教育前景廣闊、大有可為”的大好形勢、遵循職業院校學生心理發展規律、預測相關職業崗位技術更新趨勢,建構具有類型特色的積極評價范式。
綜上所述,當前職業院校學生發展評價仍然存在著評價觀念滯后、評價方式片面、評價內容單調、評價主體單一等多方面的問題,而對于學生的發展評價不能只關注學生的成績排名如何,更要以評價來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等各方面的和諧發展,增強評價體系與國家戰略需求、產業發展要求、學生成長需要的適應性。因此,職業院校學生發展評價需要改變消極取向,確立以立德樹人為重、以學生全面發展為本、以適合高效為先的新理念,重新建構積極評價范式。
二、新時代促進職業院校學生發展需要積極評價范式
職業院校學生與普通學校學生相比,情緒兩極性更明顯,心理波動劇烈,自我效能感較差。因此,職業院校學生發展評價應樹立積極職業教育的理想目標,綜合考量學生的思想道德覺悟、知識技能水平、實踐創新能力、文明習慣素養、身心健康狀態及綜合職業素質,系統建構積極取向的職教評價范式。
(一)積極評價范式的基本意蘊
積極評價范式是以積極、和諧、發展為導向,通過評價增進職業院校學生素質、發掘潛能、提升幸福感的現代職業教育評價體系。與傳統評價范式相比,積極評價范式在評價目標上變“統一”為“個性”,引導學生向個性化多元化發展;在價值取向上,變“揭短”為“揚長”,發揚學生的潛能優勢;在評價方式上,變“量化”為“定量與定性相結合”,不只評價學生的知識技能,更要評價學生的道德素質、積極人格、職業能力等;在評價主體上,變“單一”為“多元”,改進評價機制,體現多向互動。積極評價范式依托積極職業教育、積極心理學,通過樹立立德樹人、育人至上、助人自助等教育理念,以發掘職業院校學生潛在優勢、積極品質為目標,以增強職業院校學生品德修養和發展優勢為關鍵,以引導職業院校學生成為最好最優的自我為最終目的,發揚評價的教育、導向、推動、貫通作用,讓職業院校學生因為積極評價而自尊自信、理性平和,更加健康快樂、陽光向上。
2021年3月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指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要突出職業技術教育類型特色,增強職業技術教育的適應性。首先,積極評價范式回應了國家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特色發展、創新發展的新要求,關注職業院校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辦法,為職業教育優質發展增強政策與實際相對接的適應性。再次,積極評價范式響應了社會脫貧攻堅的重要發展戰略。職業教育緊密聯系教育與產業,積極評價范式著重評價培養人才與產業需求、新技術崗位對接的融合度,為職業教育跨界發展增強技術與人才對接的適應性。其次,積極評價范式呼應了學校落實辦學自主權的重要策略。積極評價范式著重強調要結合本校實際制定校本化的評價體系,為職業教育特色發展增強學校資源與學段特點相結合的適應性。最后,積極評價范式順應了學生身心發展需要。積極評價范式注重學生“文明素養、社會責任意識、實踐本領”的評價,強調提升學生受教育的滿意度、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為職業院校學生全面發展增強素養要求與心理和諧一體化的適應性。
(二)積極評價范式的基本功能
積極評價范式堅守心理和諧的立腳點,完善動態發展的創新點,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性,為現代職業教育評價體系提供了積極育人的價值導向、創新視角和行動方案,扎扎實實助力推進新時代職業教育評價改革。
1.積極評價范式是實施心本管理的有效路徑。積極職業教育和積極心理學強調積極發掘職業院校學生的心理優勢,促進誠實、習慣、感恩、責任等積極心理品質的養成,培養積極樂觀的現代“心理人”。職業院校學生發展存在的消極問題,主要有心理方面缺失生命意義感和價值感、學習方面易患習得性無助感、求職擇業方面易患悲觀無望感、人際交往方面過分的自我中心等。傳統評價方式忽略了職業院校學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心理問題,僅強調學生發展的結果,積極評價范式秉持為積極而教、與積極同行的理念,強調發揚職業院校學生心理優勢,把握職業院校學生心理發展變化的新特點,利用羅森塔爾效應對學生保持積極期待,轉變學生錯誤的自我評價方式,評價重點指向尊重學生的情感和需要,給予其更多的關注與關愛,相信每一個學生發展的心理潛能。
2.積極評價范式是創新職業教育的發展進程。積極評價范式是現代職業教育評價的一種模式創新和范式變革。積極正在成為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新趨向,學生發展評價也必須打破傳統思想和思維定式,凸顯積極評價的理念與方式。首先,在評價理念上,理解把握積極評價與學生發展的關系;其次,在評價路徑上,建立學生評價網絡平臺,創新學生評價技術;最后,在評價目標上,服務學生發展,把握增值評價。建構積極評價范式,不僅為學生就業創業提供良好的創新氛圍,有利于職業院校學生創新思維的拓展和創新能力的開發,同時有利于評價理念的更新、評價方法的改進,創新以立德樹人、促進發展、適合高效為核心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觀,為加快創新現代職業教育評價范式贏得更大的空間。
3.積極評價范式是推進“三全”育人的系統工程。積極評價范式緊緊圍繞立德樹人、育人至上的理念,評價主體包括學校、教師、學生、家長協同實習企業、社會力量等多方位評價,評價階段包括課堂教學、平時表現、培養環節、職后發展等全階段評價,評價內容包括知識技能、職業能力、心理素養、勞動能力、德行操守等全方位評價,評價策略包括積極引導、積極溝通、積極暗示、積極期待、積極關注等多元化評價。積極評價范式強調職業教育的育人屬性,突破傳統評價上單一考核,尊重學生具有的多元差異,推動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和全員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相互融合、緊密銜接。
創新學生發展評價體系、建構積極評價范式,應遵循職業教育發展規律和職業院校學生心理成長的基本規律,秉承積極職業教育的新理念和新路徑,為實現“讓每一個職業院校學生幸福成長、人人成才”的中國職教夢而改進評價方式,為加快建設“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的高質量職業教育體系增強評價的適應性,引導和促進當代職業院校學生成為國家和社會所需要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
三、建構職業院校學生發展評價積極范式的基本策略
《總體方案》指出,“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有什么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有什么樣的辦學導向”②。因此,職業院校需要把握新時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趨勢,牢牢把握學生發展評價的正確方向、目標導向、實踐取向,統籌規劃和系統重構職業院校學生發展評價體系,科學建構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積極職業教育評價范式。
(一)樹牢積極育人的新理念,堅持評價的正確方向
1.以人為本的評價理念。以人為本的理念是指教師在評價時尊重學生在評價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自我評價的主觀能動性、推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建構職業院校學生發展評價需要在評價中始終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成長為前提,以學生的發展為動力,以學生能否獲得幸福感為目的,與消極主義的評價和管理方式徹底訣別。同時,評價重點要適應新時代技術變化、新群體心理變化,做到方向積極適合,路徑科學合理。
2.立德樹人的評價理念。立德樹人的理念是指堅持德育為先、育人至上,通過積極的評價引導學生具備豐富涵養、塑造優秀素質。要樹立科學成才觀念,實現職業教育積極評價范式與立德樹人在更高層面上的結合,強調發揮學生潛在優勢、彰顯學生特色個性、尊重學生獨特人格。建構職業院校學生發展評價,需要堅持立德樹人的職業教育價值觀,整合職業教育知識技能取向與人文精神取向,開展形式多樣的勞動教育、課程思政、社會實踐調查、志愿者服務等。在評價中不能只關注學生的知識技能、文明素養、實踐本領,更要把握學生的家國情懷、職業精神、社會責任意識、道德品質等相關維度。
3.全面發展的評價理念。全面發展的理念,指的是在評價過程中始終堅持教育民主與公平,促進全體學生全面成長與成才的理念。依據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人的智力由8種相對獨立又相互作用的智能組成,因此對于學生發展評價要堅持全方位、多方面的立體整合評價,“探索開展學生學習情況全過程縱向評價、德智體美勞全要素橫向評價”③。依據最近發展區理論,教學要走在發展的前面,探索課堂教學、在校培養、職后發展三階段評價,解決好評價導向與發展方向矛盾的問題,力圖優化每個職業院校學生的發展潛能。
(二)把握積極整合的新階段,完善評價的目標導向
1.評價項目多元化。評價項目包括職業院校學生知識內涵、技能水平、職業能力、綜合素質、自身發展與個性發展等方面。不僅評價學生在學校的表現,也要評價學生在家、在社會、在實習地點各方面的表現;不僅評價學生的理論課程學習、實訓課程學習,還要評價學生的校外實習經歷、職業技能發展、核心素養培養;不僅評價學生現階段所學成果,還要評價學生未來可能達到的水平。
2.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主體包括職業院校教師、家長、自我、同學、第三方等。教師評價的重點應放在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不斷挖掘學生潛在優勢;家長評價的重點應放在發現職業院校生誠實、善良、熱心等積極人格品質;自我評價的重點應放在學生積極建立自我效能感,堅定“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積極信念;同學評價的重點應放在發掘對方潛能,發揮示范榜樣作用;第三方評價是指除政府、職業院校外,由第三方組織或機構參與職業教育相關方面評價,重點應放在學生在社會中、在實習中專業技能的掌握、職業素養的培養、職業認同的提升、綜合能力的發展上。
3.評價方法多元化。評價方法包括過程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對評價與絕對評價、顯性評價與隱形評價、靜態評價與動態評價等。學生發展是一個不斷融合的動態過程,學生發展評價應遵循發展性、科學性、客觀性、指導性原則,堅持多元融合、適應差異導向,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理論考試評價與技能大賽成果相結合,評價等級與評語相結合,從學生發展特點和現狀出發,使得評價方法更適合、更高效。
(三)建構積極協同的新格局,創新評價的實踐取向
1.創建職教高考評價制度。職教高考制度是完善高等職業教育“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考試招生辦法的重要載體。設置職教高考評價制度,首先能夠拓寬職業院校學生上升渠道,給予職業院校學生更多發展機會、拓展發展空間;其次能夠引導職業院校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增長豐富的知識見識、提升各方面綜合素質;最后能夠加強立德樹人任務與職業教育的特色融合,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積極評價范式。值得注意的是,評價重點應當指向適應職業院校學生多層次的文化與能力發展,努力避免應試主義、升學主義的不良傾向。
2.探索學分銀行評價制度。探索建立學分銀行制度,推動多種形式學習成果的認定、積累和轉換。實現學分轉換和彈性化的評價制度,能夠兼顧學生多方面的發展成果,改變“唯學歷”“唯升學”“唯文憑”的固有觀念,將學生的學習能力、技能水平、團隊合作能力、隨機應變能力等納入評價制度,充分展示職業院校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同時,能夠使學生自由選擇學習時限和學習方式,將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促進職業院校學生探究行動式學習、個性化發展。
3.建立健全考核評價手段。首先,建立網絡平臺服務體系。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手段,建立職業院校學生個人成長檔案,科學記錄學生日常表現、比賽成果、文化活動等,全面掌握學生發展的狀況。其次,創新考試方法。例如,建立題庫考試、小組合作考試、現場問答考試,不僅使更多的職業院校學生積極適應和從容應對考試過程,而且突出評價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隨機應變能力等。最后,豐富考核形式。增加實驗報告、實習實訓報告、PPT制作展示、技能大賽成果匯報等在評價中的比例,著重評價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操作實踐能力、協同行動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完善職業院校立德樹人工作機制,持續扭轉對職業院校學生發展的消極評價,正在成為我國職業教育提質培優、增值賦能的價值取向和實踐追求。建構職業教育評價的積極范式,引導職業院校學生充分發掘自身的潛能優勢和美德,指導職業院校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實踐、學會共處、學會生存”,努力成為心理和諧、人格健全、技能突出、全面發展,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必定會對新時代中國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注釋]
①②③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EB/OL].(2020-10-13)[2020-10-20].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3/content_5551032.htm.
[參考文獻]
[1]崔景貴.積極職業教育范式導論[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5.
[2]龔方紅,劉法虎.彰顯類型特征的職業教育評價新藍圖——《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解讀[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0(11):26-33.
[3]雷正光.新時代職業教育第三方評價機制構建[J].教育與職業,2019(5):13-17.
[4]馬建富.職業教育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5]王貴虎.職業教育視域下學生學習質量評價現狀分析及改革[J].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學報,2018(2):35-38.
[6]吳衍.高職院校學生發展性評價體系構建路徑[J].河南農業,2020(30):18-20.
[7]邢順峰.建設高質量職業教育體系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3):12-18.
[8]余朝寬,張揚群,鄧朝平,等.中職學生綜合素質“多元立體”評價模式研究——以重慶市渝北職業教育中心為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8):52-58.
[9]張龍.基于企業主體的高職院校專業課程課堂教學評價機制研究[J].教育與職業,2021(3):53-56.
[10]周洪宇.指導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綱領性文件——《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解讀[J].紅旗文稿,2020(22):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