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國成
【摘要】小學道德與法治是一門提高學生法治素養的重要學科。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滲透德育教育,是學科教學的要求,也是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品德素養、普及法治知識的重要途徑,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養成教育時期,而法治教育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滲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法治觀念,預防、減少違法犯罪行為,讓學生在健康、純凈的環境中成長與進步。
【關鍵詞】法治教育;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滲透法治教育有利于學生從小就了解法律,懂得法律,學會守法、用法。這不僅是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重要任務,還是提升學生自我保護能力、提高學生安全意識的要求。將法治教育落實到日常的教學中,有利于學生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下面,本文就法治教育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滲透策略展開討論。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法治教育的意義和必要性
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推進,我國教育質量的提高備受社會關注。對學生進行法治教育是落實素質教育要求的表現,更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前提。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將法治教育逐步滲透到道德與法治課堂中,讓學生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識、提升法治意識[1]。
道德與法治課堂旨在塑造學生完美的人格,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樹立正確的“三觀”。同時,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法治教育,能讓學生明白法律是一種武器,能夠維護個人安全和自己的合法權益,進而提升學生的法治意識,使其形成法治觀念。這不僅是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中的要求,還是日常的重要教學目標。因此,教師必須立足道德與法治教學,實施法治教育,為學生健康成長打下基礎。另外,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滲透法治教育,能夠加深學生對法律知識的認識,有助于學生探究世間的真、善、美,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樹立道德觀念[2]。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法治教育的措施
(一)充分利用課本資源
教材是教師實施教學的重要素材。為了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滲透法治教育,教師應從教材知識出發,給予學生正面的指導,幫助學生樹立法治觀念,提升學生的法治意識,并且在這些知識點的講解中,通過有效的教學形式與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促使學生深入理解這些法治知識。此外,教師還應對學生日常的行為表現加以剖析,使學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這不僅能構建高效課堂,還有助于學生形成法治意識,讓課堂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
例如,在教學“我們的公共生活”一課時,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是社會中的一員,每個人都應有社會公德心,為社會文明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如見到地上有垃圾就要隨手撿起、對公園里的體育設施要給予保護等,從而幫助學生初步建立法治觀念。此外,教師還可引入一些社會實例進行教學延伸,讓學生一起剖析各種社會問題,如有的人在公園中亂扔垃圾,在旅游景點亂寫亂畫,隨意攀爬公園里的樹木,將花園里的花盆搬到自己家陽臺上進行點綴……教師在課堂上給予學生主動權,讓學生對這些社會行為進行剖析,有助于學生理解這樣的行為違反了社會公德,是損害社會的不良行為,進而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并讓學生通過自我意識的提高,更有效地約束個人行為,更好地承擔社會責任。
又如,在教學“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課時,教師可以拓展相關知識,讓學生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等。這不僅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還讓學生理解了我們每個人的社會行為都受中華人民共和國相關法律的約束;同時,也能讓學生意識到應該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生活、學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真正實現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法治教育的目標。
(二)結合生活實例,滲透法治教育
道德與法治知識與生活息息相關。為了真正地落實法治教育、提高學生的法治觀念、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教師應融入更多典型的生活現象和社會行為,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觀察、感受和剖析。這樣,學生既能夠分析教學內容,又能夠將教學內容有意識地融入具體的生活場景中,在感受、理解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同時,建立自己正確的思想觀念,培養法治意識。學生對自己的日常生活進行剖析,既要對具體生活事件進行分析,又要實現思想的升華,以及對行為方式的判斷[4]。
例如,在教學“地球——我們的家園”一課時,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述“羅布泊消逝的仙湖”這一故事。羅布泊本來是個非常美麗的湖泊,如今消失了,成了一片荒漠,這是生態環境遭受人為破壞所造成的悲劇。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會看到天空昏暗、空氣污濁、污水橫流、垃圾圍城等現象。教師讓學生對“環境污染”這一話題進行討論,能讓學生意識到在社會生活中應該遵守各種規則,約束不當行為,共同為保護環境、保護地球貢獻出自己的力量。同時,教師也要針對這一問題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讓學生認識到地球是我們每個人的地球,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并且要滲透國家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讓學生認識到綠色環保的重要性。這樣,教師既能夠通過生活化的范例營造良好的氛圍,引發學生的思考,同時又滲透了法治教育,讓學生認識到保護環境不僅是個人的主體行為,還是國家法律規定的必要行為,從而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創設有效教學情境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為了促進學生樹立道德觀念、提升法治意識,教師在課堂上應創設趣味性教學情境,讓道德與法治課堂因情境的融入更加鮮活、有趣、親切,讓學生因為教學情境的融入學習興趣更高,進而帶著迫切的求知欲望進入學習狀態,吸收更多的法治知識[5]。
例如,在教學“公民的基本權利”一課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給學生創設這樣的教學情境:“五年級學生小明和小花每天一起上下學,并且無論在校園內還是在校園外,都形影不離。這時,小明的班主任就認為兩個人有可能早戀了。有一天,班主任看見小明遞給小花一張紙條,于是在班會課上,讓小花將信的內容念給同學們聽。這時,小花覺得無論信上寫了什么樣的內容都是自己的隱私,不可以讓別人知道。但是班主任強烈要求小花讀信,不僅搜查了小花的書包,還摸了摸她的衣服口袋,最終在她的口袋中找到了那封信,并在全班同學的面前,把書信的內容念了出來。”通過這一真實情境的創設,教師讓學生思考問題:“班主任的做法是否正確?為什么?如果你是這名學生,你會讓班主任看這封信嗎?”學生積極地融入教學情境中,一同討論問題。學生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爭先恐后地發表自己的意見、觀點和看法。通過學習和討論,學生領悟到,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個人隱私,都應保護未成年人的隱私,從而加深了對法律知識的理解,增強了知識體驗、生活體驗和情感體驗,達到了學以致用的效果,提高了法治意識。
(四)依托信息化教學
要想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滲透法治教育,教師應以信息技術為依托,通過多媒體的輔助,將道德與法治知識直觀化、生動化,進而在課堂上更好地滲透法治教育[6]。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法治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促進學生健康、快樂成長的需要。因此,教師應立足道德與法治教材,融入更多的教學素材和材料,創新教學模式,并滲透法治教育,讓學生了解更多的法治知識,依托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的構建,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法治意識。
【參考文獻】
王路強.略論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法治教育實效性的提升[J].新課程研究,2020(13):52-54.
許冬梅.談如何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有效性[J].中國新通信,2020,22(05):158.
黃雅芳.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開展法治教育淺探[J].新教師,2019(11):69-70.
馬秀娥.關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和法治教育融合的思考[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9,33(03):177-179.
戴玲慧.淺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法治教育[J].教書育人,2018(28):29.
王麗婷.融合法治教育,助力道德與法治教學[J].文理導航(上旬),2021(05):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