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曉玲
【摘要】語文是小學教學中十分關鍵的學科。為提升語文教學質量,滿足低年級學生學習需求,文章結合疫情背景下低年級語文教學實際情況,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進方法,包括聽、說、讀、寫四個方面,并引入了具體案例,通過教學實踐證實,明顯提高了低年級語文教學效率,值得推廣。
【關鍵詞】低年級;語文;聽說讀寫
新課程標準提出:語文學習應注重聽說讀寫的相互聯系,注重語文與生活的聯系,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面對史無前例的線上教學,教師如何基于核心素養將語文課程標準所要求的聽說讀寫有效地踐行?如何監督孩子的有效學習?下面談談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線上教學聽說讀寫的有效策略。
一、會聽——學之基礎
(一)借助教學工具,創設有趣課堂氛圍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倘若語文教師能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到課堂上來,必然能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比如線上教學時,面對屏幕那邊“看不見”的學生,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基本特點,教師選擇了《小豬變形記》這一充滿童真童趣且想象豐富的繪本故事進行教學。為了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教師先播放該繪本動畫視頻,再將課前制作好的“變形”道具發送至群里供學生觀看,讓學生根據所看的視頻說說這些道具分別能讓小豬變成哪種動物?學生通過聽、看、談論,較為容易說出道具的作用:變成大象、袋鼠。有趣的課堂氛圍在不知不覺中得以營造,學生學習的激情也在無形中被點燃。
(二)巧設問題,點燃求知熱望
教師是學生學習路上的啟發者和引導者,有效設計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是最為關鍵的步驟,若能巧妙設計,定能點燃學生學習的熱情。
比如在教學《愛心樹》這一繪本時,教師提出問題:“同學們,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棵‘愛心樹,你們想看看嗎?”學生紛紛表示想看,有同學提出:“老師,這棵樹長得像愛心嗎?”“老師,樹怎么會有愛心呢?不是人才有嗎?”帶著好奇心,同學們開始了傾聽故事的過程。教學完后,教師再問:“同學們,現在你知道這棵樹為什么叫‘愛心樹了嗎?”同學們各抒己見。
(三)合理利用多媒體,營造多元化課堂
多元化的課堂構建,需要教師及時轉變教學觀念,緊跟新課改的要求,將課堂的主體放在學生身上。教師可以將多媒體設備與課堂內容相結合,營造趣味課堂,根據課堂內容選擇合適的多媒體資料。但需注意多媒體設備只是課堂教學的輔助工具,使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才能構成多元化的課堂氛圍。因此,課堂教學大可不必拘泥于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教師應當與時俱進,大膽創新,達到學生喜歡聽課的教學目標。
(四)親子互動,豐富學習樂趣
2020年疫情的爆發,使大部分人處于居家隔離階段。教師在教學中將課程內容融入親子互動,能夠拉近學生與家長之間的距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保證課堂效率,提高學生專注度[1]。
為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選擇《猜猜我有多愛你》進行教學,首先,教師詢問學生究竟有多愛家長,然后詢問家長有多愛學生。由于部分家長無法將愛宣之于口,教師可以設置游戲,提高學生與家長的表達能力。其次,家長與學生相互配合,完成游戲“奇妙的口袋”。由于是線上教學,需要學生家長自行記錄結果并且準備相應的游戲物品。家長準備一個口袋,放置各類餅干,由家長說形狀,學生從口袋中摸出相符的物品,并且按照順序進行擺放。幾輪游戲后,拉近了學生與家長的距離,增加了親密度。僅依靠游戲,無法使學生對繪本內容進行深入的了解,最后由學生與家長進行分角色扮演,結合繪本說出那份含蓄的愛,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親子互動拉近學生與家長的距離,豐富教學內容。
二、善說——學之根本
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是讓學生說,大膽地表達內心最真實的想法,那么如何讓孩子有興趣開口說呢?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了設置懸念的方式,引導學生各抒己見[2]。
比如《小豬變形記》中講到小豬“變”袋鼠這一情節時,教師把備好的彈簧安在小豬的腳上,讓它一蹦一跳地往前走:“小豬跳得可開心了,它覺得它就是袋鼠啦,‘撲通——孩子們,小豬發生了什么事?”在孩子們興致正高時,設置懸念,拋出問題。孩子們開始按捺不住內心的想法,有的發語音,有的連麥通話:“老師,我知道小豬一定是跳得太用力撞到樹上了!”“小豬的彈簧沒安裝牢固,掉了。”“我聽到‘撲通一聲,小豬肯定是跳到水里,然后在喊‘救命啊!救命啊!”“彈簧可能被線纏住了,絆倒啦!”……孩子們的回答五花八門,讓課堂達到了高潮。“是啊,孩子們,雖然你們的答案不一,但生活就是這樣,總有無限的可能和創造的機會,只要你們敢于想象,大膽發表自己的想法,相信你們會進步的!”通過對文本的反復解讀,對文本懸念的設計,孩子們的表達欲即刻被激發。
平常我們總抱怨孩子為何沉悶不做聲,發言的總是那么幾個,課堂就像一潭死水,然而本次線上教學為我們提供了一次了解孩子、走進孩子的機會,隔著屏幕的孩子似乎更加大膽。或許在未來的教學過程中,我們也能適當運用這種方法,引導、啟發孩子。
三、會讀——學之關鍵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對于“讀”,應該有兩種解釋,一種是“朗讀”,一種是“閱讀”,想要達到閱讀,必先引其朗讀之欲[3]。
為了提高教學的實效,引發學生朗讀的興趣,首先,教師自身的朗讀得有一定的水平,這是需要不斷錘煉的。身教重于言傳,學生善于模仿,而教師的朗讀水平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朗讀水平。聲色俱佳的朗讀模式不僅能夠讓學生學習與模仿,甚至能讓他們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并擁有想要繼續探索的欲望。
其次,朗讀形式的多樣化也是提高學生朗讀積極性的有效方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采取了分角色朗讀的方法,通過師生扮演、生生扮演的方式,引導學生朗讀。比如在學習古詩《詠柳》時,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帶節奏讀、拍手讀的方式,將學生帶入詩的意境中。在此過程中,教師適時提問學生是否還有自己喜歡的朗讀方式。班上一位酷愛唱歌的學生突然說道:“老師,我想用唱歌的方式把這首詩唱出來,可以嗎?”“當然可以啊!”后來,不光是教師,所有同學都被她的吟唱深深吸引。教無定法,學無止境,一旦學習的熱情被點燃,學生就像脫韁的野馬,紛紛通過語音、連麥、發視頻的方式,你一言我一語,讀得有聲有色,模仿得有模有樣,甚至有幾個同學也想挑戰吟唱古詩。部分孩子反映:“老師,下課了我還要讀,我想和我的姐姐一起讀。”可見,多樣化的朗讀方式,其影響力不可小覷,反復地朗讀能讓學生再一次感受到文本的意韻和趣味。
多樣化的朗讀方式固然有趣,但那只是語文教學活動中的一部分,通過朗讀,語文教學需要達到引申閱讀的教學任務。比如在教學繪本《我爸爸》時,讓學生通過朗讀,將“爸爸”不同的樣子表達出來,其他同學適當地跟著模仿動作,從中感受“爸爸”人物形態的個性化及多樣化,由此引申同類繪本《我媽媽》。讓學生先通過自身天馬行空的猜想,再帶著好奇的心去閱讀此書,必定能達到有效閱讀的目的。
四、樂寫——學之目標
語文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寫。如何寫,怎么寫,寫什么,是當代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一些較為困難的問題。因此,教學生寫之前,必先讓他擁有寫作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比如在《小豬變形記》的繪本教學結尾時,教師提出問題:“小豬走啊走,它可難過了,接著它又碰到了誰?它們之間發生了什么?小豬還想變成誰?你覺得它還需要準備哪些道具?”學生紛紛想要表達,趁著他們興致高漲之時,教師讓他們暢所欲言。有的同學將自己看到的故事結局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有的同學則通過豐富的想象說出自己想要的結局:“我認為它接下來還能碰到河馬先生,為了想要看河馬先生的大嘴巴,它準備了一個大水桶……”“老師,小豬走啊走,它碰到了一位小丑在走空中鋼絲,它羨慕極了,立刻跑回家里……”最后,教師讓他們以文字的形式進行故事的續寫。由于沒有固定的動物,沒有唯一的答案,學生便擁有了無限想象的空間,他們可以天馬行空,可以想我所想。這樣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創作的興趣,而且培養了他們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學生在聽、說、讀的基礎上潛移默化地學會寫,是小學語文教學必須達到的一個教學高度。
低年級語文教學應當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適當融入創新的教學方式,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提供一個自由活躍的學習氛圍,一個合作競爭的學習平臺,一個暢所欲言、師生互動的學習舞臺。教師應立足當前語文教學,探索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教學方法,呈現從“低效”至“高效”的語文教學課堂[4]。
五、結語
綜上所述,低年級語文教學工作的有序、高效開展,可以為提高學生核心素養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語文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創新教學方法,從聽、說、讀、寫四方面,全面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蔣璐珂.淺談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聽說讀寫"[J].新課程(小學版),2018(11):257.
司良梅.低年級語文教學聽說讀寫能力培養之我見[J].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2018(05):128.
宋沛紅.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語文低年級的識字與寫字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外語學法教法研究),2018(26):189.
李雋.聽說讀寫訓練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速讀(下旬),2018(11):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