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日超

摘要:泱泱華夏,巍巍中華,在歷史的長河中蘊含浩瀚如煙的優秀文化,熠熠生輝的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藝術,即是民族生生不息植根的文化沃土,同時也是我國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對國家的行穩致遠發展大有裨益,因此,我們要統籌謀劃,整體設計,依托多元化的途徑,傳承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藝術,賡續優秀文化,發展群眾文化,滿足社會大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關鍵詞:民間民俗;文化藝術;群眾文化
中華民族發展歷史源遠流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前人智慧的匯聚,更是中華民族經久不衰的精神命脈。我國傳統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藝術博大精深,具有深刻的藝術內涵與傳承價值,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黃金時期,必須要做好傳統文化傳承,保護和傳承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由以往“被動保護”轉變為“主動傳承”,為群眾文化事業融入更豐富的傳統文化底蘊,使群眾文化的民族魅力得到突顯。
一、傳承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藝術與發展群眾文化的關系
(一)前者為后者提供途徑
弘揚民族民間民俗文化,是促進群眾文化發展的有力手段,有了民族民間民俗文化的基礎,群眾文化才能煥發活力,獲得更多人認可、理解和支持。兩者在融合過程中將獲得更強大的生命力,隨著社會發展與時間流逝,其也能保持長久而旺盛的生命力。發展群眾文化也能讓民族民間民俗文化在基層扎根,在群眾之間口口相傳,或通過專業教育的方式,讓更多人感受到其魅力,為文化的傳承奠定良好基礎[1]。
(二)后者為前者指明方向
民族民間民俗文化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通過文化的傳承,也有利于明確群眾文化發展的方向。民族民間民俗文化立足于經濟發展與政治觀念,是人類歷史進程中大量的經驗積累。這種文化表現出很強的地域性與時代性特點,雖然傳承相比于社會更新稍顯滯后,但能夠真正記錄社會發展歷史,能夠滿足現階段社會發展需求,與群眾文化發展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即使在歷史中一些民族民間民俗文化逐步消散,但更多的能跟上時代發展腳步,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均有了新的變化,在現代文化背景下,也對群眾文化發展帶來了較大影響。
二、民族民間民俗文化傳承與群眾文化發展的現狀
我國民族眾多,歷史文化非常豐富,擁有大量珍貴的文化遺產和歷史文物,是先輩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為了保護好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讓文化傳承與發展有良好基礎,需要對已有文化資源進行充分挖掘與開發。國家與政府應該為民族民間民俗文化開發提供支持,并發動群眾參與和配合,推動群眾文化的發展。在時代發展過程中,民俗文化也不斷變遷與更替,內容上也顯得更為復雜,但很多文化面臨被破壞的局面,需要政府與群眾一起做好文化保護工作。
在我國社區精神文明建設中,會定期組織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化展演活動,群眾業余生活也多種多樣,為群眾文化發展創造了基礎。群眾能夠參與文化活動中,不僅舒緩了壓力,也讓情緒有了發泄的途徑。當前各地群眾文化已經具有了自己的特色,當然在發展中與遇到了很多困難,要致力于解決這些難題[2]。因此要高度重視民族民間民俗文化的傳承,引導群眾文化有序發展,讓更多人樹立起正確的社會價值觀,為和諧社會建設打牢基礎,也讓群眾文化活動開展有途徑。
三、傳承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與發展群眾文化的策略
(一)因勢而立因時而為,結合時代守正創新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傳承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與群眾文化發展的聯系越來越密切,要結合新時代發展特點因勢而立,因時而為進行創新。具體來說,要將民族民間民俗文化傳承融入區域經濟發展的各個環節。旅游業、服務業是國家與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其中民族民間民俗文化是重要內容。如我國在成功申辦2022年冬奧會以后,冰上、雪上運動和文娛活動等原本受眾比較小,現在是群眾參與旅游活動的熱點與焦點。尤其是對很多南方城市來說,室內溜冰場吸引了大量群眾的目光,很多家長也開始培養孩子的冰雪運動能力。每到假日,我國各地的游客都越來越多地考慮到北方度假,并感受冰雪文化的樂趣。
(二)吸取精華去其糟粕 傳承民族民俗文化
在我國民族民間民俗文化長期發展中,也表現出歷史傳承性,因此也讓文化原有特性得到了保留,很多優秀的古詩歌、戲曲等體裁非常獨特,思想內涵也更加豐富。現在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被更多人關注與珍視,如雜耍、舞龍和舞獅等活動,始終活躍在民間,深受群眾喜愛。除了這些優秀的民族民間民俗文化以外,當然也有很多具有封建迷信性質的文化內容被保留,包括三從四德、宗教迷信等,這些無益于群眾文化的發展,若是任其在群眾中廣泛流傳,將為社會發展帶來不利因素,也為人們思想建設造成了阻礙。基于此在傳承民族民間民俗文化的過程中,我們必須保持足夠的理性與思考,采取批判性地傳承方式,這樣群眾文化內容才能做到積極健康向上,真正達到愉悅人們身心與精神需求的目的。比如,侗家山歌聲中,集體舞蹈,或是侗繡(侗族刺繡)、繪錦繡、銀鑲繡系列銀飾、“藍靛”手工藝等具有侗族文化特色的非遺工藝品,通過吸取精華去其糟粕,傳承民族民俗文化。
(三)利用已有文化資源,塑造地方文化品牌
民族民間民俗文化中包含了多個方面的內容,可以充分反映傳統精神。在時代發展與進步過程中,為了更好地傳承文化,需要跟上時代發展腳步,并對文化加強創新。人們生活質量不斷提升,生活方式也有了很大轉變,很多民族民間民俗文化顯得與現代社會不適應。為了弘揚文化和促進群眾文化發展,必須進行創新,與現代工藝、技術等相結合,確保文化發展與時代發展趨勢相符。具體來說,要通過民俗工藝品、民俗旅游等方式傳承與發展文化,并利用互聯網拓寬宣傳范圍,讓更多人了解優秀的文化,真正形成地方文化品牌。比如我們以三江縣的侗族文化為例,可充分利用現有文化資源,堅持以文促旅、以節為媒,著力提升景區文化“軟實力”,推出“天天演、周周宴、月月節”系列活動,將侗族獨具特色的歌舞文化、建筑文化、農耕文化、飲食文化等多彩“侗味”元素打包展示,吸引八方游客前來觀賞體驗,走出一條文旅融合的道路,塑造地方文化品牌。
(四)大力發展旅游業,拓寬文化發展路徑
在人們收入增加以后,物質需求已經不是問題,更多的追求休閑娛樂,而旅游成了很多人的首選,尤其是城市居民對旅游表現出更大的興趣。在旅游過程中能夠開闊自己的眼界,見識到其他城市的特色景觀,也為民族民間民俗文化傳承與發展創造了良好環境。很多地區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資源豐富,要大力發展旅游業,為文化傳播創造條件。當然也要避免文化旅游出現商業化問題,這樣才能帶動當地群眾增加收入,為民族民間民俗文化產業發展產生有力推動作用。
四、結語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作為民族的精神命脈,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藝術是涵養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提升群眾文化的基礎,同時也是我國立足于在世界文化激蕩中扎根的根基。為堅定群眾文化的文化自信,我們要從思想上認識到傳承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藝術和發展群眾文化的重要性,革故鼎新,守正創新,多管齊下,傳承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藝術和發展群眾文化,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夯實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心,為復興偉大中國夢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范美丹.試論傳承民間民俗文化藝術與群眾文化的發展[J].中國文藝家,2018(11).
〔2〕吳吉煌.弘揚民間傳統文化促進群眾文化發展[J]. 文藝生活·文海藝苑,2015(002):243+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