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悅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而青少年是非遺傳承保護的主力軍。我國青少年群體有1.4億多人。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門印發了《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研學旅行作為“行走的課堂”,肩負著推進“立德樹人”的國家戰略任務,可以增強學生本土文化自信、地方認同感和國家情懷。研學旅行如何更好地結合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更好地實現教育功能,如何更好地實現“立德樹人”教育目標,這與研學實踐課程的開發是分不開的。
一、背景
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
隨著杜澤老街三上央視,慕名來到杜澤老街的游客越來越多。其中也吸引了很大一批來研學的中小學生。他們有組織地來到老街,打卡杜澤特產———桂花餅。他們走進桂花餅,探索桂花餅從被發明到無人傳承,再到現在眾人哄搶的原因。
早在2008年,桂花餅制作技藝就被列入衢州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6年,央視新聞官方微博公布了中國九大月餅門派,其中衢式月餅榜上有名,其代表月餅之一就是杜澤桂花餅。在桂花餅出現以前,“送中秋”的當紅名角其實一直是實心月餅,可在溫飽都是奢望的年代里,做出來的月餅又小又薄,10個月餅疊在一起也沒一個手掌長。中國人送禮講究體面,瘦瘦小小的月餅實在掛不住面子。因此,桂花餅應時而生。
桂花餅是杜澤鎮的一大特色食品,有桂花撒于其內,散發出很濃的桂花香味,其形似饅頭,內空心,因而又名“空心餅”。其口感松脆,甜而不膩。杜澤桂花餅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清末民初就有人做桂花月餅,老一輩杜澤人都用桂花餅送禮。
來研學的孩子中很多沒吃過桂花餅,更別提了解桂花餅的相關歷史及制作過程了。桂花餅相關課程開發刻不容緩:如何在有限的研學時間內,讓孩子有一個完整的情感體驗和制作體驗。這一節課應該怎樣設計,才不枉孩子外出“學”這一趟。且看我們學校長期探索和實踐的成果:
一、品嘗———發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
剛走進杜澤老街,孩子們就被一股甜蜜的桂花香氣吸引。“這是什么味道?”循著味道走近,孩子們來到了桂花餅體驗館。此時趁熱打鐵,請孩子來嘗嘗甜蜜的桂花餅再好不過。吃著吃著,孩子們發現桂花餅和以前吃過的餅都不一樣。“咦。它竟然是空心的。”此時,一個個問題縈繞在孩子心田:桂花餅為什么要做成空心的?它又是怎么做成空心的呢?
二、聆聽———追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起源
謝家老奶奶已經八十多歲了,世代生活在杜澤街上,很早就與桂花餅結緣,了解桂花餅的故事,也知道桂花餅的發展歷程。謝家老奶奶用杜澤方言講“桂花餅的起源”:那時候條件艱苦,材料有限。家里一年到頭僅剩的只是點面粉。逢年過節,我們又想孝敬長輩。可是面粉做出來的餅又小又薄,送人實在是拿不出手。所以,大家就想辦法,把餅做成空心的。大大的餅,拿去送長輩,又好看又好吃。長輩心里笑開了花。
謝家奶奶的形象,讓孩子直觀感受到桂花餅的年代感;謝家奶奶說的杜澤方言,讓孩子們感受到杜澤的語言特色;謝家奶奶講的故事,讓孩子們恍然大悟:哦!這就是桂花餅做成空心的原因啊!本環節結合學生身心特點、接受能力和實際需要,注重系統性、知識性、科學性和趣味性,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了良好成長空間。
孩子們明白了:桂花餅中既飽含了晚輩的濃濃情意,又包含了杜澤人民滿滿的智慧!
三、閱讀———探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奧秘
桂花餅,它又叫空心餅。那它又是怎么做空的呢?孩子們迫切地想要知道。這時讓孩子們拿出老師傅精心準備的小錦囊,讀讀文字,找找奧秘。錦囊里,記錄了空心餅空心的秘密:
首先是選材。選用上好的白面粉、上好的白糖、優質麥芽糖、土蜂蜜及上好的桂花干。以采擷桂花為例,要提前一夜給桂花樹澆下兩大桶水,然后在樹下鋪上一層塑料膜。第二天一早,只需輕輕搖晃桂花樹,桂花便如雨下,一時間落花紛飛,香氣襲人……
其次是工序。制皮、做餡、包餅壓扁、搟餅、圓餅、上麻、烤制、包裝。真正純手工打造,8個環節一步不能少。最后還要靠師傅的技藝:如烤制時,師傅要不停地拉動烤箱觀察餅的狀態,最后將桂花餅手動翻轉。麥芽糖在烤爐高溫的催化下膨脹起來,餅就變成空心的了。
每道環節如有疏漏,或是空氣濕度變化大,最后都會影響桂花餅的成功出爐。(錦囊如圖1所示)
孩子們通過對文字的閱讀、分析、理解、總結,明白了:空心餅要做空心,著實不容易!這小小的餅里有優良的選材、復雜的工序和精湛的技藝……
四、制作———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技藝
“杜澤老街上,有一位師傅,他姓謝,他制餅的技藝精湛,中央電視臺都曾慕名前來采訪。”精心剪輯過的視頻,收錄了師傅做餅時干脆瀟灑的動作,也收錄了原本扁扁的桂花餅在烤爐里慢慢變胖、膨脹的過程。一股自豪感,以及對師傅的欽佩感,在孩子的胸腔里回蕩。這時詢問孩子想不想做一做,學生肯定是樂意至極的。“都說名師才能出高徒。你們看,我把誰請來了?”謝師傅的出現,孩子們的情緒立馬高漲起來。謝師傅現場展示技藝,教學做餅,讓孩子們又靜了下來,潛心學習。動靜結合的環節設置,給本次研學增添了不少調劑。接著,學生親身體會桂花餅制作的其中一道工序———圓餅。通過體驗,他們知道像謝師傅這樣的“匠人”要把做餅的技術學好不是一天兩天的功夫。“做糕點是很苦的,還很枯燥,一年到頭沒的休息,每天從清晨忙到黑夜,過去怕是連對象都找不到。”謝師傅望了望墻上的空調感嘆,“現在還算舒服些,以前,夏天守著炭爐打著赤膊汗流浹背,冬天包著餅,手腳凍得冰涼……”謝師傅回憶。此時接著補充,在學做餅的階段,好多人都放棄了,只剩下幾個像謝師傅這樣堅持學藝的。手藝是學會了,但如何讓桂花餅的味道更符合現代人的口味呢?師傅們反復實踐,嘗試,終于改良了配方。可以說,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今天吃餅的這一幕。
孩子們明白了:這小小的餅里有師傅們默默的堅持、大膽的創新!
五、叫賣———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
在師傅們的堅持下,桂花餅起死回生,更多的人來吃桂花餅,來學做桂花餅,來宣傳桂花餅,這就是一種傳承啊!孩子們能為傳承做什么?“我為桂花餅打CALL”這個活動,學生們將前面所學過的桂花餅知識進行整合,利用“直播帶貨”的情境,根據桂花餅的特點進行叫賣。
此環節是本次研學的難點。雖然學生對桂花餅有了初步的認識,但是知識的整合需要時間。因此,我們降低難度,將“直播”所需要的材料分組發給學生,學生小組學習,閱讀材料,用貼一貼、畫一畫的方式將文案補充完整。展示中,對學生的內容不做太多的要求,只要能圍繞桂花餅的特點展開就行。這一系列的活動能讓學生明白:繼承技藝是傳承,宣傳家鄉美食,為家鄉美食打call也是傳承。
隨著打call環節的結束,本次研學活動也到了尾聲。如果問:本次研學,孩子們收獲到了什么?我想他們肯定是受益頗多的。孩子們通過:
這一系列活動,把自己置身于桂花餅百年發展史中,給桂花餅的傳承添繪了美好的一筆。它不僅僅是一種餅,更是杜澤文化的一個縮影,里面飽含著杜澤人民的智慧、情誼、勤勞等美好品質。
衢州作家聞婷曾在一篇文章中講述自己給時年90歲的奶奶送桂花餅的往事。她看著奶奶“卡茲卡茲”吃著桂花餅,露出了笑容,不禁陷入沉思,她這樣寫道:我不知道這小小的桂花餅是否勾起了她某些回憶,她這一刻的笑容,讓我想起兒時田野中那個假扮成稻草人的自己。無論歲月如何變遷,無論我們走得有多遠,哪怕有一天遠離故鄉,在遇見故鄉味蕾的瞬間,思念的情愫便會蜂擁而至。
研學實踐是校外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有效銜接,杜澤桂花餅研學課程逐漸完善,我們依托于杜澤本地的特產、衢州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杜澤桂花餅,立足于學生的年齡特點———富有求知欲,借助于新型教育實踐方式———研學實踐,最終達成了育人的效果。
孩子們通過這次研學旅行明白了:這小小的桂花餅,“空”非空啊!實的是長存的情誼,實的是滿滿的智慧,實的是默默的堅持,實的是悠悠的傳承,實的是濃濃的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