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俊玫
在小學生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還要完成教材內容的教學,幫助學生積累各種基礎知識,培養學生良好的表達、創作、溝通等能力,為學生未來的發展打下基礎。為此,教師應該加強閱讀教學。閱讀是開闊視野、積累知識的有效途徑,教師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可以主動閱讀,這樣不僅可以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還可以促進學生的課外閱讀。在教學中,教師要發揮引導作用,組織學生分為多個小組,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來增加閱讀的趣味性,促進學生的溝通交流,既能保障學生可以獨立思考,又能為學生的討論、探究提供條件。
一、創設情景,激發學生興趣
(一)創設學生回答情境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是教師的首要任務,所以教師要采取各種方法和措施來增加學生閱讀的趣味性。在小組合作學習的基礎上,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情境,讓學生在生動的情境中溝通交流,即使學生在溝通的過程中會產生分歧,但也能了解彼此的想法,還可以鍛煉學生的溝通能力。
教師可以創設問題情境,通過提問來活躍學生思維,實現雙向交流。例如:教學《升國旗》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采用談話激趣的方式導入新課內容。教師可以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五星紅旗的圖片,然后提問:“小朋友,看一看屏幕中的圖片,大家知道這是什么嗎?”教師提問之后,學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討。經過兩分鐘的討論,一些學生得出答案:“這是五星紅旗。”“這是國旗。”在學生給出答案之后,教師可以繼續提問:“同學們每周一早晨要做什么呢?”學生回答:“升國旗。”教師接著說:“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閱讀《升國旗》這一課吧!”
通過創設學生回答情境,可以為學生提供思考和討論的空間,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同時也可以改善課堂氛圍,促進小組同學、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為后續的教學做好準備。
(二)創設學生競爭情境
根據相關的學習理論,要加強學生的學習動機,不僅要使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還要通過獎勵、競爭的手段為學生增加外部刺激。教師可以用小組競爭的方式,采用物質、精神兩種獎勵模式,既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也可以達到活躍氛圍、提升效率的教學效果。
例如:教學《青蛙寫詩》這一課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朗讀競賽,并在朗讀完成后回答各種問題。完成朗讀并且回答問題最多的一組獲勝,獲勝小組可以獲得花朵印章作為獎勵。為了獲得競賽勝利,學生需要練習朗讀,認識課文中的生字,還要認真思考,了解課文的內容。在正式競賽的過程中,每個小組派出一名同學來朗讀課文,其他同學回答問題。教師提出:“青蛙寫詩的時候,有誰幫助了它?看圖片,能描述蝌蚪的樣子嗎?水泡泡怎樣幫助小青蛙的?”學生在聽完別人朗讀后,可以討論教師提出的三個問題,然后由小組代表說出答案。
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勝心和求知欲,促進學生之間互相幫助、團結共進,即可以提升教學效率,也能增加班級凝聚力,形成班級內的良性競爭。
二、指導學生多形式朗讀
在文本閱讀的過程中,朗讀是十分有效且基本的一種閱讀方式。尤其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朗讀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也能幫助學生更深刻地了解課文表達的情感。所以,教師要鼓勵學生采用不同的朗讀方式,使學生可以多讀多記。
例如,教學《吃水不忘挖井人》這一課時,為了使學生深入了解課文內容,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采用不同的朗讀方式進行朗讀,包括感知性通讀、理解性探究讀、背誦性熟讀等等。在課文閱讀的過程中要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組內同學互相朗讀,通過聆聽他人或為他人朗讀的方式來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感受課文的情感。每個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不同,所以朗讀的節奏、方式也有所不同。一些學生在讀“吃水不忘挖井人”這句話時,會將重音放在“挖井人”這三個字上,但也有學生會將重音放在“不忘”這兩個字上,說明學生對重點的理解不同,通過小組朗讀的方式,可以使學生了解不同的朗讀方式和情感表達方式。
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朗讀,每個學生可以使用不同的朗讀方式,有助于學生的記憶和理解,也能對比各種朗讀方式,使學生對朗讀文章產生興趣,同時增強學生的表述能力。
三、合理劃分合作小組
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采用科學合理的分組方式,這會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通常,小學生有統一的特點,但也存在個體差異。為了使學生具有競爭和平等意識,教師應該堅持異質分組的原則,使學生之間可以存異求同。常用分組模型包括調查模型、編號模型等等。根據低年級小學生的特點,采用調查模型中的固定分組方式,可以按照學生座位進行分組,采用就近原則劃分小組成員。這是一種較為簡單直接的分組方式,學生在討論問題時更加方便。但如果學習任務難度較大,則教師需要采用其他分組方式。在《端午粽》這一課閱讀時,學生不僅要閱讀課文,還要調查一些課外資料,了解端午的起源,從而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同時也要學習各種生詞和詞語,并且根據生活實際表達感想。由于學習任務較多,所以學生無法一人完成。教師要根據任務需求將不同能力、不同水平的學生分在一個小組中,使學生之間可以取長補短,形成良好的配合關系。在小組中,四名同學分別負責分析課文、查找資料、整理生字詞、總結感想。通過合理分配使任務快速完成。
可見,合理的小組劃分可以提升小組合作的效率,所以教師要根據教學需求采用不同的分組模型,確保學生可以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有所收獲。
四、營造良好閱讀環境
低年級小學生正處在探索、發現的階段,對未知的事物充滿好奇心,可以通過探索發現問題、合作解決問題,產生成就感、喜悅感。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學生這個特點,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和分析,使學生通過合作探討的方式獲得新思路,進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并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例如,教學《蝌蚪找媽媽》這一課時,教師要先根據教學任務為學生分組,采用異質分組的方式,將不同能力、興趣的學生劃分在一個小組中,使學生在探索問題時可以相互彌補。在完成分組后,教師要與學生交流活動,為學生營造活躍的氛圍,使學生在探索、求知的氛圍中思考。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表演的方式來呈現課文內容,以小組為單位對故事進行編排表演,然后在課堂中呈現表演內容。在編排故事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想法,使故事更加生動有趣,從而深化學生的理解,使學生通過真實的演繹發現問題。
通過表演,課堂氣氛變得十分活躍,學生之間也開始主動交流,一些學生會對表演提出建議,也有一些學生會根據表演提出問題,充分發揮了學生探索的精神,使學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閱讀內容。
五、開展讀寫訓練
(一)仿寫課文詞句
閱讀和寫作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通過讀寫結合的方式可以促進教學效率的提升。尤其在新課標要求下,學生需要通過閱讀積累寫作素材,再通過寫作培養情感能力,使學生可以真正做到讀寫結合,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在實際練習的過程中,可以采用詞句仿寫的方式。
例如,教學《荷葉圓圓》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仿寫本課課文的句子。這篇課文很有特點,采用了擬人和比喻的描寫方式。根據這種方式,教師可以讓學生寫一個類似的文章《小草青青》。學生可以先進行小組討論,通過討論分析課文使用了哪種修辭手法,然后總結課文的特點。每個學生都可以寫一句,最后匯集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學生不僅可以寫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也可以寫小蜜蜂、小蝴蝶等等。經過討論發散學生的思維,然后共同合作完成文章的寫作,使句子仿寫不再是單純的一句話,而是構成完整的內容,為學生學習寫作打下基礎。
通過仿寫課文詞句,學生既可以認識各種生字,學習各種修辭,也可以了解其他同學的思維模式、理解方式,有助于學生之間合作共進。
(二)聯想文中插圖
小學生有很豐富的想象力,通過文字、圖畫可以聯想到許多內容。教師應該發揮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在閱讀的時候不僅僅停留在書籍、文字的內容中,還可以擴散思考、大膽想象,進而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打好基礎。
例如,教學《小猴子下山》這一課時,教材中有很多生動有趣的插圖,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根據插圖進行聯想和分析。有一張圖畫是小猴子在玉米地中扛著一穗玉米愉快地邁開腳步。根據這個插圖,學生可以展開聯想。教師可以讓小組同學共同根據圖片編寫小故事,可以是與課文內容有關的小故事,也可以是與課文內容無關的新故事。每個學生都可以說出自己的想法,經過討論之后統一故事內容,編寫完成后在班級中朗讀或表演。
通過這種方式,可以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也能促進學生之間形成良好的合作關系,使學生通過合作的方式完成文章創作、故事創編,幫助學生獲得更多思路和知識,發揮讀寫結合的作用。
綜上所述,在低年級小學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通過小組合作來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協作能力,同時也可以活躍課堂氛圍,使閱讀教學更加積極有趣。為了發揮合作學習的作用,教師可以在保障分組的合理性的基礎上,采用創設情境、朗讀課文、營造環境、讀寫結合等多種方式進行教學,使學生之間可以相互幫助、相互促進。
【本文系南通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鄉村教師專項課題《統編教材背景下低段語文“微閱讀群”建設研究》(課題立項編號:XC2018061)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