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艷
一直以來,作文教學都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難點,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積極創新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指導,讓他們體會到寫作的樂趣。教師要摒棄以往填鴨式的灌輸方式,鼓勵學生針對作文主題發表觀點和看法,充分挖掘想象力和創造力,增強作文的趣味性和感染力,幫助學生逐步提高寫作能力。
新課標要求教師在小學作文教學中鼓勵學生個性化表達,所以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讓學生將真實情感融入作文中,展示給讀者。這樣一方面能增加作文的感染力與可讀性,另一方面還能讓學生體會到寫作的樂趣,寓教于樂,構建樂學課堂。本文探討了個性化視角下的小學作文教學策略,供同仁參考。
一、設計有趣的訓練題目,激發學生的寫作靈感
大部分學生看到作文題目會習慣性“犯難”,因為無話可寫,所以下意識地想要逃避。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方面是學生的寫作能力差,另一方面是教師設計的題目比較死板,脫離生活實際,難以調動學生的寫作欲望。在個性化視角下開展小學寫作教學,教師要盡量設計有趣的作文題目,激發學生的興趣,他們才會產生寫作熱情。而且這樣還能幫助學生消除心理障礙,盡快找到寫作方向,理清寫作思路,實現個性化表達。
比如,在一次作文課上,筆者設計的題目是:“根據下面的詞語——小白兔、? 小烏龜、考場、指南針、小河編故事,要求語言通順,不少于400字(詞語使用的順序和次數不限)。”小學生年齡小,天真爛漫,平時喜歡閱讀童話故事和繪本,看到“小白兔”和“小烏龜”腦海中就會出現許多畫面。教師可以先讓他們說一說看到這些詞會想到什么,激活他們的思維,為正式寫作做準備。有的學生說看到小白兔就想到兩只長耳朵、可愛、哭紅了眼睛等;看到小烏龜想到慢吞吞、硬硬的龜殼等。學生進入狀態后,教師可讓他們構思故事情節,并流暢地表達。經過引導,學生信心滿滿地投入寫作,寫出來的文章內容妙趣橫生。
二、鼓勵個性化表達,挖掘想象和創造能力
在個性化視角下開展小學寫作教學的一個有效途徑就是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小學階段,學生的素材積累不足,詞匯量少,對語言的運用也不夠熟練,而這些都需要長期積累,所以教師不應對他們要求過高,要鼓勵他們使用個性化的表達方式,挖掘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教師在發現學生應用個性化語言時,應及時給予肯定,增強其寫作自信,平時也要多訓練學生運用修辭手法,增強文章的吸引力。
比如,“春天”這個話題很常見,想脫穎而出必須創新,大家都寫“春天來了,花兒開了,草也綠了”,就沒有新意。教師要鼓勵學生運用個性化的表達方式,使用各種修辭手法,既要寫出春天的美麗,又要讓讀者“眼前一亮”。比如,有的學生寫道:“風兒輕輕地唱著歌,喚醒了沉睡的大地。”有的寫道:“頑皮的雨滴最愛在雨傘上跳舞。”還有的寫道:“雨落在池塘里,像滴進晶瑩的玉盤,濺出粒粒珍珠……”教師要激活學生的想象和聯想能力,促使他們運用個性化的語言為作文增添光彩。
三、堅持以人為本理念,發揮學生的創造能力
在個性化視角下開展小學寫作教學,除了要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要進行寫作手法、表達模式等方面的訓練。小學生單純、有豐富的想象力,看待問題有自己獨特的角度,教師要秉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尊重學生的個性,給予他們足夠的發揮空間,拓展他們的思維能力,挖掘他們的創造潛力,讓他們運用個性化的寫作方法提升作文水平。
比如,寫“自我介紹”,教師要讓學生拋開看過的優秀范文和模板,不必按照先寫外貌、再寫性格的順序死板地描寫,要寫好、寫活,寫出一個鮮活的人。一位同學以“我的名字真多”為題,圍繞家人對自己的稱呼展開描述:“我的名字可多了,除了大名××外,還有許多奇怪的名字。在家里,媽媽常叫我‘咪咪,因為平時我臉上總是笑瞇瞇的,還喜歡像小貓咪一樣趴在媽媽腿上……”通過介紹媽媽、爸爸、姥姥、姥爺對自己稱呼的由來,完成了自我介紹,語言風趣,讓人忍俊不禁。
綜上所述,在個性化視角下開展小學作文教學不僅能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還能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讓他們逐漸愛上寫作、樂于寫作,從而寫出內容充實、感情豐富的文章。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設計有趣的訓練題目,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鼓勵個性化表達,挖掘學生的想象能力;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發揮學生的創造能力。采取種種措施,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思考和發揮空間,提升他們的思維能力、創造能力與語文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