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曉榮
《數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可見小組合作學習的重要性,小組合作學習是否有效,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今天將從三個方面談談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思考。
一、小組合作學習的現狀
現實中,真正要將小組合作學習行之有效地開展,絕非易事,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1.為合作而合作,目標不明,任務不清。合作學習并沒有從實際需要出發,只注重合作學習這一形式而不重視合作學習的實效,使得合作學習趨于形式化,看似討論熱烈,氣氛活躍,但是學習效果并不理想。
2.合作的任務缺乏挑戰性,討論無序,沒有規則。沒有對學生的合作學習提出明確的學習任務,能直接解決的問題讓學生進行合作交流,沒有深度,缺乏挑戰性,不能調動學生積極性。
3.忽視了學生的差異性。有些小組的合作學習成了學優生表現自己才能的舞臺,相對而言的潛能生則往往被忽視,失去了思考、發言、表現的機會,長此以往,勢必出現兩極分化現象。
二、提高小組合作學習效率的策略
(一)科學組建合作學習小組
好的分組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一個學習小組就是一個學習共同體,組員之間要相互信任,積極互動,有難題共同研究,有成功一起分享,共同分擔學習任務,共同分享信息資料,形成一個團結向上、和諧互助的學習團隊,簡單概括為兩個字———“凝聚”,這是構建合作學習小組的第一步。
構建合作學習小組,要按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進行組合,而不僅僅是自由組合,或者按座位就近組合。全班以44個同學為例,先按性別區分,再按平時成績進行排名,共分成11個小組,每個小組4人,3個大組,分別管理3~4個小組。當然,這個排名不要公布,教師心中有數即可。
男生(分數從高到低)1~22,女生(分數從高到低)1~22,分組如下:
這樣分組總體情況基本一致,平均成績都是46,差異不會太大。不同學習水平、思維方式、認知能力的學生可以實現互補,讓各小組之間“勢均力敵”。為什么分組要勢均力敵呢?就好比大家看NBA、足球比賽,兩個隊相差懸殊,比賽一定不激烈、不精彩,因為結果大家都預料到了,勢均力敵的比賽最好看,有意外有驚喜,更能激起求勝的欲望,更能有超水平的發揮。
當然,這個小組成員不是永遠不變的,經過一段時間的運行,小組間的差距會逐漸顯現,此時,教師就要進行優化調整,一般一學期進行一次。
(二)合理分工,培訓到位,規范評價
1.組內合理分工
班級設一名科代表,三個大組長,11個小組長。小組內組員分工為:小組長、記分員、紀檢員、糾錯員等。
小組合作學習的成敗關鍵在于小組長抓得是否到位,為此小組長的角色很重要,要由小組民主選舉產生,小組和管理措施由組員討論和決定,組內的事由組員共同承擔。小組長是領頭雁,初期一定要用學習能力和組織能力較強的學生擔任,負責組內事務;計分員負責統計上課、作業考核的加減分,要選擇做事認真、公平有責任心的同學;紀檢員負責收檢作業、提醒違紀情況;糾錯員檢查組員每天作業、測試的訂正情況。
組員的任職不是一成不變的,一兩個月后待時機成熟時,在組內輪換,讓每位同學都能在不同的崗位上得到不同的鍛煉。
2.培訓好小組長和成員履行自己的職責
對小組長、科代表等的培訓必須及時跟進。一是進一步強化各自的職責,二是如何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很好地發揮職能作用。一般每學期開始要對所用的小組長、科代表進行培訓。最初,由教師傳授給學生必要的合作交往技能,比如怎樣聽取別人的意見和觀點,怎樣表達自己的想法,如何中立地看待沖突,如何勸阻成員等等。
當然,對于小組成員也要進行培訓。如積極的互助意識、如何傾聽、如何表達、如何顧全大局,什么時候收作業、什么時候批改作業、什么時候上交等。盡量做到各司其職,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3.落實好考核評價
考核的內容主要有:課堂考核、作業考核、糾錯考核。
課堂考核分兩種情況:一是課堂紀律,組長有提醒責任,被教師點名批評兩次后開始扣分,被教師表揚的要加分,分別按程度加減1至2分;二是課堂展示或回答問題,按發言人號數賦分(下面有說明)。
作業考核:每天按時完成,完成的不扣分,未完的扣1分;作業評為A+的加1分;
糾錯考核:每天的作業批改后,要及時訂正,不訂正的或有抄襲嫌疑的要扣1分,這1分就加給檢查出的其他組同學。
(三)面向全體,照顧兩頭
小組合作學習確實增加了學生參與的機會,但常常是好學生機會更多。如何引導潛能生、不善言談者參與到小組合作學習中,并逐步發揮他們的作用?有幾點大家可以借鑒:
1.回答問題賦分有技巧
每個小組的成員按成績、性格表現來排序1~4號,1號平時表現好,愛發言,每次發言得一分,4號成績一般,平時發言少,但是他發言一次得四分,因此組內的同學就很著急,拼命教不會的4號同學,由他去回答問題就可以得4分,無形中讓4號學生得到了更多的鍛煉機會。
2.鼓勵引導學生看長處、樹自信
一個總的原則是,對待不積極發言、不參與小組合作學習的學生,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真誠地對待他們,多一份關懷,多一份鼓勵,降低難度給機會為他們喝彩、承包幫扶不放棄,榮辱與共。
3.科學合理地進行組內結對子
組內結對子,是小組合作學習進一步細化、優化的關鍵。組內結對子的辦法是,參照學生學業成績、能力水平、學習品質和學習習慣等組成幫扶對子,如1號幫4號、2號幫3號,提高小組內部的學習效率,達到兵教兵、兵幫兵共同進步的目的,落實課堂內的互幫互學。
對于平時成績比較好的優生,適當加壓,讓他們“跳跳能摘到蘋果”,從而使優生更優,帶動大部分學生成長。比如六年級的學生年齡比較大了,能放手了,就給大組長布置額外的工作任務:每天在班級后面的學習欄內出1~2題比較復雜又有趣的數學題。能解答的前五位同學在組內有分加,每天夠五位同學后再公布答案,讓其他同學也有了學習的機會,又鼓勵了優生爭取更優。
(四)激勵評價,有獎有罰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渴望被人賞識。新課程標準提出:對學生應當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采用激勵性的評價,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
常用的獎勵方法有:一是精神獎勵。學生最想得到的當然是教師的認可和鼓勵,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句表揚的話都會讓學生幸福一整天,所以教師要善于用精神獎勵。善意的、真誠的表揚,可以讓學生學習興趣更濃,良性循環,效果會越來越好。二是常規獎勵。工作負責獎、最佳合作小組、最佳小組長、進步最大獎、展示最優獎等,一般一月一次或一學期兩次。小組考核一般一周一小結,一月一大結或者一學期兩結,定期公布,予以處罰和獎勵。三是特殊獎勵。根據學生年齡特點來發,小的孩子可以獎文具、獎食品,高年級的孩子可以活動獎勵,如考得好免寫作業、數學課去打球、電腦室上網、開聯歡會等。
有獎勵必然要有處罰,不然在具體實施時就起不到好的教育效果。但是這個處罰不同于體罰,常用的有:一是常規處罰,罰唱歌、罰值日、罰寫說明、罰運動、義務補課等。可以讓孩子自己選擇,既達到處罰目的又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也可以采用變罰為獎,讓學生也有機會換位思考。二是捆綁式處罰,以小組為單位統計得分,對低分組進行全組處罰,罰背書、罰多寫作業、罰值日等。這樣遇到問題時組員就會比較著急,互相提醒催促達到不扣分的目的。
一般統分時以小組總分進行評比,平均數以上的小組都有不同的獎勵,平均數以下的都接受一定程度的處罰,于是接受處罰的小組就會不甘心,在以后的日子里就會更加努力。小組同學原來一有空就聊天講話,后來就是一有時間就討論質疑或過關,逐步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
三、充分發揮教師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作用
新課改理念下教師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學生探索知識的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的作用在向歸納總結、方法提升轉變。
1.倡導教師三不教:學生會了的不教,學生能自己學會的不教,講了學生也不會的更不教。在具體的教學方法上,聽不如看,看不如做,做不如講。什么是“會”?把自己所學的知識能夠給別人講明白才是“會”。小組合作學習中,要多安排組內對子互講,小組精講。
2.小組合作學習高效的基本方法就是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當教師的要學會慢慢把黑板、講臺、學習任務和學習責任交給學生,也就是常說的“生進師退”,當然,這個師退要講究時效。
3.必要時俯下身來參與到學生小組學習里面去,把握學情,解疑答惑,及時矯正,跟進指導。課堂上,教師對某一個小組的輔導不能超過2分鐘,對單個學生的輔導不能超過30秒,否則,教師與其他組的互動指導的次數就會減少。
4.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應善于對課堂教學進行有效調控,包括:
(1)心理調控:英國教育家洛克在他的《教育漫談》中指出:教育的最大技巧在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并且保留他的注意。教師也要學會情感投資,與學生建立融洽的心理關系,使學生在愉悅的心態下接受知識。
(2)紀律調控:是教學質量保證的前提,一堂課,要動能動,要靜能靜,獨立學習時,專心致志;交流討論時,熱火朝天,這才是真正暢所欲言的課堂。
(3)提問調控:一般小組匯報時,我們四位學生的開場發言詞分別為:
我們小組匯報的是……
我們的做法是……
我們小組匯報完畢,誰和我們交流?
誰還有什么補充?
……
這樣做的目的是控制學生的發言數量、質量,教師還要對學生回答作出應有的回應,往往教師對學生發言進行適當的評價,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習效率的提升有著重要的影響。
總之,“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所倡導的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在促進學生間的情感交流、互幫互學、共同提高、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方面起著積極的作用。作為教師,我們要把學生當成主人,把握最佳時機,組織引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而且要持之以恒,堅持再堅持,讓小組合作學習更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