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溪茗


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對行道樹樹種配置、養護是有特定需求的,在規劃研究中有必要單獨予以考慮。文章對天津“五大道”地區的歷史文化風貌特征和行道樹現狀進行了梳理,對其未來發展和更新展開了一些思考。
天津“五大道”的歷史文化風貌
天津人常說的“五大道”,是對中心城區內以由南向北并列著的馬場道、睦南道、大理道、常德道、重慶道等五條東西向道路與附近的成都道及其他多條南北向道路合圍形成街區的統稱。2011年,天津市規劃局確定的“五大道歷史文化街區”,是天津市歷史文化街區中保留最完整、核心保護范圍最大、歷史風貌建筑最多的歷史文化街區。這里保留著天津乃至全中國最完整的洋樓建筑群,被公認為“萬國建筑博覽會”。
歷史上,這里是英租界所建的新區,基本按照英國當時盛行的“花園城市”規劃理論進行規劃和建設,居住區規模適中,配備學校、教堂、花園、體育場等完整的公共配套設施,五條道路與南北向的多條道路縱橫交錯,路網略帶彎曲、街道界面完整、空間連續并富有變化,形成了“小街廓、密路網”的街區格局,區內建筑風格多元、建造精良,大部分還自帶院落和各式圍墻,建筑的私密性也營造出幽深雅靜的街區風格。因此,街區特色既保留了近代西洋建筑群的整體風貌,又體現出“花園城市”先進規劃理念。
天津“五大道”的行道樹現狀
行道樹是指種在道路兩旁及分車帶,給車輛和行人遮陰并構成街景的樹種。能夠擔當行道樹的樹種,需要具備很多園區類樹種所不具備的屬性與技能,在存活的基礎之上,其作用價值還體現在美化環境、遮陰蔽日、減輕噪音、補氧凈氣、調節局部氣候等諸多方面。
考量樹種是否能夠勝任行道樹,一般會綜合考慮其耐寒性、壽命、生長速度、觀花、彩葉、樹形、抗逆性、抗風能力等要素,還有遮陰效果、繁殖方式及表現一致性、分支點、是否有飛絮及是否對人體有害等多重因素,設計、采購時還要根據市場存量和售價等情況確保購得的苗木有足夠的品質保證。我國南北差異大,氣候原因會導致選擇受限,“適地適樹”是行道樹選擇的根本原則。
在“五大道”地區,只有馬場道和成都道為雙向車道,路長且機動車流量較大,其余都為單行路,機動車流量較少,交通方式以非機動車騎行和步行為主,對行道樹有遮陰需求。《天津市綠化條例》中明確“……種植行道樹,并對原有樹木加以保護。同一道路的行道樹應當統一景觀風格,種植行道樹應當選擇適宜本市生長的樹種,按照技術規范種植,并符合行車視線、行車凈空、道路照明和行人通行的要求……”。“五大道”地區主要道路選擇了以鄉土樹種為主的行道樹:銀杏(馬場道)、國槐(睦南道、成都道)、西府海棠(大理道)、白蠟(常德道)和欒樹(重慶道),它們與一些保留下來的原生樹木共同組成行道樹綠帶。
“五大道”地區的路面并不是很寬,大部分行道樹綠帶、路側綠帶直接與建筑相連,加上交叉路口綠化景觀設計和以經典歐式月季主題園睦南公園為最主要代表的街頭綠地景觀等,共同勾勒出五大道地區“春艷、夏綠、秋彩、冬枝”較為完整豐富的植物景觀季相特點:春季以觀賞五顏六色的花為主,花灌木次序開放、爭奇斗艷,營造出絢麗景象;夏季繁華都市炎熱中,“綠”成為人們眼中最愛的風景,大冠喬木遮陰蔽日,墻基外藤蔓植物緩解高溫、改善視覺,開花植物使單調的植物景觀變得活潑;秋季葉片變黃變紅,色彩斑斕與建筑混為一體,觀果植物也豐富著植物景觀;冬季嚴寒中,依靠枝序優美別致的觀枝型落葉樹種,彌補常綠植物不足略顯單調的植物景觀。
筆者作為“五大道”地區一名年輕的居民和風景園林設計的一名初學者,將所見和所學相結合。
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規劃應該是全方位的,道路、街巷、建筑是其中的要素,已經和正在形成的行道樹、景觀綠化風貌也是街區歷史風貌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鮮活的歷史風貌。行道樹需要數十年甚至上百年時間的培育養護,才能和道路一起成為林蔭道,保留下來的路側原生樹木則更是飽經風霜、見證歷史,其種植背景、事跡傳說又與時代變遷、社會發展密切相關,既是物質財富又是精神財富,而作為生物資產,又既需要當前的及時養護,也需要從規劃和保護的層面得到更多關注。
“五大道”街區道路縱橫交錯形成比較均勻的街廓:名人名宅、睦南花園、雕塑、花壇、民園廣場、中小學校等占據街廓一角甚至整個街廓;大部分街區建筑自帶庭院綠化,喬、灌、花、草相結合,植物種植層次比較豐富,還包括門、階、臺、窗、墻、欄的綠化裝飾。從行道樹樹種選擇和綠帶設計角度,這些都與城市主干道有較大不同。此外,受路側院墻、路燈、路牌、交通燈、設備箱等局限和影響,統一的行道樹綠帶在一些地段景觀效果不夠理想。如果將一個或一組街廓作為一個設計單位,在做好測算、控制成本的基礎上,是可以達到更高性價比景觀效果和價值的。
“五大道”地處城市中心繁華區,以異國風情、歷史文化、建筑風貌和四季景觀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發展慢行交通系統——公交到達、慢行(騎行、步行、觀光馬車)進出——應該是這一地區的理想選擇。在慢行交通系統中,人對行道樹的最主要需求是遮蔭,在世界五大行道樹中,法桐樹冠龐大、郁閉度高,在上海就形成了理想的林蔭路效果,銀杏雖然生長速度慢、栽植后短期難出效果,但規格達到一定程度、樹冠豐滿后,會有非常持久并且震撼的效果。
行道樹對樹形要求相當嚴格,包括統一的分支點、樹高、冠幅、胸徑等。北方城市行道樹對落葉后的樹形更為看重,落葉期樹形的好壞直接決定了行道樹的景觀效果。夏季冠大蔭濃、冬季枝序完美是行道樹的理想姿態。樹種選定后,精心細致做好專業養護管理,及時更換死苗、補種缺苗,是形成預期景觀效果的保障。同時,還要兼顧路側、交叉口乃至建筑庭院內的綠化養護。
在現有公共部門將公共資源投入相關規劃、研究和保護的同時,調動和引導具備一定專業素養的機構和公眾參與進來、發揮作用。通過組織設計比賽、課題研究等活動,將有實際意義、實驗性質的成果付諸實踐,成為公共部門的“外腦”。通過發起征募志愿者活動,配合公共部門加強對市民、游客的講解和普及,切實提高社會公眾的綠化意識和行動力。可以給植物加上銘牌,通過掃碼顯示出信息;也可以推薦最佳取景點,引導游客與植物保持距離;還可以開發物美價廉的生態文創產品滿足游客需求,避免自行采折枝葉對植物和景觀的侵害。
作者單位:北京林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