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夢



隨著消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費思想的轉變,旅游行業成為了改革開放后發展最為迅速的行業,但是由于其相對于傳統行業來說還是一個新生的行業,缺乏很多理論上的指導。比如對于當代中國旅游規劃思想演變的研究,雖然之前有學者進行了相關討論,但是對于互聯網平臺出現之后的旅游規劃思想的新的轉變并未涉及,文章正是立足于互聯網視角下對于當代中國旅游規劃思想進行了新的闡釋,希望能夠填補旅游行業的相關空缺。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以及消費水平的提高,旅游逐漸成為了人們進行休閑娛樂的一項時髦選擇。越來越多的家庭都把一部分花費投入到旅游中去,隨著消費意識以及消費水平的提高,這一部分投入逐漸變得可觀。因此,旅游業作為一項產業應運而生,而且成為了改革放開以來發展最快的產業之一。作為相對而言較為新的行業,其中還有眾多的理論空缺需要填補,而當代中國旅游規劃思想演變也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環節,雖然有學者對其作出了一定的闡釋,但是當代中國旅游規劃思想演變研究這個話題在互聯網的語境下又展示出了新的闡釋空間、煥發了新的闡釋活力,需要我們不斷去發掘它的強大功能與無限想象。
傳統的旅游思想規劃路程
有老話說的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旅游行業剛起步的階段,我們沒有一個綜合的理論作為指導,大家還是依照本地的資源為主題來發展適合自己本地化的旅游產業。在最初的旅游設施的建設以及旅游路線的規劃方面也都局限于特色的資源,圍繞著資源為中心來構建出整個體系,而且這些資源一般都是景色、地貌、環境等自然因素以及傳統、名人等人文條件因素。因此,一些有著顯著資源優勢的地方就獲得了比較明顯的旅游資源的開發速度,如云南(圖1)、貴州、西藏等地就憑借著自然地理等優勢條件先一步成為了旅游產業發展的先鋒省份,而湖南(圖2)、西安等地的也憑借著優秀的人文資源,把旅游業先發展起來了。在早期,旅游產業還不發達,旅游市場還不廣闊的情況下,全國范圍內的主要旅游市場都被這些資源優勢的省份占據,而地理環境資源以及人文環境資源比較貧弱的省份則是完全沒有辦法踏進這個市場,形成了很鮮明的兩級分化的特征。資源為中心構造旅游規劃的優勢在于能夠更加方便、直接地把想要發揮出來的優勢發揮出來,把想要凸顯的資源優勢直接地擺在消費者面前占據消費者的視野。而且,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以資源為中心來構建旅游設施也比較簡單,不用進行很復雜、廣闊的社會調研也不用對消費者的消費風格有著深入的了解,簡單、粗暴地就把主要市場占據了。
隨著旅游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旅游市場的不斷擴大,原先以資源為中心的旅游規劃并不能完全占據整個市場,其他資源不發達或者是資源優勢不顯著的地區也開始慢慢地發展自己的旅游產業。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旅游產業的規劃者發現以資源為中心的旅游規劃思路并不能很好的適應市場,其粗暴的風格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漸漸地出現了很多的不足,比如人流量大導致的游客游玩體驗下降(圖3),從而導致資源豐富的地區旅游發展達到瓶頸突破不了。因此,就發生了從以資源為中心而轉向了以客源為中心來,真真正正以市場為主體而規劃旅游思路。以消費者為中心的旅游規劃思路,注重分析市場和消費者的消費心理,擴大了旅游規劃思路的思考尺度。宏觀來說,對于整體市場的把握是其之前所沒有考慮到的部分,是整體的學術水平以及學術能力跟上之后才出現的優勢。而微觀來說,對于消費者心理的考量也借鑒了其他學科如社會學、心理學等,不再依托單一的地理學的知識。綜合兩說,從資源為中心到以消費者為中心的轉變是學術能力提升之后的轉變。以消費者為主體的旅游規劃思路的優勢在于,首先也是最顯著的優勢就是能更好的適應市場,從消費者的消費觀念以及消費水平等方面來優化旅游資源,一方面能夠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節約資源的投放成本,避免出現旅游消費飽和之后的無用花費,節省人力、物力、財力。從另一方面來說,能夠更加貼心地為消費者考慮,保證消費者的消費積極性,避免出現消費者過度扎堆在一個地方而導致服務質量的下降。消費者能夠享受每一次的旅游消費才是其下一次旅游消費的動力,這對整個旅游市場的可循環運作也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圖4)。
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國家整體戰略的調整,可持續的發展思路被總體確認了下來,輻射到旅游行業中來說,旅游行業的整體規劃思路也從以消費者為主體而轉向了以可持續發展為導向。可持續發展為導向注重資源的高效運用以及低污染、綠色、環保的整體思路,把人與環境和諧相處放在了首位,把經濟效益的考量放在了次要的地位,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次思路的轉變是核心價值尺度方面的轉變,預示著我們對于整個行業有了全新的價值引領。可持續發展的思路是從國家戰略來看的總體思路,如何執行這樣的思路其實對旅游行業整體來說是一個新的挑戰。如何既保證一定的經濟效益,又保證能夠達到國家給予的標準,是我們所亟待解答的問題,而互聯網相關工具的使用為這個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便利。
互聯網視角下的旅游思想的轉變
互聯網視角下的旅游思想的轉變其實是在可持續性發展的大思路下的轉變,整體來說還是要符合可持續性發展的國家戰略。而資源的優化配置可以降低資源的損耗率、提升資源的利用效率,是可持續性發展的重要環節。從這個方面來說,互聯網對于旅游資源的配置優化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互聯網的顯著優勢就是降低了信息間的傳輸以及交流的成本,人們可以借助互聯網工具更加靈活地對旅游資源進行獲取,比如一些大眾的旅游服務平臺,能夠依照個人的消費能力、消費風格以及消費習慣來推薦適宜的旅游資源,這一方面降低了消費者對于資源的獲取難度,促進了消費者的消費,對于整個旅游行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這也是旅游行業在互聯網品牌出現之后發展更加迅速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旅游產業的管理人員也能夠借助這些平臺對消費者進行預估,方便旅游資源的配置,避免出現資源的浪費或者欠缺,影響到行業的發展。互聯網在優化配置旅游資源的同時,其實也是構造了一個消費者與旅游管理者互相交流的平臺,拉近了消費者與旅游管理者之間的距離。相比較于之前的“兩耳不聞窗外事”式的以資源為中心的旅游規劃思路,和從研究者的角度對消費者進行研究的以消費者為中心的旅游規劃思路來說,互聯網重構了旅游管理者和消費者之間的關系,真正意義上做到了對于消費者的感同身受,在這個意義上,互聯網為我們旅游規劃思想的發展又提供了新的思路。
互聯網作為大眾傳播媒介,有著一些大眾傳播媒介才能擁有的獨特功能,比如能夠對于人們的信息獲取進行引導。根據傳播學的“議程設置”理論來說,在大眾傳播媒介上發表的信息能夠占據受眾的信息接收視野,雖然對于受眾的具體想法做不到完全控制,但是能起到提醒以及引導的作用,即不能決定受眾“怎么想”但是能決定受眾“想什么”。運用互聯網的這一項能力,我們可以更加方便、統籌地把我們的可持續性發展的思想在旅游業進行落實。比如,我們可以積極地發布一些各地都有的優秀旅游資源信息,讓消費者發現當地或者附近地區的旅游資源,避免了節假日時期的擁堵,優化了旅游資源的配置。而且,把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從“不到長城非好漢”式的單一思路變成家門口也有好景色的多元化思路,也有助于我們旅游市場的繁榮。另外,我們還可以借助互聯網平臺的優勢幫助一些沒有其他資源,想要依靠旅游產業改善經濟條件的貧困地區進行宣傳,這樣能夠吸引消費者來該地區進行消費,提升該地區的經濟效益。
回顧旅游行業的發展,我們國家旅游行業的規劃思路大概進行了三個比較大的轉變,依次為以旅游資源為核心概念的旅游規劃、以消費者為中心的旅游規劃以及以可持續發展為導向的旅游規劃。我們正處在以可持續發展為導向的旅游規劃的這一階段中,其中,互聯網平臺的出現又產生了新的作用以及新的成果,包括但是不限于更加靈活的旅游資源配置以及教化功能的實現等,為我們國家在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思路下,解決旅游行業中的問題,特別是為旅游思路規劃方面的問題產生新的指導作用。
作者單位:河南師范大學 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