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繼玲 徐丹


摘? 要:目的? 觀察延續性護理的效果,分析其對慢性腎臟病3~5期非透析患者營養狀況及貧血狀況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進行治療的136例慢性腎臟病非透析患者為研究對象。以雙盲法分為對照組(常規護理)和觀察組(延續性護理),對比組間護理情況。結果? 本研究中,觀察組3期、4期、5期患者的白蛋白、血紅蛋白水平均高于對照組3期、4期、5期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自我管理能力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延續性護理能有效改善營養狀況及貧血狀況,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該護理方式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延續性護理;慢性腎臟病;非透析;應用情況
中圖分類號:R473?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8011(2021)-3-0127-02
慢性腎臟病腎功能受損,需進行腎臟替代治療確保水、電解質平衡,代謝正常。非透析患者由于腎臟排泄功能減退、消化系統異常導致能量攝入不足,體內蛋白質攝入不充分,易增加營養不良,增加心血管風險[1]。通過延續性護理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可確保出院患者在院外得到悉心護理[2]。本研究通過觀察延續性護理的應用效果,分析其對慢性腎臟病3~5期非透析患者營養狀況及貧血狀況的影響,總結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進行治療的136例慢性腎臟病非透析患者為研究對象。以雙盲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8例。對照組男性32例,女性36例,年齡18~72歲,平均年齡(46.21±2.54)歲。3期18例,男性9例,女性9例,年齡21~72歲,平均年齡(43.75±3.49)歲。4期27例,男性12例,女性15例,年齡21~75歲,平均年齡(45.51±3.78)歲;5期23例,男性11例,女性12例,年齡23~71歲,平均年齡(46.38±2.87)歲。觀察組男性35例,女性33例,年齡19~77歲,平均年齡(45.26±2.54)歲。3期20例,男性10例,女性10例,年齡24~75歲,平均年齡(45.76±2.44)歲;4期27例,男性15例,女性12例,年齡22~77歲,平均年齡(43.59±2.44)歲;5期21例,男性10例,女性11例,年齡25~74歲,平均年齡(46.89±2.11)歲。組間一般資料比較,兩組3期、4期、5期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排標準
納入標準:①確診為慢性腎臟病;②依從性良好;③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精神疾病;②心臟、肝臟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明顯;③中途退出研究。
1.3? 護理方法
觀察組實施常規護理,患者每次到院進行透析時檢測各項指標,并說明生活、飲食相關注意事項。
觀察組實施延續性護理,具體如下。
1.3.1? 微信隨訪
建立微信群,定期推送慢性腎臟病相關護理知識,通過微信了解患者飲食、用藥、并發癥等狀況。
1.3.2 飲食指導
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體重、身高等制定針對性的飲食干預方式,確保每日蛋白質攝入充分,計算蛋白質、食鹽、飲水量。飲食以低鈉、低鹽為主,避免使用過多高脂肪食物。通過微信定時推送飲食計劃方案。
1.3.3? 其他隨訪
老年患者對電子產品的使用不熟悉,護理人員可通過電話隨訪了解患者個體情況,隨訪內容與微信隨訪一致。若患者病情控制不良則需提供上門隨訪,通過面對面交流了解具體原因,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1.4? 觀察指標
記錄觀察組、對照組3期、4期、5期患者的白蛋白指標,正常人群血清白蛋白范圍為:35~51g/L。
記錄觀察組、對照組3期、4期、5期患者的血紅蛋白指標,正常成年男性血紅蛋白范圍為:120~160g/L,正常成年女性血紅蛋白范圍為:110~150g/L。
評價兩組飲食、用藥、作息、運動能力,評分越高自我管理能力越強。
1.5? 統計學分析
數據分析工具使用SPSS23.0軟件,計量資料呈正態分布者表達形式(均值±標準差)(x±s),計量資料組間比較用兩個獨立樣本t檢驗,計量資料組內比較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表達形式[n(%)],計數資料組間比較用卡方檢驗,等級資料組間比較用非參數檢驗,P<0.05表示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組間白蛋白比較
對兩組白蛋白表達水平進行對比,觀察組3期、4期、5期患者的白蛋白均高于對照組3期、4期、5期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組間血紅蛋白比較
對兩組白蛋白表達水平進行對比,觀察組3期、4期、5期患者的血紅蛋白均高于對照組3期、4期、5期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組間自我管理能力比較
對兩組自我管理能力進行對比,觀察組飲食、用藥、作息、運動自我管理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慢性腎臟病患者代謝廢物難以有效排除,雖然經過治療可控制病情,但多數患者存在惡性、嘔吐、食欲不振等癥狀,易造成營養不良[3]。同時慢性腎臟病還會增加腎性貧血風險,加快腎功能受損,因此除治療外,需加強患者個人管理能力,改善營養狀況及貧血風險。
延續性護理實現醫院-家庭的護理一體化,針對院外患者而言,常規護理弱化醫患聯系,難以開展密切監督,糾正其錯誤行為[4]。延續性護理的護理工作不再限制于護理人員執行,護理場所也不再限制于醫院,該護理模式擴寬護理時間與護理空間,延續性護理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且能動態評估健康狀況,早期識別病情惡化風險并及時應對。鐘曉琴團隊[5]指出提高CKD患者自控能力對營養狀況及貧血狀況可起到正面影響作用。本研究中,觀察組3期、4期、5期患者的白蛋白、血紅蛋白水平、自我管理能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延續性護理取得顯著成效。
綜上所述,延續性護理能有效改善營養狀況及貧血狀況,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該護理方式具有一定價值。
參考文獻
[1]姜利.延續性護理干預對慢性腎衰竭患者血液透析效果的影響分析[J].飲食保健,2018,05(26):132-133.
[2]馬沖.慢性腎病患者對延續護理的認知及需求研究[J].河北醫藥,2018,40(23):156-158.
[3]黃肖容,刁永書,陳懿,等.社區慢性腎病患者自我管理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四川醫學,2018,39(04):389-392.
[4]鐘曉琴,祝勝朗,王莉,等.延續性護理對慢性腎臟病3~5期患者估算腎小球濾過率及鈣、磷、血清全段甲狀旁腺激素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9,16(17):48-51.
[5]鐘曉琴,朱愛軍,王莉,等.延續性護理對慢性腎臟病3~5期非透析患者營養狀況及貧血狀況的影響[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9,13(11):179-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