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敏
摘 要:在小學階段開設道德與法治課程,有助于培養小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感,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但在具體教學實際中,受各種因素影響,道德與法治教學缺乏生活化的教學理念,很多教師仍采用傳統的說教形式教學,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課堂教學效果不理想。文章對當前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論述,進而提出在生活化教育理念下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有效性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生活化;道德與法治;有效性;小學生;理念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24-004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4.022
構建生活化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新課改背景下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的要求。課堂教學的生活化不僅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養成愛生活、愛學習的好習慣,還有利于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小學道德與法治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重要課程,是小學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小學生必須上好道德與法治課,用道德和法治規范自己的行為,樹立高尚的道德品質,促進自身的可持續發展。為了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必須加強與日常生活的聯系,從小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營造生活化的課堂情境,融入生活化的教學內容,設計生活化的教學活動,開發小學生的心智,為小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學習體驗。
一、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內容脫離學生生活
很多教師為了達到教學生活化的目的,在教學中引入大量的生活案例,認為在教學中有生活化的案例就符合生活化教育理念,因而把大量的時間花費在收集和整理生活案例上,忽視了案例與教學內容和小學生生活的關系。還有些教師在生活化案例的選擇上沒有充分考慮小學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有的案例選擇過難,小學生不能完全理解,使得案例失去教育意義;還有些是教師憑空編造的一些脫離小學生實際,“假、大、空”的案例,影響課堂教學效果。
(二)教學方法依賴于理論灌輸
雖然素質教育觀念已經深入人心,但傳統的應試教育思想依然存在,很多教師把提高小學生成績作為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一味向小學生灌輸各種道德和法治知識,不引導小學生思考教學內容,也不將知識點和日常生活相聯系,使小學生長期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無法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對道德與法治學習失去信心,甚至產生厭學、逆反等不良心態,違背了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初衷。
(三)生活化教學評價不完善
道德與法治課程雖然是小學階段的必修課,但仍處于副科地位,很多教師對其重視程度不夠,認為講完書本知識就完成了教學任務,在教學中缺乏對小學生學習的評價,使道德與法治教學對小學生起不到約束和教育的作用,小學生認識不到自身的優缺點,找不到學習和改進的方向。很多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仍以學習成績為主,這種片面的評價挫傷了小學生的自尊心,使道德與法治教學成為空談。
二、生活化理念下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有效性的具體策略
(一)創設生活情境,豐富學生學習體驗
生活是道德與法治的源泉,只有將道德與法治教學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才能實現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教育意義。為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將生活知識和課程知識相結合,通過生活化教學情境的創設,豐富小學生的學習體驗,幫助小學生認識到學習道德與法治的價值,提高小學生的道德觀念。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的優勢,利用多媒體的圖像、視頻、聲音等功能,為小學生再現生活中的真實場景,或讓小學生在情境的烘托下把生活中經歷的一些事情表演出來,獲得更直接的感受,將道德與法治的理論知識具體化、簡易化,更易于小學生理解和掌握。小學生對童話故事有濃厚的興趣,教師可以借助小學生的這一心理特征,結合實際教學內容為小學生創設故事情境,通過故事描述讓小學生明白其中蘊含的道德與法治的道理,幫助小學生更好地將其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培養小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還可以鼓勵小學生自己創編故事,一方面開發小學生的思維,另一方面鍛煉小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小學生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凡事都愛問個為什么,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抓住學生的個性特色,以小學生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作為課程導入,為小學生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讓小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將知識的學習過程變成解決問題的過程。這樣,小學生就會變得更積極,為了回答教師預設的問題,會去認真地思考和討論,從而真正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精選生活案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涉及很多道德觀點和法治常識,對小學生而言有些枯燥,傳統的說教教學只會讓小學生感到厭煩,產生負面的學習情緒。如果將這些單調枯燥的知識點寓于小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生活案例中,一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在選擇案例時要避免誤區,有些教師雖然在教學中引入了生動有趣的生活化案例,但卻未引導小學生實踐,使得小學生的學習只停留在書本知識上,無法用道德、法治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使生活化理念下的道德與法治教學無法奏效。所以,教師要精選生活案例,用鮮活的素材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案例的選擇上要貼近小學生的生活,選材既要生動有趣,又要通俗易懂;既要符合教學內容的需求,又要抓住小學生的興趣點,使小學生可以擺脫傳統的被動學習的狀態,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實現高效教學。
道德與法治課堂是對小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主陣地,教師在生活案例的選擇上要注重案例的教育性和思想性,可以用小學生熟悉的先進人物的事跡作為教學案例,使小學生在榜樣的示范作用下,樹立良好的道德意識,規范自己的行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傳統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多為教師的“一言堂”,小學生缺乏主體意識,為克服這種教學模式,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引入生活中的熱點事件或熱點新聞作為教學案例,鼓勵小學生利用已學知識和自己的生活經驗討論問題,充分激發小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