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霞
摘要:農業是關乎社會民生與國家長治久安的基礎性產業,實現農業經濟的穩步增長、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中之重。但農業經濟增長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尤其是在產業升級轉型的當下,農業經濟發展面臨著新形勢、新挑戰。文章主要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提出了促進農業經濟穩步增長的策略,并從生態農業建設視角探討了促進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思路,供相關研究實踐參考。
關鍵詞:農業經濟增長;可持續發展;農業
糧食是人們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我國人口眾多,糧食需求量較大。實現農業經濟的穩定增長,是維護社會秩序、保障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新時期,為實現農業經濟的穩定增長、可持續發展,必須采取有效措施,消除不利因素給農業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并積極探索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依托農業經濟的穩定、持續增長,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
一、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因素
(一)農民素質
農業生產過程中,農民扮演著具體實施者的角色,農民的知識水平、能力高低,對農業新技術、新思想的實際實施效果產生著直接的影響。但目前,我國農民群體的平均素質依然處于較低水平,無法滿足農業現代化發展過程中迅速提升的要求,使得諸多新的農業生產方式、先進的農藝技術難以在實際農業生產中得到快速普及應用。如機械插秧、節水灌溉、保護性耕作等新理念、新技術難以快速被農民群眾所理解、認可、接受,不利于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農業生產環境的優化,給農業經濟增長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二)資源條件
農業生產過程中,資源條件占據著基礎性的地位,農業經濟增長速度及農業經濟的未來發展,直接受到資源條件的影響。站在農業生產所需資源條件角度考慮,其資源影響因素主要有人工資源、自然資源、資金資源以及環境資源。我國國土面積遼闊,耕地面積較多,但不同地區,在農業生產方面的資源條件也有明顯的差異。如某些地區地勢比較平坦、開闊,土地比較肥沃,則適合進行大面積生產、機械化生產;有的地區耕地資源較少,土壤貧瘠、干旱或者是地形不良,則不利于農業生產。同時,伴隨著城市化建設的加快,當前農村普遍存在勞動力尤其是青壯年勞動力外流的情況,人工資源的缺乏也是影響農業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此外,雖然國家針對農業發展提供了財政支持與一系列的優惠政策、補貼政策,但現階段農村整體經濟實力依然處于較低水平,也給農業經濟增長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響。
(三)科技條件
近年來,伴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我國農業領域的相關技術不斷完善,為推動農業經濟增長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例如,機械技術的應用,改變了傳統農業生產模式,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也使農民群眾的經濟收入得到了明顯的提升。同時,農業附屬領域也應用了諸多先進技術,如水土資源利用、土壤優化、土地開荒等領域,也為農業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定的助力。此外,農業生產中應用了諸多先進農藝技術,使得栽培、病蟲害防治、施肥灌溉、田間管理等更加合理,為農業經濟增長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四)農業政策
農業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國家政策、地方政策的影響。國家及地方出臺的農業政策,對農業發展、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等產生著宏觀調控作用。目前,我國在農業領域的相關政策、法規依然有待完善,農業管理部門、地方政府在對農業經濟實施管理、引導的時候,一些具體方案的實施面臨著較大的阻力,同時在傳統土地政策的影響下,我國農業生產整體上呈現出分散化、小規模的特點,這就制約農業經濟增長。近年來,國家與政府針對農業發展提供的資金支持不斷增多,同時積極鼓勵相關企業、研發單位加強對農業經濟發展規律、農業相關技術的研究力度,并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補貼政策,使得農民參與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大幅度提高。此外,國家及政府加大力度管控農業生產中的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問題,針對資源節約型、生態農業生產模式提供相應的政策鼓勵,推動農業生產結構的合理化發展,這就給農業經濟增長提供了一定的積極影響。
(五)社會消費能力
伴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當前我國社會消費能力得到了明顯提升。人們對優質農作物產品的需求量也不斷增加,這就給農業經濟增長帶來了一定的積極影響。同時,在網絡化、信息化背景下,農作物的銷售也出現網絡化、個性化的特征,一些獨具特色的農作物產品也逐漸變成了有價值的品牌。同時,當前,有機農作物產品、綠色農作物產品的需求量不斷增多,為農業生產模式的轉型提供了驅動力,農業可以在保持原有大批量、粗放型生產的基礎上,開展個性化、小規模生產,從而更好地滿足不同消費群體對農作物產品的不同需求,這給農業經濟增長提供了積極的影響。
二、促進農業經濟穩步增長的策略
(一)提高農民綜合素質
農民文化素質偏低、缺乏對農業科學知識的了解與認識,是阻礙農業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新時期,應積極加大對農民群眾的知識宣教,采取多樣化的途徑與渠道,致力于提升農民群眾的素質與能力,克服不利于農業經濟增長的因素。例如,可以采取微信、微博等向農民群眾宣傳農業生產知識、農業科學知識、農機知識,幫助農民朋友解決實際農業生產中遇到的問題,推動農業現代化生產;有效應用信息技術,建立“互聯網+農業科技發展服務體系”,將知識推廣與農民群眾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實現農業科技發展覆蓋范圍的擴大。地方政府可以定期邀請農業專家深入農村,開展實地考察工作,并向農民群眾普及知識,提高農民群眾的農業生產技術水平,從而實現農業產出效益的提高。
(二)完善農業生產布局
完善農業生產布局,提高農業生產布局的合理性,是實現農業經濟穩步、持續增長的重要前提與基礎。鑒于此,必須積極完善農業生產布局。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并要協調好環境保護、農業生產之間的關系,努力構建既不會過度破壞當地農業生產資源又符合當地農業發展特征的科學化農業生產模式,實現地域資源環境保護、農業生產的和諧發展。例如,針對農業生產對生態造成較大破壞的地區,必須實施退耕還草、退耕還林等措施,并要積極開展土地沙化防治、土地保護工作,積極發展綠色農業、生態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