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菡池
摘 要: 近義詞是對外漢語專業學習者不可避免的內容,在研究生考試、志愿者選拔等考試中都有所考察。同時,近義詞的用法是對外漢語教學的重難點,多數二語為漢語的學習者在使用中易混淆,掌握得不盡如人意。通過研究二語學習者在近義詞習得過程中產生的偏誤,總結出規律可以幫助漢語學習者學習近義詞,減少偏誤。本文以一組近義詞“本來”和“原來”為研究對象,基于北京語言大學的HSK動態作文語料庫,在本體研究的基礎上,對漢語學習者使用這組近義詞時出現的偏誤類型進行描寫,并分析導致偏誤的原因,對對外漢語近義詞教學略盡綿薄之力。
關鍵詞: 本來 原來 詞性 語義 偏誤分析
同義義場是指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詞組成的語義場,在同一個同義義場中的各個詞彼此之間則稱之為“同義詞”①。也就是說,每一對同義詞至少有一個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語義特征。在現代漢語中,由于語言的經濟原則,很少有義項完全的詞匯,同時在實際語言運用過程中,一般都將近義詞當作同義詞。“本來”和“原來”作為一對近義詞,二者有意義相近之處,也有一定的差異,二語為漢語的學習者(以下簡稱漢語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如果不能清晰地掌握這對近義詞之間的微妙差異,就會產生一系列偏誤,不僅不能說出地道的漢語,反而有可能產生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句子”②。對“本來”和“原來”這對近義詞的偏誤進行分析有著一定的實用價值,能夠幫助漢語學習者更好地掌握這組詞的用法,達到正確使用的目的。
一、“本來”和“原來”的詞性歸屬
首先,在實詞和虛詞的劃分上,不同教材有不同的歸類,尤其是副詞歸屬于實詞還是虛詞的問題,比如黃、廖版本的《現代漢語》將副詞歸為實詞,朱德熙的《語法講義》將副詞歸為虛詞③。本文不對“本來”和“原來”進行實詞和虛詞大類的劃分,只對其進行詞性歸屬的研究。其次,漢語學界針對“本來”和“原來”的詞性歸類存在爭議,部分工具書和學者都對“本來”和“原來”的詞性作了界定,但研究視角不同,界定和分類也不統一,且各類詞典給出的釋義不盡相同,這種情況充分顯示出這兩個詞詞性的復雜性和詞義的模糊性。
漢語學界關于“本來”的詞性問題一直以來爭議較小,一般我們認為“本來”屬于形容詞和副詞,作形容詞時指原有的,只修飾名詞;作副詞時表示原先、先前和理所當然、按道理就應該這樣④(69-70)。但漢語學界關于“原來”的詞性問題一直以來爭議較大。第一種觀點認為“原來”是形容詞和副詞。第二種觀點認為“原來”是名詞和副詞,比如邢福義認為“原來”被看作時間名詞,表示“起初,未變之前”的意思;被看作副詞時,表示“有所發現,有所領悟”的語氣,是語氣副詞。第三種觀點認為“原來”兼屬形容詞、副詞和名詞三類。我們比較認同第二種觀點,把“原來”的詞性歸為時間名詞和語氣副詞。時間義“原來”既可以像普通名詞一樣充當主語和賓語,又可以充當狀語,具有時間名詞的句法功能,修飾動詞或形容詞。正如邢福義(1985)所說,把表示“起初義”的“原來”判定為形容詞,是根據“原來”可以作定語的語法特征,但是“作定語不是形容詞的充足條件”,名詞也可以作定語,表時間義的“原來”無論在哪一個句法位置都與“現在”一樣,是一個時間名詞。
二、“本來”和“原來”的義項歸納
(一)“本來”的義項
根據現有研究成果,我們把“本來”分為本來1、本來2、本來3、本來4。
1.本來1:時間副詞,表示“開始的時候,先前”,強調的是過去的某種事實或事件,現在的情況可能發生了轉折性變化或有了進一步發展或變化。如:
(1)我本來不知道這個情況,后來是我媽告訴我的。
(2)他的底子本來就好,再加上他勤奮刻苦,成績自然會越來越好。
(3)這里的環境本來就不好,后來建了工廠污染就更大了。
2.本來2:語氣副詞,表示“事實上,實際上”,強調的是事件的真實狀態,強調事實的真實性。如:
(4)他本來只有七歲,可是看個頭兒卻像個十幾歲的孩子。
(5)他本來就是個孩子,你就不要再責備他了。
3.本來3:語氣副詞,表示“理所當然、按道理就應該這樣”,如:
(6)你本來就該聽他的話!
(7)你本來就應該認認真真的做事。
4.本來4:形容詞,表示“原有的,原先的”,如:
(8)這就是這件衣服本來的顏色。
(9)早晚有一天他會露出他本來的面目。
(二)“原來”的義項
根據現有研究成果,我們把“原來”分為原來1、原來2、原來3。
1.原來1:語氣副詞,表示“發現了以前不知道的情況,有恍然間醒悟的意思”,如:
(10)原來是你啊,我還以為是誰呢!
(11)原來如此!我總算明白是什么情況了!
2.原來2:時間名詞,表示“起初之時,未變之前”的意思,強調與過去的
時間相比某種客觀事實現在有所變化,可以與表轉折性的詞語連用表示對比性的變化,比如但是、可是、卻、竟之類。如:
(12)這里原來是一座學校,后來學生越來越少,就倒閉了。
(13)他原來是個遠近聞名的作家,可后來不知怎么的就失了心智。
3.原來3:時間名詞,表示“起初,原先”的意思,強調過去發生的事件或存在的客觀事實至當前時間沒有變化。如:
(14)他原來就住在這里,十幾年了沒有搬過家。
(15)他們原來就認識,省得我再多作介紹了。
由以上總結我們可以看到,“本來”和“原來”在語義上存在細微的差別,但也有相同之處,二者均可表示“原先、當初”之意,強調某種變化。如:
(16)這里原來有一排舊房子,現在都拆掉了。→本來
(17)他本來姓程,后來才改姓張的。→原來
正因如此,漢語學習者才會對“本來”和“原來”的應用產生一系列偏誤。
三、“本來”和“原來”的偏誤類型
Corder于1967年發表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 一文中提出了“偏誤分析”的概念。偏誤分析是在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對學習者所產生的偏誤進行系統的分析,研究其來源,并揭示學習者的中介語體系,從而了解第二語言習得過程與規律⑤。1984年,我國學者魯健驥發表了《中介語理論與外國人學習漢語的語音偏誤分析》,此文標志著我國偏誤分析研究的正式開啟。文中首次介紹了“中介語”和“偏誤”兩個概念,并從中介語的幾個主要根源為依據,就母語的負遷移、目的語知識的負遷移和訓練問題等方面對偏誤做了舉例分析。事實上,初級階段留學生應該學會使用“本來”和“原來”兩個詞,在HSK等級詞匯大綱中這兩個詞分別屬于甲級詞匯和乙級詞匯。在HSK動態作文語料庫中,我們共發現關于“本來”的例句有438條,關于“原來”的例句有363條。類似“根本來源”“從日本來”“需要成本來做生意”等特殊用例不在本篇的考察范圍,我們選取部分關于“本來”和“原來”的偏誤用例進行分析。關于偏誤類型的劃分,本文主要采用魯健冀的觀點,根據偏誤的性質分為誤代、遺漏、錯序和誤加四大類。
(一)誤代
1.“本來”誤代為“原來”。如:
(18)*春節我原來打算請假回家,但是其他工友也這樣打算,我就不能回家了。
(19)*普遍真理原來就是這么簡單的。
(20)*人原來就是惰性很強的動物。
(21)*第四天,原來我們還想打一次,但其中幾個人,手和腿很酸而不能打。
(22)*因為我學習考古專業,對這種名勝古跡原來就非常有興趣。
例句(18)強調的是過去的某種事實或事件,但現在的情況可能發生了變化,這里應該用時間副詞“本來”;例句(19)(20)強調的是一種事實,這里應該用語氣副詞“本來”,強調“普遍真理很簡單”和“人的惰性很強”的事實;例句(21)表示現在的狀況與過去預設的情況不同,應該用時間副詞“本來”;例句(22)應該用語氣副詞“本來”,表示“事實上,實際上”,強調的是事件的真實狀態,強調“我對這種名勝古跡非常有興趣”這一事實。
2.“原來”誤代為“本來”。如:
(23)*他本來是個船員,在韓國專門學習捕魚,大學畢業就坐船去大海撈魚。
(24)*父親本來是戰士,所以他的生活觀念格外嚴格。
(25)*文章里,三個和尚一個接一個地去同樣的地方喝水,結果沒有了本來的水量,三個和尚終于沒水喝了。
(26)*本來的那個和尚,他想把其他兩個和尚殺掉。
例句(23)想表達的是“他先前的時候是個在韓國學習捕魚的船員,現在是自己去捕魚的船員”,應該用時間名詞“原來”,強調過去發生的事件或存在的客觀事實至當前時間沒有變化;例句(24)應用時間名詞“原來”,表示“起初之時,未變之前”的意思,強調與過去的時間相比某種客觀事實現在有所變化,父親過去是戰士,現在已經復員了;例句(25)(26)應該用時間名詞“原來”作定語,表示“先前的水量”和“最初的和尚”。
(二)遺漏
1.遺漏“本來”和“本來”的搭配成分“就”,如:
(27)*公司本來(就)不是很安全,而且面對那個事故我開始害怕了。
(28)*我學習漢語另一個目的是我本來(就)喜歡中國歷史及中國文化,我國很久以前開始與中國交流,所以,我的國家的文化、思想和生活習慣都受到中國的影響。
(29)*她本來(就)很傲自滿,父母走了以后,馬上就跟我們這些妹妹說:“大妹妹,你打掃屋子。”
(30)*父母也不是本來(就)了解這世間的常識。
(31)*我本來(就)非常討厭抽煙的人,而且吸煙又引起了這么多的社會問題,我(就)更討厭了。
(32)*因為這是在我的中國留學生活當中最后的假期,所以我去了原來(就)感興趣的地方,就是云南。
(33)*我原來(就)愛聽音,最愛聽的音樂是流行歌曲。
以上例子都是遺漏了“就”,“本來”和“就”合用,一般是對某一情況進行描述或表示說話人對某一情況的認知程度的加深;“原來”和“就”合用,指的是某種情況一直是這樣表示說話人對某一狀況的肯定。根據例子前后文的意思,應該在“原來”后邊加語氣副詞“就”更符合文意。
(三)錯序
由于副詞“原來”在句中的語序位置比較容易把握,又有“原來是”這一常用的固定格式,因此關于“原來是”的錯序偏誤較少,語料庫中較多的是“本來”和搭配詞的順序錯誤,幾乎都是在“本來是”結構上出錯。如:
(34)*人命與自然是本來一塊生存的,但大家都說人類的母親是自然,所以怎么能放棄自然呢?
(35)*在公共場所是本來以道德控制吸煙,可是我很遺憾,大部分的吸煙者沒有法律上的規定就控制不住。
(36)*現實社會是本來男女混在一起的。
(四)誤加
產生誤加的原因有多種,其中最明顯的是對詞語的用法掌握不到位。如:
(37)*我本來要去外國上大學時他也沒有同意,結果我留在我的國家一年沒做什么。
(38)*他本來算命很便宜,說得很隨便,可是人們愚昧,很相信他。
(39)*從這個調查我們知道大多數的人本來自己不想做,希望別人做。
(40)*吸煙者常常把一些臟的東西扔在地上,使我們原來是一個干干凈凈的地方變臟了。
(41)*然后,互相珍惜對方,保持原來是密切良好的關系。
四、產生偏誤的原因
偏誤產生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劉珣將偏誤的來源概括為母語負遷移、目的語知識負遷移、學習策略、交際策略和學習環境五個方面,實際上如果公式化地套用這幾個格式是有一定問題的,尤其是對母語負遷移的分析,我們對以英語為母語的學習者的了解較多,而對其他母語學習者的研究有所欠缺,尋找產生偏誤的原因是我們最好能夠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一)用法掌握不到位。
現代漢語的一大特征就是詞類和句法成分的關系復雜,兼詞數量較多,同一種詞性可以充當不同的句法成分。漢語詞匯用法的復雜程度是影響學習者學習的重要因素,“本來”和“原來”作為一對近義詞,有相同的詞性和義項,導致外國學習者產生混淆。因此,對兩者用法的掌握不到位是產生偏誤的主要原因。如“本來”和“原來”都可用在動詞前作狀語,引導過去的情況,當它們表示“以前”并且可以被“以前”替換時,一般可以通用,如:
(42)*他原來/本來姓張,后來改了姓。
除此之外,“原來”還可以作時間名詞用于句首作主語,“本來”卻沒有這種用法,如果掌握不到位,容易出現拿“本來”作主語的錯誤現象。
(二)母語負遷移。
外國學習者在習得漢語時,不可避免地受到母語的影響。既有稱為母語正遷移的正面影響,又有稱為母語負遷移的負面影響。漢語學習者在習得“本來”和“原來”時,極易受翻譯法的影響而直接把這兩個詞對等替換為母語中意義相近的詞,但實際上漢語里的“本來”和“原來”的意義和用法跟母語里意義相近的詞是存在差別的,自然不可避免地產生偏誤。
(三)目的語規則的泛化。
一般學習者到了中級階段時,邏輯推理能力較強,善于總結和概括,在語言學習中急于要求教師或自己總結出一套可以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語言規則,常常導致規則泛化。這是因為二語學習者學習到一定階段,掌握了一定的目的語規則后,往往會把這些有限的漢語規則過度類推到新的語言現象上,產生偏誤。例如:學習者在學習了時間名詞“原來”和“本來”都可表過去時間后,會認為只要表示過去時間,這兩個詞就可以互換,產生偏誤。
五、教學建議
(一)先分后合,強化講解。
從教師的角度來看,教師對語言點是極其敏感的,在教學過程中經常習慣性地將相關知識一次性灌輸給學生,但是漢語學習者的漢語水平有限,難以完全吸收教授內容。從易混詞本身的特點來看,無論是形式還是意義都存在一定的相似性,這種相似性越強,學習者就難以區分,學生越容易利用已有的認知展開聯想,造成目的語知識泛化,造成偏誤。我建議在教學初期應該將成對的近義詞分階段分層次講解,如果不可避免地同時講解,就要盡可能地詳細,待每個詞掌握清楚之后再合到一起進行對比學習。
(二)重視詞性,精講多練。
在進行對外漢語詞匯教學時,我們不僅要關注詞語的義項,關注易混詞意義的不同,還要關注詞性,注重詞性的講解。就如本文的“本來”和“原來”這對近義詞,都有不止一種詞性,不同詞性的具體用法不同,同一種詞性在用法上存在差異。我們在詞性講解的基礎上要加強練習。精講多練是對外漢語教學的重要原則之一,這一點對詞匯教學同樣適用。只有通過大量練習,學生才可以掌握易混詞之間的用法差別。
(三)結合語境,注意搭配。
第二語言教學的一個重要目的是提高學習者運用漢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學習一個詞是學習基本知識和語境知識的連續性過程,學會如何運用詞匯才是詞匯教學的最終目標。在易混詞的學習過程中要注意搭配的應用,利用有效的語境進行有針對性的辨別練習。
六、結語
近義詞的用法始終是對外漢語教學的重難點,針對某類詞或者某幾個詞的研究相對較少,對外漢語教師應該具備充分的漢語本體知識,要具體到所教授的每一個知識點和每一個字詞,了解其意義和用法,有效安排教學活動,減少偏誤的產生。
注釋:
①黃伯榮,廖旭東,主編.現代漢語(增訂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2.
②外國漢語學習者一旦完成了漢語的基本語法并掌握了1500個左右的常用詞語以后,就會遇到同義詞、近義詞用法方面的問題(楊寄洲2004).
③朱德熙.語法講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8.
④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⑤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0.
參考文獻:
[1]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69-70.
[2]李守紀,王紅.彭小川.對外漢語教學語法釋疑201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3]顏明.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原來”及其同義詞詞性與釋義辨析[J].文教資料,2017(19):28-29.
[4]白雪.對外漢語教學中“原來”與“本來”的比較研究[J].現代語文,2010(7):137-138.
[5]唐為群.副詞“原來”的多角度考察[J].長江學術,2006(4):117-123.
[6]邢福義.從“原來”的詞性看詞的歸類問題[J].漢語學習,1985(6):1-5.
[7]魯健驥.外國人學漢語的語法偏誤分析[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4(1):49-64.
[8]司艷艷.近三十年來對外漢語偏誤分析研究綜述[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148-149.
[9]季晶靜.俄羅斯學生HSK五級寫作詞匯偏誤分析[J].現代語文,2019(5):166-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