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婷


摘 要: 通過研究情緒產生及作用的機理可知情緒在所有信息加工過程中對認知活動起著組織或瓦解的作用。本文分析比較了教學中教師的正面及負面情緒對教學的不同影響,得知教師應該從調整自身身心狀態及對待學生的態度兩個方面入手保持良好的情緒營造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長效穩定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能。
關鍵詞: 課堂 教師情緒 學生 影響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起主導作用,不僅向學生授業解惑,更影響著學生的身心發展。教學如果只是以知識和技能作為媒介就不能達到有效的教學效果,教師只有將情緒和情感融入教學中,與學生共情,即尊重、理解和關注每一位學生,才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就是這個道理。教師除了具備良好、扎實的專業知識水平外,還應該重視情緒在教學過程中的影響和作用,及時調整和發揮情緒的積極作用,努力營造生態和諧的教學氛圍(1)(181-183),促進學生提升學習效能。
一、情緒的產生及作用
情緒是一種內部的心理體驗,它的產生與人的需求有關,當事物的發展符合人的需求時,就會產生積極的情緒,反之就會產生消極的情緒。積極的情緒可以讓人保持愉悅的心境,使人變得樂觀、友好、樂于助人,提高人的活動能力和效率,推動行為過程往好的方向發展。消極的情緒容易讓人保持抑郁的心境,使人變得悲觀、煩躁、不思進取,影響人們對事物的態度,降低活動效率,甚至產生攻擊行為,從而導致不好的結果。情緒作為一種內在的心理現象以表情為媒介,實現外在的信息傳達和表現,對人的影響是廣闊而深遠的(2)(359),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影響人的態度和行為;2.影響人的活動能力和效率;3.影響人的社會交往。情緒的產生和變化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具有復雜性和波動性,個體只有了解自己情緒產生的原因,適時調整情緒的強度、緊張度等維度,才能有效發揮情緒的積極作用。
二、教師情緒對學生的影響
教育學家第斯多惠在《德國教師培養指南》中談道:“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在于激勵、喚醒、鼓舞?!保?)(16)良好的情緒融入教學過程中,能夠激發教學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師生體驗自我效能感。反之,將不良的情緒帶到課堂中,會影響教學效果,引起師生對教學的倦怠情緒,甚至影響心理健康水平。
(一)教師的正面情緒對學生的影響
1.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營造溫馨的課堂氣氛。影響教學氛圍的關鍵因素之一即教師的情緒表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使學生從心理上貼近教師,必須尊重、關愛學生?,F代教育認為“課堂教學過程并不是一種對認識主體的單向灌輸過程,而是主體和主體之間進行信息雙向交流的過程”。(5)(23-24)社會心理學研究認為課堂教學是一種人際交流互動過程,除了語言外,還需要借助表情手勢、語音語調、肢體動作等非語言符號。豐富的非語言系統是情緒的外在表現形式,能使課堂變得更生動有趣,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加師生互動。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能恰當地運用這些豐富的表達手段,就能夠拉近師生的心理距離,形成親和、有活力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渴望和思維的專注度,使學生覺得課堂學習是一個平等、融洽的過程,促進學生的認知加工進程,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此外,學生的良好情緒和課堂表現會反作用于教師,形成良性循環,創造生態和諧的課堂環境,持續提高課堂質量。
2.提高學生專注程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能夠高效地獲取知識的一個重要心理條件是良好的注意品質,維持學生的專注力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作為一種內在需求和動機常常帶有鮮明的情緒色彩。溫和愉悅的表情、抑揚頓挫的語調語速及恰如其分的身體語言等良好的情緒表現能夠讓學生的大腦皮層產生相關的優勢興奮中心區域,維持注意力的強度及穩定性,并對這些優勢興奮中心相關的認知對象的反映更加清晰明確。因此,良好的情緒表達對教學質量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使教師進一步激發學生在理解過程中的審美體驗,維持學生良好的注意強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效能。
3.豐富學生情感世界,改變學生人格品質。情緒作為一種無聲的語言,它的存在反映的是一個人對真、善、美、假、丑、惡的認知及對愛恨、榮辱、得失的態度,是以一個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為基礎的。教師在課堂上的情緒表現體現師德師風和人格品質,這種無形的精神力量融入整個教學過程中,能夠提高教師的個人魅力和感染力,使學生產生尊敬和信賴的情感。學生從教師的情緒變化中感受到其對待各種事物的態度,判斷哪些東西是價值所在,哪些東西應該堅持或摒棄。這種長期的潛移默化地影響會對學生的道德品質和情感世界的塑造起到積極的作用。
(二)教師的負面情緒對學生的影響
1.課堂氛圍沉悶壓抑,學生產生抵觸心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帶著負面情緒很容易在語氣、表情上表現出煩躁或不耐煩,講課無精打采,注意力難以集中,甚至錯漏百出。教師傳達的錯誤信息可能導致學生思維混亂,影響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在不良情緒下教師不能很好地講授上課的內容和解答學生的疑問,更不可能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影響教學質量和教師的信度。良好的課堂氛圍是教學的有力保證,教師的負面情緒很容易影響學生,使學生對教師及學習內容產生厭煩和抵觸心理,甚至在課堂上和老師起沖突。這種影響很可能導致學生對這門課程失去學習的興趣,影響學生的長遠發展。
2.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產生不良影響。教師是使靈魂的工程師,教師的言行舉止對學生的思想乃至身心健康都有很大的影響。教師帶著負面情緒上課,有時可能因為煩躁,對學生不耐煩或無故責罵,導致學生情緒壓抑、情感受挫,思維積極性降低,對教師及學習產生恐懼、排斥的心理。如果教師長期帶著負面情緒上課,還可能影響學生對待事物的判斷和態度,對學生的情感世界和人格品質產生不利影響。在教學過程中,無論是占據主導地位的教師,還是作為教學主體的學生,都直接受到情緒對教學活動的影響。學生的情緒與教師情緒密切相關,不一樣的情緒體驗造成的認知氛圍是不同的,必將對師生教學互動過程產生不同的影響。積極正面的情緒所營造的認知氛圍能夠使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不斷追求內在需要。因此,教師情緒不僅影響學生的認知加工過程和學習成效,從長遠角度來看,也影響著他們的身心健康。
三、教師不良情緒的調整方法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不良情緒主要來源于教師自身因素及學生因素兩個方面。教師的自身因素即教師的個人因素,例如健康、家庭、情感及個人工作等問題。當教師不能很好地處理這些問題時,便有可能產生不良情緒。學生因素:課堂教學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他們在課堂上的精神面貌、學習態度及學習積極性等都對教師產生很大的影響。要調整教師的不良情緒,就應該從這兩個方面著手。
(一)調整身心狀態
1.培養良好的身體素質。好的身體素質會讓人精神煥發,充滿活力,產生愉悅的情緒,反之身體不好更容易讓人情緒消沉、煩躁易怒,影響人們對待事物的態度及行為。因此,教師可以在工作之余參加一些體育鍛煉調整身體狀態,還可以通過與家人朋友聚會、聊天等社交活動或者看書、唱歌等自己喜歡的排解方式讓不良情緒得到釋放,以更好的身心狀態投入教學工作中。
2.營造良好的心理狀態。首先要學會悅納自我。每個人都有優缺點和多面性,我們既要善于發現自身的優點和好的一面,肯定自己的價值,又要以平和、良好的心態正視、接納自身的缺點,調整好心態,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其次,當生活中遇到不順或者工作中發生困難的時候,不要妄自菲薄或者過度讓他人的眼光影響自己,應該客觀分析、冷靜思考,積極地面對問題,尋求解決的辦法。同時,應該不斷提高專業水平和業務能力,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才能更自信、從容地面對學生,提高自我效能感。再次,需要提高心理應激能力。平時盡可能拓寬視野,多進行心理和身體素質鍛煉,強化身心承受能力和適應性,使自己更加成熟、合理地處理問題,提升價值,提高能力,增強自信心。
3.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戴爾·卡耐基在閱讀了數百名古今中外人物的傳記,走訪了近百位名人之后寫出的《成功之路》一書中,導出了一條公式:個人成功=人際關系和處世技巧(85%)+專業技能(15%)”(6)(16),良好的人際關系不僅能夠創造好的工作環境,還是人身心健康的需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不僅有助于提高教師對崗位工作任務和課堂教學目標的認同程度,還有利于增強教師歸屬感和榮譽感的情感體驗。人際交往主要通過溝通實現,想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首先要多與別人溝通交流。其次,正確地看待自己和他人,只有善于發現別人的長處,才能更好地與人相處。另外,在日常工作與生活中與他人互相幫助,保持良好的心態,心懷感恩,與人為善。
(二)調整對待學生的態度
影響學生課堂表現的因素主要有學生自身因素及對教師的態度兩個方面。學生自身的因素包括家庭因素、健康狀況、人際關系和個人情感問題等。教師如果發現學生在課堂上出現精神渙散、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應該及時地溝通了解,不要一味地批評學生,或者視若無睹,應盡可能引導、幫助學生,指導他們注意調整身心狀態,正確處理學習與生活的關系。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取決于學生對教師的態度。教師的教學質量、人格魅力及對學生的態度等都會影響學生對教師的情感和認知,影響學生對這門課程的態度和課堂表現。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認真地備好每一堂課,組織好課堂教學,同時要尊重和關愛學生,真誠地與他們溝通交流,讓學生保持愉悅的心境,提高學習效率。意大利埃迪蒙托·德·亞米契斯在著名長篇小說中說:“教育之沒有感情,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保?)(183)教師應重視課堂情緒的重要性,善于利用情感的力量,與學生建立親密和諧的關系,在融洽的氛圍中促進師生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沃建中,羅良.心理健康教育指導[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2]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學與生活[M].王壘,等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5.
[3]張翔.應用Q方法初探高職院校教師情緒——基于Lazarus的情緒“認知評估理論”[J].集美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1).
[4]第斯多惠.德國教師培養指南[M].袁一安,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5]李玲,從認知理論看大學教師情緒調控策略[J].鎮江高專學報,2014(4).
[6]何曉彬,淺談教師情緒情感對學生學習態度的影響[J].教育教學研究,2009(12).
[7]埃迪蒙托·德·亞米契斯.愛的教育[M].聞鐘,等編.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