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軟實力建設是中國共產黨長期革命、建設、改革形成的鮮明特色和寶貴經驗。加強中國共產黨文化軟實力建設,是建設新時代偉大工程的重要內容,是執政黨自身現代化建設的內在要求,是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的重要保障。大力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繼承發揚中國紅色革命文化,創新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需通過國家政策、核心價值、多元載體、傳統經典四個路徑來促進文化發展,引領文化自信,滿足文化需求,展現文化魅力。
關鍵詞: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文化軟實力建設;目標;路徑
中圖分類號:G122;D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1)11-0009-04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黨一定要有新氣象新作為?!盵1] 回顧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程,從贏得人心到革命勝利、從建國探索到改革發展,每個階段都離不開文化軟實力的有效牽引和強大支撐。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偉大斗爭、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就必須建設偉大工程。黨的文化軟實力是建設偉大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凸顯著“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文化軟實力建設”這一課題的時代性和必要性。
一、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文化軟實力建設的歷史必然
當今時代,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內經歷最深刻的社會變革,中國共產黨在帶領各族人民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中,必然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要著眼于偉大工程建設的時代要求,遵循現代化政黨文明發展的必然趨勢,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的客觀內容,深刻剖析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文化軟實力建設的時代必然性。
(一)建設新時代偉大工程的重要內容
新時代,“四個偉大”(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緊密聯系、相互貫通、相互作用,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應對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解決思想不純、組織不純、作風不純等矛盾和問題,就要著力加強中國共產黨的文化軟實力建設。黨的文化軟實力建設包含政黨文化、政黨價值觀、政黨形象和政黨制度力等,全方位貫穿于建設偉大工程全過程之中。新時代,建設偉大工程要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把旗幟鮮明講政治作為黨的根本性建設任務,把政治建設作為政黨文化的重要內容。建設偉大工程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通過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培養黨員正確的政治價值觀,把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植根于中國共產黨人的價值觀中。建設偉大工程要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干部隊伍,持之以恒正風肅紀,奪取反腐敗斗爭壓倒性勝利,以先進性和純潔性在人民群眾中牢固樹立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政黨形象。建設偉大工程要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增強執政本領、健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通過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由內而外與由外而內相結合來提升中國共產黨的制度力。
(二)執政黨自身現代化建設的內在要求
在歷史交匯期,“我們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1] 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征程上,執政黨現代化是題中應有之義。歷史與現實表明,政治建設和政治現代化包含著黨的建設和黨的現代化,在這個特殊歷史時期,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文化軟實力建設助力執政黨現代化發展是必然趨勢。自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始終通過增強文化自覺與自信來提高政黨文化軟實力。建黨初期創辦《新青年》等眾多報刊,宣傳民主與科學,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抗日戰爭時期在敵后根據地辦學校、創辦文藝社團,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同時也豐富了中國眾多文藝協會,并創作了多部革命題材歌劇;新中國成立后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雙百方針”,成為黨的文化建設的理論指導;改革開放時期,精神文明建設提上議程,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政黨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里程碑;“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出,是中國共產黨增強自身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新時代,加強黨的文化軟實力建設既需要放眼世界了解各政黨發展現狀,又立足中國特色政黨制度和文化,穩步推進執政黨自身現代化建設。
(三)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的重要保障
“黨的十八大以來,意識形態工作積極主動,陣地意識明顯提升,主旋律更響亮,正能量更強勁?!盵2] 這得益于中國共產黨以國家和社會發展的客觀存在為前提,正確認識硬實力和軟實力之間的關系,把意識形態工作作為重中之重。新時代,意識形態工作面臨新變化和新挑戰,要增強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就必須增強中國共產黨的文化軟實力。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是深入人心、鞏固穩定的力量,能夠在多方領域助力中國共產黨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耙庾R形態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必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盵1] 新時代,加強和建設黨的文化軟實力,就是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要求黨員、規范黨員,讓黨員成為意識形態工作的傳播者、引導者,這是提升黨的文化軟實力的基本樣態。面對新媒體的迅猛發展,黨的意識形態工作有了新的內容,這就對黨的文化軟實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黨的文化軟實力建設要直面新媒體特別是網絡帶來的安全威脅和風險,明確工作陣地、方針和任務,把新的時代性客觀內容和時代要求納入文化軟實力建設。
二、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文化軟實力建設的目標維度
美國學者約瑟夫·奈在《軟實力——國際政治的制勝之道》一書中指出,文化軟實力是指一個國家維護和實現國家利益的決策和行動的能力,其力量源泉是基于該國在國際社會的文化認同感而產生的親和力、吸引力、影響力和凝聚力。在習近平總書記看來,“體現一個國家綜合實力最核心的、最高層的,還是文化軟實力,這事關一個民族精氣神的凝聚”。他特別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系“兩個一百年”①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
政黨文化軟實力,是指政黨是否代表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它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是否能夠推進民族進步、提升國家品格。百年實踐證明,中國共產黨代表并引領了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同時在實踐中與時俱進地豐富和創新了文化內涵和形態。黨的文化軟實力是中國共產黨人經過百年大力弘揚、繼承和創新發展而形成的智慧結晶和寶貴財富,包括1921年之前中國歷朝歷代發展中所形成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1921—1949年大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所形成的紅色革命文化、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現在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所形成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三種文化一脈相承、彼此銜接,形成歷史悠久、古今貫通、特色鮮明的社會主義文化特質?!皩嶋H上就是中國文化發展的‘古與‘今關系問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之‘古,紅色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則為中國文化之‘今。”[3]
(一)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最核心的思想理念、核心價值和民族精神包含三個方面:一是天人合一,即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注重人道和天道的一致,主張天與人的協調;二是以人為本,主張“天地之性,人為貴”和“人者,天地之心”,肯定人是宇宙的中心;三是崇德尚義,重視德性的培養和人格的提升,如孔子的“殺身以成仁”和孟子的“舍生取義”。此外,還有責任先于權利、義務先于自由、社群高于個人、和諧高于沖突等價值偏好。如今,“以人民為中心”理念已貫穿各條戰線、各個領域之中,“人民至上”已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執政信條和最鮮明的政治品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使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基本理念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基礎和源泉;要使民為邦本、政者正也、德主刑輔、禮法合治、居安思危等思想智慧成為改進和完善國家治理體系的啟示和鏡鑒;要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態度與“和而不同”的精神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借鑒。如今,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融入法治建設,已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一個鮮明特點。
(二)繼承發揚中國紅色革命文化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人在不同歷史時期形成的獨特的先進文化,是革命優良傳統的重要載體?!盵4] 紅色革命文化包含四個方面優良傳統:一是堅守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共產主義的信念傳統,努力使之成為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成為共產黨人經受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二是遵守紀律和嚴守規矩的組織傳統,牢記“加強紀律性,革命不無勝”口號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訓令;三是以人為本、勤政為民的民主傳統,堅持中國共產黨人“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群眾路線和人民立場;四是實事求是的科學傳統,把反對權威、追求真理和調查研究作為黨的重要思想路線。紅色革命文化“是中國革命勝利的文化支撐和精神標識,它承載了黨和人民對國家獨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時代訴求和革命行動,傳承和升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底蘊,是文化自信的源頭”[5]。紅色革命文化在和平年代仍然具有其重要價值和作用,它承載著中國共產黨的紅色基因,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的載體之一,其蘊含的軍民情誼、吃苦精神、奉獻精神等在新時代政黨建設、國家發展當中仍具有重大意義,是我黨文化軟實力的特色所在。黨的十九大閉幕后,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奔赴中共一大會址重溫入黨誓詞,這不僅宣示著新一屆黨中央領導集體的堅定政治信念,同時也體現了對紅色革命文化的認同感與使命感。
(三)創新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新中國成立至今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黨和人民智慧結晶的文化,其思想內涵豐富,主要包括敬仰英雄、崇尚科學和傳承歷史三個層面。英雄是民族脊梁的重要象征,代表了人類最高貴的精神品格,有著無窮的榜樣力量,既包括為國舍身捐軀的英烈,也包括為民鞠躬盡瘁的楷模。敬仰英雄就是要以英雄為榜樣,用英雄的舍生取義、鞠躬盡瘁、無私奉獻等精神鼓舞激勵人民為國家奮斗??茖W是引領世界持續向前發展的重要動力,揭示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有著強大的真理力量,包括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哲學科學等知識和規律,崇尚科學不僅僅要著眼于個人學習和運用科學知識,更要著眼于形成尊重科學、尊重知識、尊重科學家的良好社會氛圍,特別是要在各級各類教育領域真正樹立起科學精神,要讓公眾知曉“導彈之父”錢學森、“兩彈元勛”鄧稼先等在科學領域做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徹底扭轉盲目追星、拜金主義等不良現象。中華優秀歷史傳統文化是中華兒女必須堅守的精神家園,是賦予我們永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力量,要大力弘揚“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奉獻精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和“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家國情懷、“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開拓精神、“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的頑強意志和“慎初、慎獨、慎微”的自律要求,使之成為激勵中華民族勇往直前的不歇精神動力。這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主要目標,也是構建新時代黨的文化軟實力的重要任務。
三、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文化軟實力建設的實現路徑
中國共產黨從未忽視文化軟實力的建設。自建黨以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并創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義文化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三個維度,從而奠定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我國文化建設標準。改革開放以來,“科教興國戰略”和“文化自信”等理念的提出表明文化建設逐漸成為國家重要戰略要素而受到重視。
(一)以國家政策促進文化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盵1]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進上,中共中央辦公廳于2017年2月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明確了全面復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戰略意義、基本原則、總體目標和保障措施,提出了貫穿國民教育始終、深入闡發文化精髓、保護傳承文化遺產和推動中外文化交流互鑒等重要任務。在紅色革命文化建設上,1996 年以來成立了10個革命舊址維修保護領導小組以更好地保護紅色革命精神基地,建設系列紅色場館、免費開放系列紀念館和博物館,打造紅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發展紅色旅游進行紅色教育、傳承紅色文化、接受精神洗禮。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上,2017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明確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撐。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要求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黨和國家的戰略方針”,從13個方面提出明確而具體要求。國家系列政策的頒布,有效推動了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成為黨的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要保障。
(二)以核心價值引領文化自信
當代青年是與新時代共同前進的一代,要擔當起追夢人和圓夢人的歷史使命,就應當堅定文化自信,自覺融入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進程中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點?!币环N文化有無影響力及其影響力大小,歸根結底取決于其所蘊含和弘揚的價值觀是否科學、是否高尚、是否進步,是否與國家、民族和整個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趨勢相一致。核心價值觀作為國家的重要穩定器,對于凝練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思想、在日趨激烈的國際思想輿論競爭中掌握主動權和話語權具有重大意義。面對復雜的國際環境、激烈的社會競爭和多元的價值理念,面對文化價值碰撞、社會急劇變革和利益關系沖突,面對眾聲喧嘩、五光十色、泥沙俱下的環境,一些青年極易隨波逐流、迷失方向、誤入陷阱,因此必須通過弘揚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基于文化認同和文化歸屬之上的文化自信,鼓勵他們大膽向激進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宣戰并展開斗爭,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思想的“壓艙石”和價值的“定盤星”,要幫他們“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使他們真正成為新時代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以多元載體滿足文化需求
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文化需求成為人民群眾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且越來越多樣化、豐富化。從載體形式上看,微信、微博、客戶端等新媒體日益成為文化傳播主陣地,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也仍然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如電視專題片《社會主義有點“潮”》成功在廣大青年學生中圈粉,佐證思想活躍的青年學生同樣可以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關鍵是要改變過去高高在上的說教,要以講述故事方式和娓娓道來風格吸引受眾,“以文化人”才能真正入腦入心。除了大眾傳媒以外,各種場館也是文化傳播到達率較高的載體,截至2018年底,我國登記備案的博物館達5354家,其中免費開放博物館數量為4743家,占博物館總數的88.6%,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補助博物館免費開放資金每年達上百億元。2018年,國家博物館展出展覽共計66個,形成以大型主題展覽、基本陳列、專題展覽、國際交流展覽和臨時展覽為主體的新展覽體系,觀眾總數達到861萬人次,平均每天接待觀眾3萬多人次。此外,各級政府對眾多歷史遺跡、歷史文物、藝術作品等文化遺產做了科學的發掘與保護,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加豐滿。
(四)以傳統經典展現文化魅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講話中引經據典,“對經典名句信手拈來、運用自如,展現了高超的思想能力和高度的文化自信?!盵6]他不僅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提倡者與號召者,更是將“文化自信”做到實處的踐行者、傳播者和代言人。他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向世界發出了繼承和創新優秀傳統文化的“中國聲音”。近些年展現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系列電視節目陸續登上熒屏,在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上下五千年悠久歷史的同時,增強了國人的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吨袊娫~大會》將詩詞的魅力以及背后的歷史故事通過打擂臺的形式呈現,在全國掀起了一股又一股的詩詞熱;《朗讀者》和《見字如面》等節目以朗誦的形式將白紙黑字的經典文學作品呈現給觀眾,以聲帶情將一段段感人故事和一個個榜樣人物再次帶到觀眾的眼前;《國家寶藏》齊聚國內各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在熒屏上呈現國寶的前世今生,再現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與深厚內涵,不僅將國寶講“活”講“火”,更是將歷史與現代結合,追溯中國的興衰起伏的歷史與展翅騰飛的現在。通過系列文化類電視節目,受眾不僅學會了詩詞、了解了歷史、認識了國寶,還深刻體會和領悟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無窮魅力,黨的文化軟實力就是在這種文化節目、文化活動、文化傳播中逐漸形成并強大起來的。
注釋:
①中共十五大報告首次提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到建黨一百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紀中葉建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此后,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均對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作了強調和安排。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3] 李維武.中國文化的古今變化及其聯系——關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關系的思考[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5).
[4] 汪榮發.發揚革命優良傳統 ?傳承中國紅色文化[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3).
[5] 王炳林.革命文化與文化自信[N].光明日報,2017-12-28.
[6] 人民日報評論部.習近平用典[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趙殷(1988—),女,滿族,遼寧錦州人,博士,中國民航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中共黨史。
(責任編輯:葉子)